堿性氧化物指與水反應只生成相應價態的堿,或與酸反應只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且生成物只能有一種鹽和水,不可以有任何其它物質生成)。金屬氧化物一般為堿性氧化物,但有例外 。堿性氧化物作為一種與人關系密切、蘊含無限可能性的材料,應用于當代陶瓷創作,開發研制具有人文關懷、綠色環保、帶有民族特色的個性化陶藝作品。對目前我國市場上的陶瓷創作的相關問題展開分析,并結合中國傳統陶瓷文化、民族特色及當前大眾審美需求,將堿性氧化物應用于紙漿陶瓷創作中,方便安全、取之即用,綠色環保。研究探索泥料、燒成溫度、氣氛等方面的影響,設計制作實用和審美并重的當代陶藝作品。催化生產者和消費者觀念的質變,打破常規的制作,推陳出新,讓更多的人擁有帶有創新意識和實驗性的陶瓷作品,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背景:陶瓷創作表現語言豐富,造型多樣,釉色是陶藝創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陶藝創作中釉色的多變性與豐富性讓陶藝家們能將其作為自己獨特的語言和個性化的表現形式來進行創作,隨著當代陶藝的發展,陶藝家們在陶瓷創作中大膽追求,個性化的表現打破了人們對陶瓷創作釉色的傳統認識,演繹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語言。
實施必要性:堿性氧化物在當代陶藝創作中新視覺形式的應用研究應該算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和領域,充分發掘、合理利用堿性氧化物在陶藝創作中的創新點,不斷探討堿性氧化物語言與陶瓷語言的特性及表現,對創作思路、創作理念及藝術表現形式等的發展有一定的價值所在。本項目擬以堿性氧化物與陶瓷的結合相關問題展開分析,從材料、溫度、氣氛和藝術表現等根源問題進行分析與探索,打破人們常規的認知,催化觀念的質變。堿性氧化物的運用不僅能充實和豐富當代陶藝的創作表現,甚至審美、意境、情感等內涵也會有深層次、多元化的生發,而且原料取材方便,環保節能,并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觀察:對所采取的堿性氧化物的性質做觀察與研究,充分了解堿性氧化物的性質與特點。2.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和訪問調查相結合,了解國內市場陶瓷與堿性氧化物結合的創作形式,并分析得出結論,為后期設計制作打好基礎。3.個案研究:對國內外不同燒制方法的知名藝術家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學習,取長補短。4.案例研究:收集整理經典的陶瓷與堿性氧化物結合的作品,研究其燒成方式,并進行比較分析,利于后期的學習借鑒。5.實踐調研:去產區實地考察,進一步學習研究。6.評價總結: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討論總結,并找到自己的最佳設計制作方向。7.實驗:進行堿性氧化物的配制和燒制試驗,多次反復,突破傳統方式,探索受市場歡迎且獨具特色的堿性氧化物與陶瓷相結合的燒制方式,并應用于當代陶藝創作。8.宣傳推廣:通過論文、參展等方式對設計制作的成品進行宣傳并推廣,讓更多的人認可它。9.總結:對項目進行最后的梳理總結。
我對陶瓷藝術設計和創作方面,有一定的技藝和熱情,對陶藝創作有更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學校里也為我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有實驗教室、釉料教室等制作場地,有豐富的書籍資料參考,并且為我們提供了電窯、煤氣窯、釉料、泥料、機器、工具等設備和材料。我們有專門專業管理燒窯的老師幫助我們燒窯,能夠保證窯溫和氣氛的準確性。如果項目通過批準,學校和系里都會給相應的配套經費支持,同時導師也會參與指導工作,并在需要的時候安排同學給予幫助。這些都為我們這次項目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和保障。
以陶藝系為主要依托,充分利用圖書館及網絡收集資料,研究堿性氧化物的性質和溫度,在不同泥料、燒成溫度、氣氛等因素下對陶瓷的影響,控制堿性氧化物成分配比、釉的流動性、色澤等方面的問題。我們具備了陶瓷泥料種類的多樣性研究和燒制的技術,我們系統的學過釉料研究等課程,熟悉的掌握了多種創作技法,有較強的創作和實驗能力。堿性氧化物的應用研究,可以與陶藝課程相結合,器皿課與陶塑課都可以直接利用堿性氧化物的研究成果,應用于作品表現。
堿性氧化物在當代紙漿陶藝創作中的應用研究可以打破中國陶瓷長期以來以工業化、傳統型占主導地位的單一模式;同時堿性氧化物的創新及紙漿的應用為現代陶藝注入生機并觸發手藝人對當代陶藝創作的思考。堿性氧化物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符合當代社會的需求。堿性氧化物的藝術表現語言豐富、色彩多樣,這是其它釉料所不能替代的。中國國內對堿性氧化物的關注度是近幾年才有的,加之氧化物的應用范圍寬泛,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發展和探索,藝術價值有待提高,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也有待挖掘。堿性氧化物在當代紙漿陶藝創作中的應用研究一旦得到研發和推廣,將會取得一定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第一階段,堿性氧化物的選取、合適的比例配制。紙漿的配比。在不同的氣氛、不同的溫度、不同的泥土材料以及不同的配比下進行研究。記錄數據,分析研究結果。界定出堿性氧化物在泥土中的最佳比例。
第二階段,堿性氧化物不同含量的改變對于同種釉色的影響。在不同的氣氛下,不同的溫度下,不同的泥土材料以及不同的配比下進行研究。記錄數據,分析研究結果。得出堿性氧化物與釉的相互作用下對于釉色的影響。
第三階段,堿性氧化物與釉的相互作用下的呈色效果研究。在不同的氣氛下,不同的溫度下,不同的泥土材料以及不同的配比下進行研究。記錄數據,分析研究研究結果。進行梳理總結,文本制作,研究推廣,結題。
參考文獻:
[1]Gault Rosette. Paperclay: Art and Practice[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3: 30-98
[2]Lightwood Anne. Working with Paperclay and Other Additives[M]. Glasgow: Crowood Press, 2000: 87-154
[3]Yazici S,Inan G,Tabak V.Effect of aspect ratio and volume fraction of steel fiber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FRC[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07,21(6):1250-1252
[4]艾琦.工業廢渣磷石膏與赤泥在陶瓷中的綜合利用[D].碩士學位論文,武漢理工大學,2011
[5]國家建材工業協會.美國用石膏生產陶瓷制品[J].中國建材期刊,2003(3):76
[6]任維煥.淺析陶瓷模具石膏粉主要的物理性能的影響因素[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9,77(4):26-27
[7]鄒卓.中國礦業氧吧之四十九 石膏[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0(11):31-32
[8]王守平,劉得利.石膏陶瓷材料的研制[J].江蘇陶瓷,2006,39(1):22-23
[9]趙敏.聚丙烯纖維增強陶瓷模型石膏性能及機理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2014,46(1):177-181
[10]王同言.淺談陶瓷生產中使用的石膏粉[J].陶瓷期刊,2008(7):61-63
作者簡介:于奇琛(1992.03~)男,遼寧省大連市,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職稱:講師,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陶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