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藝
(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金昌 737100)
技工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是推動全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技工教育與服務業、制造業緊密聯系,為社會輸送大批技術工人和產業工人。當前國家提出壯大實體經濟、實施制造強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等發展戰略都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作支撐。黨中央高度重視技工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培育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表示“十四五”將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新時期、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強勁,為技工教育事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和發展空間,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人社部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技工院校約2400所,在讀技校生約360萬,每年向生產服務一線輸送近百萬畢業生。“十三五”期間,全國開展政府補貼性培訓近1億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逾千萬。各類技能競賽取得新的突破。在政策推動下,技工教育取得了很大發展,技術工人待遇水平和技工教育發展環境有所改善,社會影響力有所提升。
盡管如此,技能人才數量仍然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技能人才缺乏成為制約全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尤其高級藍領人才缺乏問題最為突出。在歐美發達國家,70%的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后將接受技工教育,其中約90%畢業后選擇直接就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我國技工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
(1)全社會對技工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夠;
(2)技能人才待遇不高,獲得感不強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技工培養動力不足;
(3)經費投入保障不足,學校建設和設備設施完善仍需加大資金投入;
(4)生源不足,生源質量不高,技工院校招生難、管理難的問題突出;
(5)學校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師資培養、內部管理等需要進一步加強。
分析以上問題存在的原因,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1)社會對以培養技能人才為目標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大多數年輕人認為上大學才是最好出路,實在沒有選擇才選擇技工教育學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技工學校的生源;
(2)大多數技工學校在管理、教學方面還存在一定困難,學生在學校接受不到理想的教育,有抱負的學生很難施展才華,導致部分學生或中途退學,或以混日子為目標,沒有學到應該掌握的技能;
(3)技能學校學生的就業渠道不是很暢通,也影響到技能學校的發展。
“十四五”時期,國家進入發展新階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出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等發展理念,構建發展新格局,客觀上對技能人才的規模、結構、素質提出了強勁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推進技工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和發展空間。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技能提升行動,特別強調了加強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們的人才基礎應該是技工”,“要大力培育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指出,“十四五”期間將促進2億技能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
新形勢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正在逐漸形成,日益濃厚。廣大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實現技能報國的熱情空前高漲。這些為技工教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社會環境。
但是,技工待遇和社會地位、經費投入、生源質量、學校基礎設施和管理水平等內外部因素相互影響,各因素協同、高效、健康發展是一個艱巨而緩慢的過程,是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堅持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培育工匠精神和立德樹人為根本,興趣培養、人格教育和技能培訓并重,培養學生敬業樂業、吃苦耐勞的職業觀,構建現代技工教育體系,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達到“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目標。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就業、服務于產業發展。
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氣,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和文化氛圍。推進工匠精神進學校、進課堂,把培育工匠精神、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內涵作為技工院校重點教學內容,貫穿技工教育全過程,使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成為技工教育的鮮明特征,塑造良好的職業素養。在“五一”勞動節等重要節假日,在各級技能大賽等重要活動舉辦期間,做好優秀人物、典型事跡的宣傳推廣,讓技能人才感受到全社會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氛圍,讓更多的人了解技工教育、認同技能成才、投身技能報國,通過技能也能實現美好生活,實現人生價值。
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技工院校,建立政府財政資金、社會投資、社會捐贈、企業委托培養資金、勞動者個人付費等多種融資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技工教育,拓寬教育經費來源,提升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
高素質的專業師資隊伍是高質量教學的根本保證。通過多渠道交流、合作、培訓等手段,提高教師實踐經驗和教學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先培養教學骨干。創造技工學校教師與國內外重點高校、知名職業院校的交流合作和培訓機會;支持教師到企業實踐交流、參與技術創新;鼓勵教師參與各層級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面向企業招聘具有豐富現場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和生產實習指導的專職或兼職教師,補充教師隊伍力量,提高學校實踐教學水平。鼓勵企業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高技能人才,與技工院校的教師相互交流、雙向流動。
堅持以適應產業需求為導向,以促進就業為目的,深化工學一體化課程體系改革,推進技能人才供給側改革,提高技能人才素質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匹配性和適應性。
通過調查了解就業市場形勢,預測未來趨勢,了解勞動力市場所需要的專業類型,對高技能人才的技能、素質等方面的要求等,及時調整學校專業設置和教學課程體系,使得學校教育與產業需求相匹配,逐步形成“產學結合、產學并舉、以學促產、以產養學”的良性循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傳統工藝技藝等領域,開設需求量大、與產業發展匹配、發展前景好的專業,如汽車維修、精密制造、機電一體化、3D打印、軟件開發、理財規劃、職業規劃、人力資源、電子商務、網絡營銷、酒店運營管理、品牌公關與傳媒公司運營管理、信息服務、市場調查、國際咨詢、航空服務、高鐵、學前教育、雙語教育、新生兒護理、成人與老年護理、家庭護理、精神與心理健康護理、營養與健康、烹飪等。根據產業需求,建設特色專業和培養標準,實行動態調整機制,規范專業設置,以職業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為目標設置課程,建立由“學科為中心”向“多元整合”轉移的課程模式,確保培訓質量。
技工教育以技能操作訓練為主、以必要的理論指導為輔,明確教學重點;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讓學員帶著任務積極參與、勤于動手,改變教師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員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培養學員的團隊合作意識;深入開展校企合作,開展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學校結合企業需求,聯合企業研究制定教學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企業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新規程等納入教學,聯合企業進一步強化學生實習和實訓,開發職業培訓包,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養水平;發揮新時期“互聯網+”優勢和便利條件,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用于技工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建設和應用好網絡學習空間,不斷積累教學資源,提升信息化教學水平和能力,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將技能比賽引入教學,發揮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建的作用,開展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通過競賽推動國際國內先進培養標準的轉化,促進整體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加大開放合作交流力度,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和培養模式,積極促進與國內外知名行業協會、院校和相關企業的交流合作,建立教學聯盟,相互取長補短,注重經驗的交流、培訓資源的共享,相互學習先進的專業課程體系;創造師生校外交流培訓、出國留學的機會,拓寬視野,提高整體綜合素質。
新時期、新形勢下對技工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黃金發展機遇。技工教育工作者需要與時俱進、深化改革、不斷創新,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技工教育模式。各行各業需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理念在全社會傳播,逐步提高社會認可度。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學校狠抓管理、主管部門加強監督、全社會關注和支持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逐步推動技工教育的良性循環發展,滿足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