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強,杜仁碩
(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重慶 402260)
金屬材料廣泛用于多個行業,物理性能地檢測是物理材料流入市場前的必需檢測指標。但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檢測技術多樣,檢測影響因素較多,包括檢測人員、檢測設備、檢測操作等,易使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檢測出現偏差,降低檢測精度。因此,關于金屬材料物理性能檢測技術的研究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1.1.1 硬度檢測
在金屬材料物理性能檢測中,硬度的現場檢測技術相對多樣,包括里氏硬度、肖氏硬度等,不同檢測技術的原理不同,適用不同的金屬材料,遵循的標準不同,需檢測人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確保物理性能檢測符合金屬材料應用管理要求,發揮物理性能檢測作用。細化來說,硬度檢測常用技術如下。
第一,里氏硬度,將沖頭置于與試樣表面相距1mm的位置,沖擊試樣,根據沖頭的回彈速率與沖擊速率比值,準確獲取金屬材料的硬度。這種檢測技術適用于質量較大的金屬材料,檢測時應遵循GB/T17394-2014的相關規定。
第二,布氏硬度。通過壓痕直徑或深度測定金屬材料硬度,該檢測技術應用于軋輥行業,檢測時應遵循GB/T24523-2009的相關規定。
第三,肖氏硬度,將沖頭置于與試樣表面相距一定距離的位置,沖擊試樣,根據沖頭回彈高度和固定落下高度的比值,準確獲取金屬材料的硬度,檢測時應遵循GB/T24523-2001的相關規定。
第四,維氏硬度,選擇符合要求的金剛石正棱錐體壓頭,通過一定載荷將其壓入金屬材料試樣表面,測量計算壓痕表面積,進而計算壓痕表面積的平均壓力,獲取金屬材料的維氏硬度[1]。
1.1.2 金相檢驗
金相檢驗可以獲取金屬材料的金相顯微組織,用于金屬材料的質量分析、內部組織觀察,明確金屬材料的成分、性能之間的關系,為金屬材料的應用管理提供參考依據。以灰口鑄鐵件應用管理為例,運維人員在維修檢查時,發現材料表面出現裂紋,而在此使用探傷技術檢查時,未發現裂紋,為解決該問題,準確檢測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檢測人員實施金相檢測,發現灰口鑄鐵件內部存在片狀溝槽,由內部片狀石墨產生,并未發現裂紋。
1.1.3 殘余應力檢測
在金屬材料現場檢測中,殘余應力檢測技術相對多樣,技術適用范圍和優勢不同。目前常用的殘余應力檢測技術有以下幾項。
第一,有損檢測法。
(1)小孔法,通過鉆孔破壞金屬材料的應力平衡,使金屬材料局部釋放應力,測定釋放應變,同時,按照柯西公式計算金屬材料的殘余應力。該檢測技術的適用范圍較廣,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均可測定。對于硬度較高的金屬材料,選擇噴砂打孔方式破壞應力平衡。但小孔法屬于半無損檢測技術,不適用于不容許設置小孔的金屬材料或構件,如果必須使用小孔法檢測,檢測人員可與客戶溝通,協商是否在檢測完成后,使用同類型金屬材料的焊條點焊填充小孔,彌補損失。
(2)環芯法,在金屬材料表面制作環形槽,破壞引力平衡,使金屬材料釋放應變,再按照柯西公式計算金屬材料殘余應力,該方法的原理與小孔法類似,但與小孔法相比,環芯法對金屬材料的破壞更大[2]。
第二,無損檢測法。針對小孔法及環芯法的局限性,檢測人員選擇無損檢測技術,在保護金屬材料的同時,完成殘余應力的檢測,檢測方法包括X射線衍射法與超聲臨界折射縱波法。在X射線衍射法中,利用衍射角測定金屬材料內部晶面間距,根據布拉格方程計算殘余應力,其不僅具有無損優勢,同時可以測定金屬材料組織的殘余奧氏體含量;在超聲臨界折射縱波法中,利用超聲探頭測定縱波的速度差或時間差,并且,按照金屬材料的應力與速度差、應力與時間差的標定曲線,計算殘余應力,該方法測定的殘余應力為5mm×5mm及以上區域的平均應力,要求金屬材料試樣大小超過5mm×5mm,且該檢測技術可以獲取金屬材料的彈性模量。
1.1.4 成形性能檢測
在金屬材料物理性能檢測中,成形性能通常用于金屬板帶檢測中,成形性能的優異程度直接影響金屬板帶的加工效果,進而影響金屬板帶加工成本。在成形性能檢測中,可用檢測技術有以下兩種:
第一,沖壓車間檢測。在對金屬板材實施沖壓處理前,印好網格,沖壓處理后,測定網格的主應變與次應變;通過檢測設備測定金屬板材沖壓零件的FLD,分析金屬板材的成形效果,明確金屬材料的成形性能,為金屬板材應用提供參考。
第二,實驗室測定。選擇平直無變形的金屬板材為樣本,在金屬板材表面印制網格,通過Nakajima方法對金屬板材進行處理,直到金屬板材破裂,完成實驗。
實驗室檢測技術是指需在實驗室通過實驗完成的物理性能檢測,包括密度、熱膨脹性等。
1.2.1 密度檢測
對于不同類型的金屬材料,對應的密度檢測標準不同。本文以燒結致密燒結金屬材料為例,分析其密度檢測技術。GB/T3850-2015中明確密度測定原理如下:首先,將金屬材料試樣置于空氣環境中,稱量金屬材料試樣的重量;其次,將金屬材料試樣置于液體中,測量其重量,計算公式為(空氣環境下的試樣重量×液體在空氣中的密度)/液體環境下的試樣重量。在檢測技術應用中,檢測人員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在測定空氣環境中的試樣重量時,將試樣放置于測量裝置的上部吊簍中,要求吊簍的下部全部浸入液體內,并且吊絲部分暴露在空氣中,部分浸入液體內,在沒有氣泡的情況下測量試樣重量;第二,在測定液體環境中的試樣重量時,將試樣放置于測量裝置的下部吊簍中,僅允許吊絲露出液體表面,在沒有氣泡的情況下測量試樣重量;第三,如試樣重量低于10g,取值為0.1mg,如試樣重量超過10g,取值為稱重值的0.001%;第四,在試樣重量稱量時,要求液體溫度與環境溫度一致,根據液體在不同溫度的密度值,計算金屬材料密度[3]。
1.2.2 熱膨脹性檢測
在GBT4339-2008中,金屬材料熱膨脹性的檢測選擇推桿式膨脹儀檢測法,測定金屬材料的線性熱膨脹,線性熱膨脹是指金屬材料隨溫度變化出現的單位長度變化,檢測溫度范圍為(-180)℃-900℃,通常以20℃為基準起始溫度。在熱膨脹性的檢測過程中,需應用膨脹位移測量系統、溫度測量系統、試樣載體與推桿。在檢測完成后,按照標準規定的公司計算線性熱膨脹數值,完成金屬材料的性能檢測。
在合理選擇金屬材料物理性能檢測技術的同時,檢測人員應注重檢測操作的規范性,提高檢測精度,保障檢測質量。細化來說,金屬材料物理性能檢測技術要點如下:
第一,規范金屬材料取樣。在實施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檢測前,檢測人員根據檢測要求,選擇外觀與尺寸符合要求的金屬材料,并選擇合適的位置進行取樣,做好標記,避免試樣混淆,影響檢測結果。以鋼板材料為例,如產品規范或檢測合同對試樣無要求,則可在w/4(w為鋼板寬度)區域橫向切割鋼板,取樣坯。
第二,合理制備檢測試樣。在取樣完成后,應按照物理性能檢測要求制備試樣,以保障檢測準確性。例如,在密度檢測中,要求試樣體積超過0.5cm3,如試樣體積小于0.5cm3,則可將多個試樣組成一個試樣組,共同檢測,并在檢測前做好試樣的清潔工作,嚴禁試樣表面存在塵土或油漬;在熱膨脹性檢測中,要求試樣長度為25mm±0.1mm,試樣的橫向尺寸控制在3-10mm,且不選擇帶有尖端的試樣,避免檢測過程中試樣出現變形,降低檢測精度;在維氏硬度檢測中,如試樣外形不規則或者檢測截面較小,對試樣進行鑲嵌處理,便于檢測。
本研究選擇武漢市洪山區光谷地區部分城鄉結合部2006年、2009年、2011年3年的遙感影像(3期遙感影像購買自中國遙感數據網,都為6月份的數據)作為初始數據,空間分辨率分別為2.4 m、2.4 m和2.0 m.為了滿足本研究需要,把研究區用地簡單分為城市用地和非城市用地,具體詳見表1,土地利用類型分類參考參考文獻[1]中的分類標準.
第三,遵循規范檢測流程。在金屬材料物理性能檢測中,檢測設備與檢測實驗的操作步驟有明確規定,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偏差,會使整個檢測出現問題,降低檢測精度。就此,檢測人員應嚴格按照規范檢測流程實施檢測技術,以保障檢測質量。以金屬材料的線性熱膨脹檢測為例,國標中明確指出檢測流程,檢測人員應嚴格按照該流程開展檢測工作,具體如下:
(1)清洗組件。將熔融石英組件置于10%的氫氟酸水溶液中浸泡1min,再通過蒸餾水全面漂洗組件,且在測量完成后,檢測人員禁止用手觸摸組件,避免高溫條件下,熔融石英組件因堿性化合物污染,出現晶化問題,影響檢測精度。
(2)準備工作。在室溫條件下,測定金屬材料試樣檢測方向的原始長度。在保障金屬材料試樣表面清潔的基礎上,將其置于膨脹儀內,調整位置,保持穩定;將溫度傳感器放置在金屬材料試樣中部,在確保試樣順利運動的同時,盡量靠近試樣。檢查推桿、試樣等檢測器件可有效接觸;裝配膨脹測量系統,并將其置于爐內。于推桿中施加一定荷載(0-1N),使推桿與試樣有效接觸。記錄溫度傳感器與位移傳感器的初始讀數。
(3)自動測量。在設定的金屬材料測定溫度范圍內,測定金屬材料試樣的膨脹值,直到溫度達到最高臨界值。以速率不超過5℃/min的恒定速度,進行測量程序的加熱或冷卻處理,如對金屬材料熱膨脹性檢測精度要求較高,則恒定速度設置為3℃/min。在此過程中,連續記錄溫度傳感器和位移傳感器的數值變化。
(4)精密測量。通過階梯式升溫或冷卻方式,調節測量程序的溫度,根據位移傳感器顯示數值穩定的時間,設置各點的保溫時間,要求保溫過程中,穩定變化數值低于2℃,試樣內的溫度梯度低于0.5℃/cm。在此過程中,保溫時間視為膨脹測試裝置與試樣總熱周量的函數。在不同恒定溫度下,讀取記錄溫度傳感器及位移傳感器數值。根據上述測量讀取的數值,按照國標規定的公式進行數據計算,準確檢測金屬材料的熱膨脹性。
綜上所述,在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檢測技術中,現場檢測技術包括硬度檢測、金相檢驗、殘余應力檢測、成形性能檢測;實驗室檢測技術包括密度檢測與熱膨脹性檢測。為保障檢測精度,檢測人員規范金屬材料的取樣,合理制備檢測試樣,嚴格按照規范流程進行檢測,發揮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檢測技術的作用,推動金屬材料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