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延菊
(吉林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用好課堂主渠道,每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教育部陳寶生部長也明確提出要求,高校所有的課程都要有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師都要有育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從此思政教育不再只屬于思想政治老師的特權,而是所有教師的責任,實現從“思政教育”向“課程思政”的完美轉變。高職院校作為技術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課程思政教育迫在眉睫,目前高等教育中占比比較大的就是機械類,并且社會用工量大多來自機械類的職業教育,因此,社會持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職業教育。為適應我國一系列工業強國、智能制造等重大戰略的實施;為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決培養好合格的復合型人才。將專業教學與國家意志和政治素養相結合,將教育的人文性、教育性和思想性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將專業素質培養與社會責任相結合,將學生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相結合,腳踏實地,全面發展[2]。
高職院校機械專業對于教師的主要要求還在于學歷、雙師型,以及是否有企業的工作經歷,忽視了教師的職業素養、育人意識。教師作為學生人生路上的領路人,應時刻提升自我,以身作則,用自身的職業素養來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幫其摒棄“差不多”的思想、做一名有擔當、有理想、有責任感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然而很多教師雖然當了蠟燭,但卻不燃燒自我;雖然當了春蠶,但卻不吐絲;雖然當了園丁,但卻沒有盡到園丁的責任,任花朵自由發展。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盡職盡責但能力有限,心里有一桶水,甚至有一片汪洋大海,卻倒不出來。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導者與實施者,如若自身無育人意識、德育能力不強,怎能完成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中又怎么滲透思政元素,無思政內容學生將從何處汲取思政知識,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怎能同向同行達到潤物無聲之效。
教材是教師備課、授課的依據,課程思政想要實施下去,一本適合高職院校機械專業的教材必不可少。出版社發行的教材是適應大多數學生的,內容也是一些基本的必須掌握的知識,一名資深的老教師會根據自己學生的情況對知識的難易程度進行刪減,有針對性的講解,這就需要一本適合本校機械專業學生自己的教材。目前所有高職院校使用的教材只有專業知識,并且教學大綱、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核方式中也只有對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要求,并沒有涉及思政教育元素,即使國家政策要求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但大多數都需要教師備課時自行尋找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切入點,這樣講與不講、講多講少、講什么、怎么講都沒有一定的標準,無形中影響了課程思政的實施。
從2014年“課程思政”的提出,到如今的各門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各省市、學校、資深教授、學者都積極響應,深入思考,但目前課程思政的研究也僅存在于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怎樣相互滲透、從哪些途徑進行研究。而在教學大綱、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中卻沒有明確、詳細的課程思政要求,這就使得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了斷環。一套系統、完整的培養方案有利于課程思政的實施,也有利于教師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在注重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用什么方法滲透的同時,更要注重教學大綱、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中對于課程思政的要求。
高職院校機械專業的考評方式主要是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忽視了甚至是沒有思政教育方面的測評。這樣僅作要求不做考核的方式,怎能實際應用到學生的思政教育中,又怎能通過結果反饋來促進教師思政教育的提高。即使是專業知識的考評方式也非常單一,卷面成績、操作技能,無形中把學生培養成了一臺只會考試的機器,學生機械地學習,完全達不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近幾年學生心理疾病突出、生活能力退化、交往能力喪失等,逐漸向冷血、自私等方向發展,這也是考評方式不健全的一個結果。對學生的評價也要綜合考慮,主觀與客觀、過程與結果、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多方向、多角度的去評價一個學生,讓學生真正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重視課程思政教育的學習,從而主動培養思政素養,使自身的職業素養再上一個臺階,也真正意識到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思政教育必不可少。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大國工匠。
墨子云:“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有德無才是庸才,有才無德是歪才,有德有才是人才,可見德行好壞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社會上有一種現象:明明這個人很有才、技術也非常過硬,但工作一直不穩定,每個企業都待不過三年。這就是德行的缺失,思政教育的欠缺,團隊意識、職業素養等思政元素的缺失最終導致無緣“成功人士”。在這個與時俱進的新時代,高職院校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思政教育。目前職業院校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定位是素質差,德行欠缺,只有上不了高中才會走職業院校,這也是職業院校更應該注重課程思政的原因,通過思政教育使學生真正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從最開始的機械式接受到最后的內化于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也扭轉大眾對職業院校的印象,因此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必不可少。
在這個思想浪潮復雜多變的時代,職業院校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差、文化積淀不足、涉世淺薄等特點。走上工作崗位后難免缺少愛國情感、團隊意識、責任感、擔當等職業素養,最終不能勝任現有職位,導致學生找不到穩定工作、企業招不到合適人才。員工無職業素養,肩膀承擔不起自己那份責任,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領導德行缺失,“德不配位”,輕則留不住好員工,重則會帶領企業走向滅亡。德才兼備是我國各行各業的一個用人標準,也是符合我國新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必不可少。
國之重器,人才是關鍵。一個重要的崗位需要的不僅僅是強技能,更需要有職業素養、德才兼備的技能型人才。為適應我國“2025智造”,“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等重大戰略轉變,機械制造業復合型人才必不可少。中國這頭雄獅已經覺醒,各行各業也在慢慢的嶄露頭角,機械行業是重中之重,近幾年國產的大飛機、走向世界的高鐵、國產的航母,以及蛟龍號和天宮,無一不彰顯著祖國的強大、機械行業的自豪。很多各行業領軍人物也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回國發展、立志報效祖國,如無良好的愛國意識、職業情操恐怕也是為他國做了嫁衣。職業技能是基礎,職業素養是關鍵。因此,正確的愛國情懷、職業操守、人文價值觀、奉獻精神等思政教育方面的培養對于機械專業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3]。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課程思政符合國情,為黨、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四有青年。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者”,“傳道”就是傳授做人的道理,“授業”就是傳授基本知識與技能,古人很早就注重人才的德育培養,也突出了“師”的地位,新時代教師不但要教授專業基本知識還要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品德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工匠精神、厚植愛國情懷、增強綜合素質[4]。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在于教師,只有教師具備相應的思政素養,才能將機械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春風化雨般直入學生心田,最終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因此,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與思政教師的交流、思政影片的觀看、“大國工匠”人物的學習、“研、學、創、賽”來提高機械專業教師的思政素養,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機械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質量和深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程度直接決定著機械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育質量和高度。
隨著科技學術的發展、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學內容的載體也多樣化了。除教材以外,還有各類指導書和補充讀物;工具書、掛圖、圖表和其他教學輔助用具,教學程序軟件包;幻燈片、電影片、音像磁盤等。但無論科技怎么變化,對于教師主要還是以教材為準,專業課教師思政能力有限,想要把思政元素有機的融入到專業知識中并非易事,但根據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的教材進行備課、擴展講解就會得心應手。因此,應針對高職院校機械專業的學生進行具體的學情分析,開發出一本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的校本教材,使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應有的職業素養和大國工匠的工匠精神。
每一個專業都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方案,機械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只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應將課程思政的培養目標與方案配套到機械專業的教學大綱、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中去,優化育人模式形成一套嚴謹、明確的培養方案,切忌有目標無方案、有方案無標準等斷環現象。
缺乏評價機制的課程思政不能對教書育人全過程形成有效的質量控制,對提升師德師風也無意義[5]。考評方式要加入對思政教育的要求,不能僅限于理論知識和技能的考評,可以通過對學生平時的觀察、開放性的談話、問卷調查或者從同學側面了解等方法進行綜合性的打分,最終使學生對思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實現學生“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態度轉變。若將思政考核要求直接加入現有的考核機制中,難免會打破原有的考核系統,因此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重新設計出一套將結果與過程考核相結合、機械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相融合、客觀量化與主觀效能相彰顯的系統、動態的考核機制。
在專業課中實施課程思政,就如同鹽溶于湯中,要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要產生化學反應,而不是物理焊接,更不是物質堆砌[6]。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對機械專業的學生不僅發揮著基礎性學習的作用,同時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機械專業課程思政的持續發展,提升思政教育水平,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引導;院校的政策響應;教師的思政能力提升;校本教材的思政開發;系統詳細的教學大綱、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評機制的完善。為黨為國家培養出技術過硬、政治素養良好的復合型人才,這是新時代發展的需求,更是新時代發展的使命。課程思政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需要群策群力、系統規劃、全面創新,最終在高職院校機械專業中形成全程、全方位和全員育人的大思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