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岳,劉大群,于家傲,張景宣,呂國悅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 肝膽胰外科,長春 130021
患者男性,70歲,因“間斷性上腹脹痛1年”于2020年10月6日入本院,患者1年來進食油膩食物后上腹部脹痛,伴惡心、嘔吐,進行性加重。查體:皮膚、鞏膜無黃染,上腹部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肋下2 cm,余未見明顯陽性體征。輔助檢查: AST 173.8 U/L、ALT 108.3 U/L、GGT 352.7 U/L、ALP 288.6 U/L、TBil 23.6 μmol/L、DBil 9.4 μmol/L、CA19-975.37 U/L。B超示:肝內(nèi)囊性腫物,有分隔,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膽總管增寬,最寬處14 mm;肝膽胰平掃+三期增強CT示:肝左葉見團塊樣不規(guī)則形狀低密度影,突出于肝輪廓外,大小約21 cm×12.8 cm,其內(nèi)見分隔,呈多房樣,肝表面見少許液體密度影,動脈期病灶分隔輕度強化,靜脈期、平衡期見部分分隔明顯強化(圖1)。術前診斷:肝占位性病變(不排除惡性可能),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術前因腫瘤體積巨大,幾乎占據(jù)整個左半肝,翻轉困難,且腫物不排惡變可能,于2020年10月10日行左半肝切除術+膽囊切除術+膽道探查術+T管引流術,術中見左半肝巨大囊性腫塊,大小約20 cm×13 cm,穿刺抽出咖啡色膠凍樣液體,抽出囊液約1500 mL,腫物體積明顯縮小,封扎穿刺口,按計劃切除左半肝及膽囊,并進行膽道鏡探查,未見膽管結石,留置T管1枚。腫物切面呈直徑1~8 cm多房囊性表現(xiàn),壁厚0.1~0.3 cm,內(nèi)容咖啡樣物,術后病理回報:膽管內(nèi)乳頭狀腫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NB),伴高級別上皮內(nèi)腫瘤(圖2)。術后患者恢復良好。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注:a,平掃期;b,動脈期;c,靜脈期;d,平衡期。
注:a,腫瘤大體觀;b,HE染色(×100);c,HE染色(×200)
IPNB起源于膽管黏膜細胞,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9年的分類中,被定義為“一種肉眼可見膽管腔內(nèi)呈絨毛狀或乳頭狀生的具有惡變潛能的上皮性腫瘤”。目前尚未開展過關于IPNB的大規(guī)模流行病學研究,直徑>20 cm者極為罕見,本病例為目前關于該病所有報道中直徑最大。IPNB可以發(fā)生在膽道任何部位,包括肝內(nèi)膽管和肝外膽管,偶爾伴有黏液生成,可合并局部惡變[1-2]。根據(jù)病理分型可分為胃型、腸型、胰膽管型、嗜酸性粒細胞型,在病理表現(xiàn)上與胰腺導管內(nèi)乳頭狀黏液腫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有相似性[3],免疫組織化學常用于輔助判斷IPNB病理亞型,并且MUC5AC、MUC6表達與預后相關[4-5]。與西方人群相比,亞洲人群更多發(fā)生于肝內(nèi),且惡性程度較低,預后更好[6]。IPNB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而亞洲人群發(fā)病率高于西方人群,可能與膽管結石及華支睪吸蟲病有潛在聯(lián)系[7-8]。
IPNB的臨床表現(xiàn)取決于腫瘤位置、大小及是否分泌黏液等,常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右上腹痛和急性膽管炎,本病例腫瘤分泌黏液表現(xiàn)為上腹部脹痛,但部分患者可無任何癥狀或僅出現(xiàn)腹部不適[9]。IPMN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均無明顯特異性,ALP、GGT、CA19-9、CEA升高多與膽道梗阻、膽管炎相關[10],本病例AST、ALT、GGT、CA19-9升高,考慮由腫瘤體積過大壓迫膽管及引起肝細胞損傷所致。傳統(tǒng)影像學檢查,如CT、MRI主要表現(xiàn)為膽管囊性或管狀擴張,典型者表現(xiàn)為膽管內(nèi)腫瘤伴上、下游膽管明顯擴張[11-12]。有報道[13],MRI彌散加權成像有助于確定腫瘤的侵襲性,但不能確定腫瘤范圍。而由于不同病灶可能處于不同分期,且同一病灶內(nèi)病理表現(xiàn)可能不同,故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同樣不能充分排除腫瘤的存在[11]。對于術前影像學未發(fā)現(xiàn)腫瘤與膽管相通而常被誤診為復雜的囊腫、肝黏液性囊腺瘤、淋巴管瘤等情況,術中膽道造影可幫助鑒別診斷并有助于確定手術切除范圍[10]。
由于IPNB有潛在惡變可能,當無遠處轉移時,根治性切除是本病的首選治療方案,本病例選擇左半肝切除,相比傳統(tǒng)的膽管癌,IPNB預后良好[3], IPNB切除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別為96%、79%、65%[6]。R0切除有利于延長患者生存期,雖然淋巴結侵襲常與預后不良相關,但常規(guī)淋巴結清掃對延長生存期并無幫助[5,14]。IPNB應以類似于膽管癌的方式切除,即膽管切除術伴或不伴肝切除術,當病變于膽道廣泛分布,可行肝移植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15-16]。有報道[17]IPMN患者僅接受導管內(nèi)腫瘤切除、T管引流、鼻膽管引流等姑息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的預后。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王子岳負責課題設計,資料分析,撰寫論文;劉大群負責收集數(shù)據(jù);于家傲、張景宣負責文獻查找分析,修改論文;呂國悅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