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機關幼兒園 袁 魯
園所周邊的自然資源既可以作為幼兒園課程的直接來源,亦可以成為課程實施的有效支撐,對幼兒園課程建設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龍泉山是我們余姚市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中心,山上有動物園、樹林、草地、竹園等,自然資源特別充足,而我園正處于龍泉山腳下,為此各班每周都要開展一次爬山活動。首先,爬山活動可以促進幼兒身體發育,鍛煉其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溝通交往的能力;其次,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能反復地進行挑戰和冒險,進而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最后,豐富的自然資源有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創意,同時又能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培養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為此,我們應注重開發龍泉山的自然資源,讓其成為我園園本課程的直接來源。
虞永平教授曾說:“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其實就是資源的開發。”為了找到能促使幼兒成長與發展的課程內容,在龍泉山自然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我們通過對資源進行類別化、兒童化、活動化的篩選與甄別,為“龍泉山玩”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為了搞清楚龍泉山到底有多少資源,我們組織教師走進龍泉山進行調查,他們運用“識花君”等APP軟件共找到250多種植物,同時也找到了很多關于動物、水、土、石等資源,最后根據資源的性質分為:植物、動物、土、石、水等。
面對這么多自然資源,老師們進行了多次研討,在研討中得出以下結論:在植物資源的選擇上,首先要保證無毒,其次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如梧桐樹、廣玉蘭、樟樹等樹木,讓幼兒近距離感知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春天可以讓幼兒在竹林挖筍,各種游戲可以在草地上開展,山上的爬藤類植物可以結合主題“爬爬樂”開展主題活動。
在自然課程資源的選擇進程中,我們還應考慮以下因素:
第一,應選擇步行時間在20~30分鐘的地方。
第二,從龍泉山入口步行20分鐘的距離里能夠找到適合幼兒聚集的平地。
第三,樹木茂密或者灌木叢生的地方不利于幼兒活動,應選擇視野開闊的平地。
第四,為了更好地開展活動,最好選擇有泥、沙、水且適合幼兒聚集的小樹林。
第五,分布著多樣生物的地方更便于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各種自然物的變化。
第六,應選擇不受外界干擾、安靜的地方。
最后經過教師們的研討,龍泉山自然課程資源確定見圖1。

圖1.龍泉山自然課程資源類別化
豐富的自然資源是開展課程活動的直接來源,但這么多資源是否都是孩子喜歡的?“基于兒童視角,與幼兒一起研究”一直是我們確定課程資源的研究思路。
為了了解“孩子們喜歡龍泉山上的什么”,我們向全園287名幼兒發放調查表,通過“親子爬龍泉山”的活動實地調查,并收集孩子們感興趣的資源。本次調查共回收281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對龍泉山上的園中園、竹林、花草等都很感興趣。

通過調查問卷、親子游山,老師進一步了解了孩子們喜歡的自然資源,但為了更精準地了解孩子們的自然喜好,各班教師又帶著孩子們再次進入龍泉山。孩子們通過現場觀察記錄、回園投票,最終統計結果見圖2。

圖2.“孩子們喜歡龍泉山上的什么”調查結果
為此,根據孩子們的喜好與選擇,我們又進行了研討交流,再次將龍泉山的自然資源進行歸類,并劃分為植物、動物、土、石、水等方面(見圖3)。

圖3.龍泉山自然課程資源兒童化
龍泉山自然資源的開發屬于資源過程模式開發,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課程活動的過程。在開展課程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會隨著時間、環境等外界條件的改變而生發新的興趣點。
在小樹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原本孩子們在測量樹的直徑,但隨著活動的不斷推進,孩子們被草叢里的蜘蛛網吸引了,“瞧,這是蜘蛛網!”“這個蜘蛛網怎么在這么低的草叢里?”“它能捉到昆蟲嗎?”……各種關于“蜘蛛網”的問題從孩子們的嘴里蹦出來,他們邊走邊聊,有的幼兒還一邊說一邊模仿著蜘蛛的動作。回到教室,我們圍繞“關于蜘蛛,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進行了投票。最終,孩子們最感興趣的點出現了:“我想和蜘蛛一樣織一張網。”于是,我們將這個興趣點作為教育生長點,開展了項目活動“趣玩蜘蛛網”。
在與孩子們一起探究的過程中,我們明顯地感覺到教師的教育觀也在發生著變化。例如,原本我們想到龍泉山的自然資源時,首先就會想到認識哪些樹、花、草,它的名字叫什么?它的生長環境怎么樣?在小樹林里,我們更多地想到認識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給樹測量身高、大樹的年輪等一些與省編課程鏈接的活動,我們的目的是讓幼兒了解更多關于自然的專業知識。
孩子是自然之子,他們有著自由、好玩、調皮的天性。在龍泉山,孩子們可以動用感官來感知、體驗大自然。大自然以鮮活的多樣性成為孩子們感受龍泉山的重點內容,當孩子們感受到“龍泉山真好玩”時,他們會變得非常興奮——樹木、小草、花會散發出什么樣的氣味?樹皮給人什么感覺?潮濕的土地下有蚯蚓嗎?樹洞里有松鼠嗎?小鳥、知了的叫聲有什么不一樣?……豐富的感官體驗可以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促使他們了解大自然的重要價值。
根據孩子們在后續活動過程中所生發的教育點,我們在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例如,在小樹林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我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在原主題的基礎上又生發了很多新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見表1)。

表1.大班幼兒在原主題的基礎上生發的新主題活動
根據教師們的計劃和新生發的活動內容,我們再次對資源進行歸類,最終確定了兩大板塊的內容,其中主題板塊有三個大主題——“樹木和花朵”“昆蟲和動物”“樹林和數學”;非主題板塊有“生態體驗游戲”和利用山的地形開展的“我是登山小高手”活動(見圖4)。

圖4.龍泉山自然課程資源活動化

主題板塊主要以各項主題活動為核心來進行多樣化的活動設計。通過“計劃制定—實踐探索—回顧表征—反思調整”螺旋上升式的學習路徑,逐步拓展幼兒的知識和經驗。
非主題板塊主要通過登山活動、生態體驗游戲來展開,而這些活動往往會生成新的項目活動,這些項目活動主要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引發。
規定各班每周登山一次,孩子們多次登山后,根據路線長短、坡度、時間因素、體力狀況等眾多因素,開發小、中、大爬山路線。登山形式具體如下:
⑴徒手登山:學期初各班根據年齡段選擇一條路線開展徒手爬山活動。
⑵負重登山:在徒手爬山的基礎上,當幼兒體能有所提高后,讓幼兒背上小背包或者1~2瓶250毫升的礦泉水等物負重登山。
⑶趣味登山:通過在山上尋寶、打卡、看圖示等形式,幼兒自己或以親子活動的形式進行登山活動。
⑴利用龍泉山上的自然物,通過各種感官體驗開展游戲。
⑵以班級為單位或混班開展游戲。
⑶每位教師認領2~3個游戲,同時成為游戲營營長;幼兒通過海報公告自主報名參與游戲并進行評價。
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以三階段為活動路徑,教師關注幼兒活動過程中的困惑、興趣和需求,積極支持幼兒的學習過程。例如,“趣玩蜘蛛網”就是基于幼兒興趣開展的項目活動:第一階段,師幼共同對蜘蛛進行經驗構建與價值判斷;第二階段,幼兒提出問題——蜘蛛在哪里織網?用什么織網?怎么織網?并針對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地進行探究與學習;第三階段,教師和幼兒終于“結”出了蜘蛛網,并邀請其他班幼兒一同開展游戲,使得活動圓滿結束。
在龍泉山自然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幼兒活動過程就是資源開發的過程,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不僅取決于教師,更取決于最直接受益的孩子,所以,課程資源的開發應基于兒童的視角,讓兒童共同參與,而課程質量的提升與幼兒的有效發展則有賴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水平。
龍泉山作為我園最好的課程資源,蘊含著無限的科學奧秘和濃郁的文化內涵,它讓幼兒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探索與游戲,這有利于孩子們獲取豐富的知識、培養健康的靈魂、鑄造強健的體魄,最終激發幼兒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