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機關幼兒園 徐 歡 張 秀 周 菱
秋天是莊稼成熟的季節,幼兒園里的藤蔓爬滿了沙水區的柵欄,藤蔓上還掛著了一個個圓滾滾的佛手瓜。你們知道嗎?一根根掛滿果實的藤蔓,一群果實下的孩子們,他們之間將發生一場生動有趣的課程故事。
升旗儀式前,孩子們提前來到了操場,兩位寶貝發現了藤蔓上掛的佛手瓜,瞬間被吸引過去,嘰嘰喳喳地討論著。
辰辰問:“這是什么瓜,你知道嗎?”
果兒說:“它好像是南瓜還是黃瓜?”
辰辰說:“不是,南瓜更圓,黃瓜更長。”
果兒提議:“我們問問其他小朋友吧!”
老師將這一場景用照片記錄下來,回到班級分享給了大家,于是兩個小朋友的討論變成了一群小朋友的討論。忽然有一個聲音說道:“我認識它,這是佛手瓜,我聽媽媽說它還有個名字叫土耳瓜。”
小璽說:“葉子像荷葉,大片大片的。”
琪琪說:“葉子上有細小的絨毛。”
馨馨說:“我看到了它的花,是小白花。”
果果說:“佛手瓜長得跟葫蘆有點像。”
朵朵說:“佛手瓜上有紋路。”
小宇說:“有的果實大,有的果實小,有的正在開花。”
小魯說:“佛手瓜上有小刺,但用手去摸小刺不會把手刺疼,因為刺是軟的。”
朵朵說:“佛手瓜表面有坑,不平。”
熠熠說:“葉子有草的香味。”
懿懿說:“瓜有一股清香的味道。”
熠熠說:“老師,佛手瓜里面會不會有籽?是不是像蘋果的籽一樣,長在洞里?”
源源說:“里面的果肉可能有點綠色,也有點白色。”
懿懿說:“還應該有水分。”
琦琦說:“里面應該有很多果肉。”

“那不如我們切開看看?”教師將從沙水區帶回來的一顆“正準備逃跑”的佛手瓜切成兩瓣,給孩子們觀察。
熠熠驚喜地說道:“哇,果然如此,真的有水分、有果肉,還有籽,籽果然在洞里。果肉也是我們說得那樣,我們簡直太厲害了。”
小邵說:“我聞聞看。哇,有草味!”
基于前面的觀察,孩子們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新問題又產生了,有孩子提出說:“我看到佛手瓜好多呀!沙池上面掛滿了大大小小的果實,其他的藤蔓上也有,到底有多少個呢?”于是,孩子們又來到藤蔓下,小手指著,同時嘴里數著。
懿懿說:“老師,有28個。”
沐沐說:“老師,我數的是21個。”
小獅子說:“老師,是18個。”
悅悅說:“是25個。”
希希說:“我數的是23個。”
老師問道:“咦,怎么回事呢,為什么每個人數出的總數不一樣呢?”
天天考慮了一下,說道:“可能是因為我們數過了,其他小朋友又數了一遍。”
蔸蔸說:“有的太小,被葉子遮住了,沒有看見。”
老師又問道:“那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準確地數出佛手瓜的數量?”
有小朋友提出可以每個人選一個佛手瓜,然后數一數今天來了幾個小朋友就能知道有幾個佛手瓜;有小朋友提出先把數字寫下來然后一一貼在佛手瓜上;還有小朋友提出分組,每個組用一個顏色的積木代替,然后來數一數積木的個數……孩子們開啟了頭腦風暴,實踐后又發現了一些問題:佛手瓜的個數比小朋友多,多出的佛手瓜不知道怎么計數;積木只能放到地上,被小朋友不小心踢走了,又要重新數一次;把小朋友的畫貼在佛手瓜上面,再來數,由于數量太多會數不清楚;將寫下來的數字貼到佛手瓜上面,可以準確直觀地看出佛手瓜的數量等。
教師將討論、實踐的權利交還給幼兒,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在實踐的過程中允許成功也允許失敗。實踐之后大家再次討論,確定了最優方法:用貼數字的方法確定佛手瓜的數量。

綠油油的佛手瓜讓孩子們垂涎欲滴,激發了孩子們想要直接體驗和親身操作的愿望。關于“佛手瓜怎么吃”的“世紀大難題”,孩子們請老師幫忙制作了一張有關“佛手瓜吃法”的調查表。
第二天入園后,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調查結果,有想把佛手瓜拿來炒肉的,有想拿來涼拌的,還有想拿來做泡菜的……老師再一次將決定的權利交給孩子們。
討論1:如何選出最受全班小朋友歡迎的吃法呢?
彬彬說:“我們可以抽簽。”
兜兜說:“可以舉手表決,少數服從多數。”
天天說:“我們一起投票吧。”
討論2:如何投票和計票?
朵朵說:“可以請小朋友拿著雪花片去投票,想吃哪個,就把雪花片放在它的前面。”
可可說:“得到雪花片多的就勝利了。”
小獅子說:“可以請小朋友來數一數。”
于是教師在幼兒中選出公證員、記錄員和唱票員,組織幼兒投票,請幼兒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佛手瓜吃法”。
小魯說:“我是負責看小朋友投票的,我要很仔細。”
辰辰說:“我是負責計數的,我最后數一數雪花片的數量就可以了。”
通過投票的方式,孩子們選出了最受歡迎的“佛手瓜吃法”——泡菜佛手瓜,同時也熟悉了投票和計票的方法。
說到泡菜,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因為在小班的時候有一次外出實踐活動做過泡菜。基于前期經驗,他們回想起制作泡菜需要的基本材料。
源源說:“鹽和泡菜水。”
菲菲說:“生姜、蔥。”
小魯說:“紅蘿卜。”
朵朵說:“還有大缸子。”
這些東西可以從哪里獲得呢?孩子們決定先去問問幼兒園廚房的叔叔。廚房的叔叔告訴他們:“除了泡菜缸,其他的材料都可以在幼兒園里找到。”最后,孩子們請班級家委會買了一個透明泡菜缸,方便隨時觀察泡菜的變化。
孩子們發現有的佛手瓜很高,那如何摘下來呢?孩子們開啟了新一輪的頭腦風暴,提出了六種方法:拿梯子、找棒子打下來、去搖柵欄、用剪刀、端小椅子、拿大椅子。
有人說:“用棒子打下來,佛手瓜不是打壞了嗎?”
還有人說:“去搖柵欄,佛手瓜掉下來,摔在地上也摔壞了,不能吃了。”
最后,孩子們都認為以上兩種方法不可取,只能采用其他方法。大家分成四個小組分頭行動,有的人去搬梯子,有的人去抬小椅子,有的人去抬大椅子,還有的人去準備剪刀,我們開始摘瓜啦!
摘瓜過程中,孩子們發現佛手瓜很好摘,不需要剪刀,用手往下一拉就下來了。高一點的,孩子們踮著腳尖就能摘到;再高一點兒的,孩子們站在小椅子上就可以了;更高一點的孩子們就要用大椅子;最高的,孩子們就只能用梯子了。
摘的瓜太多了,我們做泡菜用不了這么多原材料,怎么辦呢?這時有人提議說:“送給廚房吧,請廚房的叔叔阿姨做成一道菜,這樣幼兒園里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吃到。”大家聽后紛紛贊同這個提議,于是孩子們將多余的佛手瓜送到了廚房。
有了前期制作泡菜的經驗鋪墊,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制作佛手瓜泡菜:清洗泡菜壇——將調料放置壇中——放泡菜水和白醋——攪拌均勻——將切好的蔬菜放置壇中。
廚房阿姨告訴大家還有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去接一些水倒在壇子沿邊,然后再蓋上蓋子。
念念問道:“咦,這是為什么呢?”
阿姨說:“因為我們要避免空氣跑進泡菜壇里,這樣泡出來的泡菜才不會壞,才好吃。”
在這次的活動中,我們邀請了生活經驗豐富的廚房阿姨參與課程,對幼兒進行指導。幼兒懷著對未知的期待,以虔誠、認真的態度小心翼翼地制作著佛手瓜泡菜。
幼兒期待著食物腌制后的變化和成果,所以在后續的活動中,我們會讓幼兒完整地感受到經歷時間沉淀后的美味。
藍藍問道:“老師,明天它會變樣嗎?”
老師反問:“你們猜一猜會變成什么樣呢?”
東東說:“泡菜水會變成紅色。”
南南說:“泡菜水變成綠色。”
小罕說:“蘿卜會被佛手瓜染色。”
竹子說:“佛手瓜和蘿卜沒有變色。”
每天入園,孩子們放下小書包就迫不及待地來到老師面前說:“老師,我想看看泡菜有什么變化,會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嗎?”孩子們有趴在桌子上看的,有把鼻子湊過去聞的,還有一邊觀察一邊和旁邊小朋友討論的,他們非常認真、專注,儼然變身成為了“小小科探家”。
小小潘說:“泡菜水的顏色變深了。”
源源說:“里面的佛手瓜變色了,變白了一些,又變黃了一些。”
彬彬說:“里面有一些小氣泡。”
琦琦說:“紅蘿卜變得有點黃、有點橘、有點紅、有點白。”
小璽說:“里面的花椒有點變白、變粉。”
蔸蔸說:“壇沿的水顏色沒有昨天透明了。”
朵朵說:“聞起來比昨天更香了。”
小罕說:“我聞到有點像酒的味道。”
懿懿說:“我聞到了香香的味道,還有泡菜水酸酸的味道。”
在孩子們的“悉心呵護”下,泡菜終于可以吃啦!孩子們將一個個泡好的佛手瓜小心翼翼地撈出、裝好盤,分享給為幼兒園保駕護航的保安叔叔、制作美食的廚房阿姨以及老師和其他班的小朋友……小朋友們熱情地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分享給每一個人。
在美味分享中,孩子們將課程的味道深深烙印在自己的味蕾中……酸酸的、甜甜的,更是幸福的!
藤蔓最深處沒有摘下來的三三兩兩的佛手瓜再一次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
念念問道:“老師,佛手瓜不摘下來,它可以一直長大嗎?”
天天問道:“它里面的種子長大了,種在土里也能結出佛手瓜嗎?”
熠熠問道:“南瓜小的時候是綠色,一直長大就變成了黃色,那佛手瓜一直長大會變色嗎?”
懿懿提議道:“我們每一組去照顧一個佛手瓜,仔細觀察就能知道答案了。”
老師說:“這個方法可以,但是怎樣才能讓別人知道哪些瓜被你們認養了?”
天天提議道:“就像我們給自己的凳子、畫貼標記上一樣,我們每一組畫一張標記,貼在我們選擇的瓜旁邊,這樣別人一看就知道了。”
于是,孩子們分工制作:畫畫的、涂色的、塑封的、掛牌的。瞧,孩子們的標識牌做好了。現在,孩子們每天入園都會去瞧瞧佛手瓜,離園時還會邀請爸爸媽媽也來看看他們認養的佛手瓜,他們將佛手瓜每天的變化認真記錄下來,期待佛手瓜最后的樣子……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提倡“活教育”,鼓勵在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尋找“活教材”,讓兒童在與自然和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知識。為了滿足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們把大自然請進教室,基于對佛手瓜的探究過程,鼓勵幼兒通過集體討論、調查、猜想、驗證等多種方式完整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創設了如何摘取佛手瓜、確定佛手瓜數量、制作美食等活動情境,支持幼兒用繪畫、調查表、投票、計數等圖文并茂的方式真實記錄自己的觀察、猜測和發現。
小小的佛手瓜承載著幼兒的思考與探究,整個活動都是動態且不斷生成的。所有的經歷都值得記憶,所有的生活都值得收藏,我們和佛手瓜的課程故事是在觀察和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的活動共構、進程共商、經驗共享、心靈共潤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