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張芳芳
玩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在一方小天地里,孩子們可以盡情地釋放天性。玩沙初期,孩子們挖地道、尋寶,以挖沙、裝沙為主。到了小班下學期,孩子們對玩沙游戲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他們開始嘗試在與同伴的交往和互動中獲取經驗。

圖1.挖坑做鍋

圖2.水不見了
情景一:水不見了
海沙池里,諾諾對小雅說:“我們一起來‘做飯’吧。”“好呀!”小雅滿口答應。只見諾諾在沙池里挖了一個坑,邊挖邊說:“我先把‘鍋’做好。”“那我來準備‘飯菜’。”小雅邊說邊在一旁忙活著備菜、備飯。“做飯要往鍋里加水,我去接水。”小雅提著小桶跑到水管那接了小半桶水,跑回來倒進“鍋”里,水在“鍋”里開心地轉著圈,很快就裝滿了。小雅開心地叫著:“可以做飯了。”可是沙坑里的水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不一會兒就都不見了!小雅有點不敢相信地看了看“鍋”里,轉身又去接水往里倒。這時,諾諾站起來指著旁邊的土堆,說:“小雅,這些沙子和那邊的土是不一樣的,你看那邊的土就能存水。”諾諾想給她解釋一下,可小雅并沒有回應,而是到旁邊重新挖了一個坑,又去接了半桶水倒了進去,結果水還是轉瞬即逝。
小雅把我拉到她的“鍋”旁,疑惑地問:“老師,為什么這里面不存水啊?”我想了想,沒有直接告訴她,而是說:“老師也不知道呢!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可以嗎?”小雅想了一下,很認真地問:“老師,是不是我接的水少啊?我再多接一些試試吧。”這次小雅接了滿滿一桶水,吃力地提過去倒進“鍋”里,可倒下去之后還是很快就沒了,她轉身又繼續接水倒水。
這時諾諾走過來了,拿著小鏟子在小雅的“鍋”里一直往下挖,想要找到水,可挖了半天也沒挖到,說道:“水都沒了,一點兒也沒有了。”小雅這時又往里面倒了一滿桶水,眼看又要沒了,諾諾著急地說:“哎呀,沒了,沒了,又沒了。”小雅失望地坐到了沙池邊,托著腮思考著。

圖3 做稀飯

圖4 水變沒了
情景分析
小雅是個有主見的孩子,當她遇到“水沒有了”這個問題時,想通過“接水—倒水—接水”來尋找答案。她不停地轉變思路、探索嘗試,想各種辦法來解決問題,說明這個孩子學習能力較強,思維比較靈活。
情景二:熬稀飯
試驗失敗的小雅這次改變了方法,她把小桶當做“鍋”,把沙子裝進小桶里去接水,這次的水沒有消失。小雅特別興奮地說:“哈哈,終于可以‘做飯’了。”她拿著小鏟子在小桶里不停地攪拌,邊攪邊往桶里一點點地放沙子。她問道:“老師,你餓不餓?我在熬稀飯呢,等會兒請你喝!”我摸了摸肚子對她說:“我太餓了,喝稀飯吃不飽,你蒸米飯給我吃好不好?”“米飯里面不能有這么多水啊!”我補充說。小雅點點頭,開始往小桶里一點一點放沙子。這時諾諾遞給她一滿碗沙子,說:“你多放點沙子水就沒了。”小雅一股腦將碗里的沙子全倒了進去,還是有水,她繼續往桶里放沙子,眼看小桶里面沙子都快滿了,還是有水。小雅說:“是不是因為這些沙子是濕的,所以桶里面的水就不會消失了。”諾諾提議說:“小雅,我們去拿一些干沙子再試一試吧!”結果,水真的變沒了。
情景分析
在多次嘗試失敗之后,小雅改變策略——把“鍋”從沙池轉變到小桶,終于可以做飯了。老師以接受她吃飯的邀請參與進來,促使她繼續開始研究水如何消失這個問題,在同伴的提示下她發現了干濕沙子的區別,最終問題得到了解決。
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尋求老師幫助,想知道“水沒了”的原因,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而是和幼兒一起尋找原因,推動幼兒積極思考、想辦法。通過多放水的方法嘗試失敗后,孩子們最后在小桶里“做飯”成功;老師想吃“米飯”的提議,推進了幼兒發現了干沙和濕沙的區別,在探究過程中認識了沙的特性,發展了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師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如沙、水、手絹、鵝卵石和海綿等材料,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操作驗證。
本案例中,當小雅多次遇到問題時,諾諾都給予她提示。最后也因為諾諾的提示,小雅才發現了干濕沙子的區別,可見小班幼兒也具有自主探索的能力,能在與同伴的交往和互動中獲取更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