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主持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兒童與健康》編輯部
活動支持單位:西安航天城第一幼兒園陜西省神木市第十四幼兒園
活動主持人:傅麗娟 馬 寧 黃 青 吳亞飛
故事主講人:楊 慧 李 琪 張 莉 白 雪
1941年春天,陜北根據地的八路軍和人民群眾生活十分困難,為了改變此種局面,八路軍120 師359 旅旅長王震率領戰士們來到了延安的南大門南泥灣。雖然這里野草叢生、荊棘遍野、人煙稀少,經常有野獸出沒,但這里的土地很肥沃,是開荒種地的好地方。
為了完成生產任務,王震旅長規定在359 旅各級部門設立專職生產干部,邀請南泥灣著名勞動英雄朱玉寰來部隊指導開荒生產,戰士們一邊虛心向朱玉寰學習,一邊交流總結生產經驗,耕作技術得到了迅速提高;開設“臨時訓練班”,邀請邊區著名勞動英雄吳滿有、楊步浩等來部隊當生產教員。在當時,這個訓練班可以說天下少有,因為教員都是農民教員,有人穿著破爛的棉襖,有人穿著油光的羊皮坎肩站到臺上講課,而359 旅的戰士們一排一排地坐在下面認真聽講,并記著筆記。教員們還把訓練班開到山上,實地指導戰士們耕作的技術要領。




圖1~4.幼兒園開展的主題活動

圖5.小小護旗手

圖6.爭當文明小標兵
戰士們聽生產副官說長狼牙刺的荒地比較肥沃、適合耕種,就專挑長狼牙刺的山頭,一架山一架山地開墾荒地;為了提高開荒速度,將镢頭從五寸寬改為七寸寬,重量從二斤半變為三斤重。
為了改善部隊伙食,并為莊稼積蓄肥料,359 旅的戰士們還大力開展養豬、養羊、養牛、養雞等副業生產。為了節省經費,戰士們自己動手為豬和羊打了窯洞,并制作了木柵欄用以區分飼養的豬和羊的吃喝拉撒睡;同時還在豬圈和羊圈周圍打上土墻來防備虎、狼、豹等野獸侵襲……
截至1944年,359 旅在南泥灣開荒種地26.1 萬畝,這可相當于幾萬個幼兒園那么大;產糧3.7 萬石,這些糧食能裝200 多輛大卡車;戰士們飼養了5624 頭豬、1240 頭牛、12000多只羊,雞鴨成群多達幾萬只;有些連隊還養了蜜蜂(當時的一窩蜂能收30 多斤蜂蜜),戰士們有了甜甜的蜂蜜吃,生活也不覺得那么苦了。
南泥灣生產運動的大力發展,不但大大改善了部隊的伙食,牲畜的糞便還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肥料來源,與此同時牲畜皮毛為戰士們制作了皮鞋、皮帶、馬鞍等,還被當作商品到邊區去換取部隊需要的其他物品。
從1941年到1944年短短三年時間,359 旅第一個實現了黨中央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就這樣在戰士們的辛勤勞作中誕生了!

←圖7.“重溫紅色經典 講述紅色故事”演講活動

←圖8.觀看紅色影視《小蘿卜頭》

圖9.“童心向黨 歌唱祖國”紅歌唱響活動

圖10.“傳承紅色 舞動活力”文藝匯演活動



圖11~13.開展以“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為題的藝術創作活動

圖14.體驗“南泥灣大生產”勞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