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疾

隨著疫苗的研發和各國防控措施的收緊,前段時間,全球新冠疫情似乎開始好轉。然而,比黎明更提前來的是一輪又一輪的疫情反彈,以及不斷出現的變異新毒株。2020年12月底,阿爾法在英國被發現,英國的疫情一下子失控了。緊接著,南非發現了貝塔,印度發現了德爾塔,各種變異新冠病毒從世界各地冒出,令人頭皮發麻。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從阿爾法到拉姆達,用來命名的希臘字母都感覺不夠用了。
事實上,病毒的變異并不稀奇,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規律,尤其是病毒,變異的隨機性和頻率更大。
病毒的結構很簡單——蛋白質外殼加上遺傳物質RNA。它輕裝上陣,進入我們的身體后,攜帶的RNA就開始瘋狂復制。遺傳物質RNA與我們熟悉的遺傳物質DNA相比,只有一條核酸鏈,復制時缺乏糾錯機制。在數億次的復制過程中,病毒有可能會隨機出現各種復制錯誤,導致核苷酸序列改變,這就是突變。當錯誤累計到一定程度時,一種新的變異毒株就產生了。
同為病毒,新冠病毒作為RNA病毒,要比乙肝病毒等DNA病毒更容易發生突變!不過,也不必過分擔憂,并不是每一種突變都是致命的。
世界衛生組織從2020年1月起一直在監測和評估全球新冠病毒的變異,并分類為令人擔心的變異株(VOC)、值得關注的變異株(VOI),以及還有需要進一步監測的變異株。我們熟知的德爾塔屬于VOC,而拉姆達則是VOI。新冠突變株的分類在不斷的更新,變異株內卷也是非常厲害的。
不同種的變異病毒在同一個人身上共存,這簡直是基因交流的絕佳機會,復制時改變的不是一點點錯誤,而是重組,成功變異的機會大大增加了。
新冠病毒在身體里會遭遇免疫系統的狙擊,現在“老鄉”也過來搶占地盤。重重壓力下,弱小的病毒就被淘汰,突變越快,越能逃避疫苗、免疫作用的病毒能更好地生存下來,成為毒株中的“大哥大”,即優勢毒株。如今肆虐的德爾塔新冠病毒,在其發現地印度成為優勢毒株,占到90%左右,現在正成為全球的新冠病毒優勢株。
進化論認為,病毒的變異方向一般會往“毒力變弱,傳播性變強”的方向進行。這是因為,從生存進化策略的角度看,病毒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殺死宿主,而是“活下去”和擴大自身“領地”,這只有通過更多宿主的傳播才能實現。如果突變后毒力增強,傳播力往往會有所減弱,隨著宿主死亡,病毒也會被消滅。比如,駭人聽聞的埃博拉病毒,就一直被困在非洲地區。而新冠病毒在未來可能會與人類長期共存。
當然,我們不能就此盲目樂觀。在防控措施和疫苗普及等人為干預下,可能會使傳播力強或能夠逃避檢測的病毒被篩選出來。現在的德爾塔毒株在毒力和傳播性上就遠超原始毒株。所以,新冠病毒的變異方向還是難以預測的。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我們越是允許病毒傳播,病毒就有越多改變的機會。我們只有打疫苗的速度跟上新冠變異的速度,才能在變異前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
拉姆達的出現,讓許多網友擔心變異病毒可能逃避中和疫苗,會使之前打的疫苗失效。對此,張文宏教授表示,病毒會不斷變異,變異后疫苗對它的防控不是百分百,當防護率有所下降時,解決方法就是要進一步擴大疫苗接種,通過疫苗的接種來對付病毒的變異。同時,我們要相信針對能夠逃避疫苗的病毒的疫苗也會被研發出來。無論mRNA疫苗還是滅活疫苗,都可以短時間內進行毒株更換?,F在之所以沒有更換,是因為現有疫苗應對各種毒株還是很有效的,不需要換。
總之,打疫苗雖是老生常談,但還是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