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人們對于用電需求量在不斷增長,其電力系統運行穩定性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在配電室電氣安裝施工中,應確保所有環節達到應有標準。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10kV配電室電氣安裝施工技術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配電室;電氣安裝;施工技術;設計標準
引言:10kV配電室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輸配電通道之一,在對其進行電氣安裝施工時,應確保各個環節的設計有效性、施工完整性,以此不斷提升電力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1 10kV配電室電氣安裝施工中一次接線以及繼電保護設計標準
在對變電站進行電氣設計時首先應進行一次接線以及繼電保護設計。繼電保護為實現切除流向故障點的電流,不僅需要依靠繼電保護配置還需要其他相關設備的配合才能有效起到保護作用。在繼電保護設計中應以泵站高壓配電設備控制為主,應采用電源DC220V,設置配套的DC220V 80Ah直流電源裝置供電。并且應按照泵站主要機電設備的繼電保護管理進行規范化配置,主要應對各個保護裝置安裝配套的微機綜合保護裝置[1]。其次,在一次接線主要配置中應以35v及一下配置為準,在油浸式變壓器中應配置差動保護(主保護)、高低壓側過電流保護(后備保護)、過負荷和單相接地、重瓦斯保護、輕瓦斯保護,并且應對每臺變壓器設置都設置一臺主變保護屏。從而有效控制,電流速斷、過電流、溫度、單相接地等,并且在主水泵機組中應對電流、過負荷、過電流、低電壓、單相接地、溫度、失磁及失步進行針對性的保護。
2? 10kV配電室電氣安裝施工中自動控制設計
在電氣設計中應將每臺機電機組都設置1套核心組成的自動化控制單元,簡稱機組LCU,主要的作用是利用監控機組以及輔機設備,其核心自動控制主要有35kV迸線斷路器、母線電壓互感器、集水廊道水泵、消防水泵、生產供水泵、直流電源裝置等。在進行設計時應針對每個閘門啟閉機進行設置從而有效控制箱、監控監測水閘啟閉機等設備,在就近布置相應的啟閉機室后可采用以太網接入至中控室服務器機柜[2]。
3? 10kV配電室電氣安裝施工中電氣級間配合選擇工作分析
首先,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應充分做好電氣級間的配合工作。應確保與之相對應的分析工作做到位,并突出其上下級之間的保護選擇,針對性地進行匹配。例如,在低壓饋線需要的開關中,應配比其母聯開關或是變壓器低壓側開關等。其次,在正式開展設計工作時,應將一級、二級短路短延續差時間控制在0.1s左右,不要超過0.2s;低壓饋線開關應選擇短路瞬間保護措施,并對母線聯絡開關選擇短路延時補償措施,確保第一級過載長延時保護發揮效果;變壓器低壓側出線總開關應選擇短路延時補償或過載較長的延時保護措施[3]。
4? 10kV配電室電氣安裝施工中照明系統設計
在設計照明系統時,應采用消防應急燈具進行設計。其消防應急燈具分為正常照明與應急照明。照明的范圍分為內部與外場開關站、內部各個機組房間等。設計人員應選擇符合先行國家標準《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GB17945)規定和有關市場準入制度的產品。所有燈具需有檢測部門的檢測報告,達到設計要求的方可投入使用。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對內部機組房間如中控室、辦公室、三防會商室進行照明系統設計時,應按照照度為300x為準進行設計。在泵房、變配電室、走廊、大廳、倉庫宿舍等照度設計為100lx。
5? 關于10kV配電網工程建設要點分析
首先,10kV配電網工程的電氣設計工作對施工管理要求較高,應必須確保在思想層面上對其建設的要點進行明確,并促進基礎建設的有序運行。在目標項目建設以及實施環節中,施工人員應確保電氣設備工作的高效開展,并以接線、接地保護措施進行合理的規劃與選擇,確保網架的建設效果。其施工人員應充分做好相關設備以及對應系統的檢修工作,確保配電網在建設以及運行期間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并以自身的預防效果抵擋這些損害問題,降低事故發生概率。其次,在業內以及社會各界評價配電網工作水平中,應以評價內容作為建設的主要參考依據,并不斷持續地為用電客戶提供最基礎的能源需求。最后,在配電網的建設工作中,應不斷持續改良與優化,確保電氣設計工作達到完美與可行的狀態。應盡量選擇高素質的項目管理團隊,確保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并不斷提高配電室電氣設計的有效性、可靠性。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進行10kV配電室電氣安裝施工中,為確保施工質量應做好10kV配電室和配電網系統、電氣設備的施工安裝質量管理工作。并針對電氣設備運行的安全性與穩定性進行總體衡量,以此確保配電室電氣系統的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劉家祥,黃家齊,陸強松,等. 10kV配電室電氣安裝施工技術[J].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31):1664—1664.
[2]何柳,苗蔚. 論述供配電系統中配電室電氣工程施工[J].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20):1657-1657.
[3]韋振活. 芻議變配電室電氣設備安裝質量與造價控制[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8):1889.
作者簡介:
夏亮亮(1984.09—),男,籍貫:中國,漢族,研究方向:電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