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鵬 王思廣



摘 要:在航空結構件中,很多零件肋板間距離較小,機床加工時活動空間極為有限,因此該類零件的制孔工序對角鉆頭的體積要求非常嚴格。目前,國內并沒有滿足要求的產品,國外產品中,專用刀具價格昂貴,如果大批量購買成本極高;而適用于手持加工工具的刀頭雖然價格較低,體積也足夠小,但由于手持設備的限制,往往長度(鉆頭軸心到主軸端面的距離,后文以字母L代替)過短,安裝在數控機床專用的刀具底座后,鉆頭很難到達鉆空位置,以致無法完成加工。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以JMFC 300系列刀頭(用于手持設備)和DST Ecospeed 機床為例,介紹一種以增加長度適配器的方式,使角鉆頭長度L滿足加工需求的方案。適配器具有通用性,極大地增加日常生產中角鉆頭的選擇范圍,也為加工程序的編寫創造了更大的空間。
關鍵詞:航空結構件;角鉆頭;DST Ecospeed機床;長度適配器;通用性
引言
DST Ecospeed 機床屬于六坐標臥式高速加工中心,其角鉆頭由刀頭和通用底座兩部分組成。刀頭體型較小,可夾持刀具(與主軸轉動軸心垂直);底座裝卡于機床主軸夾刀器(Spindle Holder)上,內置減速器,其機械結構決定了轉向以及刀具與主軸間的傳動比。底座與刀頭傳動結構為同軸連接,如圖一所示,長度適配器的安裝位置在兩者之間。高速主軸系統在機床上做高速回轉運動,其轉速一般大于8000r/min[1]。本實例中,機床最高轉速更是達到30000 r/min,因此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刀具在長度上滿足加工要求,還要兼顧適配器與原結構連接的牢固性和運轉的穩定性,較穩妥的選擇是讓傳動機構的對接方案與原設計保持一致。長度適配器的安裝會帶來多個方向的偏差,該偏差可在校準后通過機床刀具相關參數進行補償。
1 零部件設計
1.1 尺寸設計
機床的內部結構和待加工零件的理論輪廓共同決定了角鉆頭Z向的長度范圍。加裝長度適配器后,角鉆頭的外形尺寸應在此范圍之內。經測量驗證,在保證刀具(刀頭和底座)在機床內部正常運輸、存儲的情況下,其長度L不能超過270mm。為避免發生意外碰撞,L值應控制在260mm之內。另一方面,零件加工需要刀具長度L保證在245mm以上,而安裝刀頭JMFC 300后,L值僅為207.4mm。出于對安全性和加工精度兩個方面的考量,刀具應在保證生產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短小。因此,將適配器延長區域設計為40mm(適配后的刀具長度L為247.4mm)是較為理想的選擇。
1.2 結構設計
為方便拆裝與角度調整,原刀具設計中,刀頭與底座的傳動軸僅通過聯軸器的突起與凹槽結構相連。長度適配器同樣有拆裝和調整角度的需求,因此傳動設計也應保持簡潔、穩定的原則,其連接方式與原設計一致,內部結構如圖二所示。適配器的外殼以螺紋連接的方式將刀頭固定在底座上,前后內/外螺紋的直徑分別與底座和刀頭相同。同時外殼的內形為傳動機構的軸承提供定位。原刀具結構中,螺紋連接處由4個與軸心垂直、呈90°排列的內六角螺栓加以緊固。為保證相同的連接強度,也考慮到后續工作中有在C軸方向調節刀頭精度的需求,這個設計在長度適配器中得到繼承(如圖三所示)。
2 刀具補償
在完成適配器的安裝,并驗證刀具可在機床內部正常運送后,可在試切前對其進行補償工作。目前數控系統都具備刀具長度和刀具半徑補償的功能[2]。刀具長度補償又包括幾何補償(形狀、安裝位置)及磨損補償。其中,半徑補償針對二維輪廓加工,而磨損補償用于補償刀具使用磨損后刀具頭部與原始尺寸的誤差[3]。本實例中的角鉆頭僅用于鉆孔工序,適配器的使用也不會使刀具的磨損產生額外變化,因此本文只考慮刀具形狀和位置的調整。
加裝長度適配器后,刀頭相對于底座的位置可能會產生6個方向的變動,(X、Y、Z、A、B、C)。其中Y軸的偏差可在投入生產之前通過鉆頭的長度補償進行調整;而在鉆頭在垂直的狀態下,B軸的偏差并不會影響鉆頭的垂直度。所以實際的位置補償工作只需針對X、Z、A、C四個幾何軸進行,如圖四所示。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其他機床結構,校準的原理相同,方法可以共用,但對應的幾何軸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刀具在C軸方向的調整工作需要配合杠桿表與芯棒完成。刀具夾持在主軸上后,手動將A、B、C三軸數值歸零。在此狀態下安裝芯棒,并將杠桿表測針沿幾何軸X軸方向頂住芯棒。松開適配器4個緊固螺栓,沿Y方向移動刀具,并根據表針示數旋動刀頭調整角度。讀數不再變化后,重新旋緊螺栓。
A軸調整方式與C軸相同,只需把測針方向改為Z軸,調整方向改為A軸即可。最終,將A軸角度寫入文件KWZ_PAR的相應刀具參數KWZ_WBK_ WINKEL中(不同機床刀具文件名稱有差別)。
X與Z軸的校準方法與傳統角鉆頭相同。DST Ecospeed機床的校準流程需借助帶有定位孔的專用量塊。在手動測量刀具長度L和鉆頭長度后,更新刀具信息(為防止發生碰撞,鉆頭長度可稍微大于實際值)。隨后,讓機床依據量塊上定位孔的坐標(坐標位置預先設定)運行至孔位正上方。此時觀察鉆頭軸心與量塊孔洞軸心的相對位置(如圖五所示),以此確定補償值(圖中X和Z)與補償方向,并將結果分別填入刀具信息Adapter length 1(X方向)和Adapter length 2(Z方向)中。為保證結果準確,可在調整后重復以上操作,進行位置驗證,直到芯棒可沿Y軸準確插入定位孔中。
3 結論
經實際驗證,該長度適配方案可以滿足實際生產需要。同時,通用接口的使用讓適配器可連接多種刀頭,較為簡單的結構也允許其長度自由定制(在機床允許的范圍內),使得單一刀頭適用于更廣泛的生產內容。不僅可以節約大量成本,避免刀具的重復購入,更減輕了刀具對生產進度的限制,讓排產更加靈活與高效。
在未來的生產中,如需使用其他規格的刀頭,只需手動更換并重新校準即可。校準方案同樣具有通用性。即便面對不同型號的機床,在首次校準時,按實際情況調整坐標軸后也可正常使用。后續生產中,操作者經過培訓,便可根據生產需要自行操作。
參考文獻:
[1]丁雪生.積極發展中高檔數控機床一大型、高速、精密、多軸、復合和高效專用數控機床[J].WMEM,2007,(2):72—75
[2]劉雄偉,張定華,王增強,等.數控加工理論和編程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葉凱.數控編程與操作[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