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藏族人民在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不斷借鑒其它藝術文化圖案,從中汲取靈感,創作和整理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圖案。本文通過對道孚民居的實地調研,對道孚民居內部豐富而又獨特的裝飾紋樣進行整理分析。
關鍵詞:裝飾紋樣;自然紋樣;吉祥紋樣
道孚藏族民居中裝飾紋飾大多提取具有深厚的佛教藝術圖案,藝術家根據提煉的元素自己加工處理而成的新的藝術品,這也使得藏族宗教文化藝術價值得到進一步發揚和繼承。如民居中門窗、梁柱等等的裝飾紋飾雖然依附于事物本身存在,但依舊遵循佛教藝術對稱與統一的審美風格,同樣具有相對獨立的研究價值。
在藏族民居裝飾中有以下幾類紋樣:第一類是自然紋樣,如動物、植物紋樣的提取。第二類是吉祥紋樣,如具有宗教意義的八寶圖、具有吉祥如意的壽字紋、蓮花等等。看似造型簡單的紋樣,卻表達著人們心中的向往和期望。
1 藏族民居裝飾中的自然紋樣
紋樣的內容根植于現實主義的風格,與生活的方式、習慣、環境、工作內容息息相關,宗教儀式、祭祀典禮、婚俗、日常狩獵都充分體現在其中。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們對自然現象產生的神秘認識所形成的原始符號。
藏族人們在生產勞動中不斷去征服自然力,他們將自然界的事物賦予一定的意識,經常把這些自然紋樣畫在墻上、器物、畫面等地方,把他們形象化、甚至神化。藏族人相信“萬物之靈性”,就如之前所學“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藏族裝飾圖案中云紋、動物紋飾和萬字紋等等,這都是對自然界豐富多彩的表達,是藏族人民崇拜的對象。
1.1動物紋樣
人類為何如此頻繁的繪制這些動物形象呢,動物紋樣的格式代表著相應的愿望,比如重疊排列成陣勢的紋樣帶有希望畜群繁衍茂盛的含義,強壯的動物個體表現代表著畜群能夠茁壯成長。藏族的先民也受到這種傳統的影響,他們更樂于將這些構圖的方式與習慣運用于更多的民族圖案中,不僅美化生活、豐富內容、抒發贊美神靈的情感,增加了人們對不可預知現象中表達自己對安定平安的向往。對神秘未知力量的探尋與敬畏,產生了驚訝、恐慌等情感反應,而自然界中經常接觸動物,讓人們認識到動物的自然屬性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有的可以變成食物、動物的毛皮可以遮擋風雨抵御寒冷、有的可以成為人類狩獵的幫手。為此,人類對于動物必須充分的關注,自然也成為向神靈祈愿的事物。
在西藏“達、森、瓊、朱”是人人皆知的動物紋飾,亦稱四瑞獸,其中大鵬象征著智慧、龍象征著力量、獅象征著無畏、虎象征著信心,除了這些還包括馬、牛、羊、鹿、魚等紋樣,這些動物基本以具象化的形態出現。下文主要介紹道孚民居在出現的幾種動物紋樣。
龍:龍是亞洲文化圈里的重要圖騰,深受帝王們的喜愛。龍,在西藏是苯教的重要神靈之一,起初并沒有具體的形象。公元7-9世紀吐蕃王朝時期,開始對龍的形象進行具體的描繪,其被刻畫成一種象鼻獅身的動物,例如卡曲寺中曾出現木制雕刻的龍紋,身軀蒼勁有力、造型惟妙惟肖。當然,在夏魯寺、布達拉宮等地方的壁畫中也出現過此龍形象。如今,在藏族民居中龍已成為一種常用的裝飾紋樣,在道孚民居中龍的裝飾無處不在(圖1),包括:藏柜、藏毯、瓷器等。龍的裝飾紋飾寓意著吉祥,它性格威猛,體態強健,變化多端。鳳作為百鳥之王,清高雍容,象征著祥瑞。龍鳳呈祥雖然是人們所杜撰出的,但是客觀上反映出了人們對于美好祥瑞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獅子:獅子作為權利和尊嚴的象征,藏民給獅子賦予了許許多多的傳說,在藏民心中獅子的地位極其高貴,深受人們的喜愛,它的形象曾出現在舊西藏時期的流通貨幣上。獅子最早出現在吐蕃王族的墓地,用獅子來鎮守著王者的亡靈。而佛教盛行后,獅子作為神靈的護衛,常常以石刻雕像的形象出現于寺廟的門口。這是位于木雅地區的日庫寺門前的一對由漢白玉雕刻而成的獅子(圖2、3),獅子以蹲伏的姿態出現,威武雄壯、鬃發飄逸,爪子雕刻的也是如此強勁有力。此外,在繪畫中出現的獅子姿態豐富,不管是撓頭、蹲伏或是正在咆哮,神情活靈活現,造型極富動感。
在藏族藝術作品中獅子的形象多為白色、綠色,這也許與藏民對白石的崇拜有關。十五世紀之后,獅子的形象逐漸被繪成兇悍、精壯的形象,基本傳承了吐蕃時期的基本造型(圖4)。
猴子:關于猴子的題材的運用,這也許源于藏族關于人類的起源說:藏族人是獼猴與羅剎女結合的后代。《四兄弟和睦圖》(圖5)的裝飾技法采用疊壓式動物紋,多個動物按照一定的順序一上一下,相互疊壓的構圖形式。主要內容多以吉祥、有象征意義或被馴化的動物為主,背景圖案自由,整體畫面和諧。圖中的四種動物造型活靈活現,又體現了各類動物和氣友善的感情,這種對生活的客觀描繪也顯得極富人情味,顯示出先民們對它們的美好感情。
和睦四瑞圖取材于民間傳說故事:一天羊角雞銜來一顆種子,兔子拋坑埋種子,猴子為其拔草,細心呵護幼苗,大象用長鼻汲來山泉澆灌。四只動物精心栽培這顆種子,將其培育成參天大樹碩果累累,并將果子分給山林里所有的伙伴共同分享。藏民常常在家宅內壁上畫此圖,以表達藏族人民家庭和睦、和平安寧的愿景。
《蒙古人導虎圖》(圖6,拍攝于巴登家),藏語稱“梭波達扯”,即蒙人馭虎圖。常常畫在民宅或寺院門內側廊道兩邊的墻壁,可以預防瘟疫、帶來吉祥,是藏區常見的壁畫題材之一。
據資料記載,在舊西藏時期,此畫多見于寺廟、高級僧人(如活佛)住宅,在普通的民居中幾乎看不到,因此我們可以猜測此畫還象征著高貴或權勢,如今時代變了,在部分藏族家庭的門廊內側畫此圖,增加了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表達招財避邪的心愿,也代表著巴登一家身份的高貴(巴登的哥哥是個活佛)。
1. 2植物紋樣
公元7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加之藏族文化與周邊文化的不斷融合,其裝飾紋飾不斷受到漢唐、波斯等地絲織品紋飾的影響,使得藏族的植物紋飾展現出多姿多彩的特色,成為重要的裝飾紋樣之一。植物紋飾包含花草、果實、葉等等,植物紋樣的源流是很難追根的,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它們幾乎存在于世界各地,藏族的藝術家們善于從外來的器皿、織物上汲取植物紋飾的靈感,加以裝飾到曼荼羅或其他藝術作品中。植物紋飾是藏族較早的器皿裝飾題材之一。藏族人豁達的個性使得圖案表現強于寫實性,而是更加隨意自由,下面主要來詳細描述忍冬紋、卷草紋兩種紋飾。
忍冬紋:一種瓷器裝飾紋樣,常常把忍冬植物作為主題,是佛教最推崇的植物紋樣之一。忍冬又名金銀花、金藤花,為常綠灌木,枝蔓纏繞,匍匐生長能力強,耐寒而不枯萎,因而得名忍冬花。
忍冬紋一種變形植物花紋,常常以“S”形為基本形式,形態造型多樣,延綿不絕,與佛教有關的蓮瓣紋相配作為紋飾,廣泛的應用到佛教藝術的裝飾中,代表輪回永生的意思。東漢末年時期,從西方引入了忍冬紋紋飾,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到隋代繼續采用忍冬紋,更加重視線條的歸納性,唐代之后,忍冬紋正逐漸被卷枝纏蔓的紋樣取代。
卷草紋:又稱“卷枝紋”、“卷葉紋”,多用于建筑裝飾、染織、家具、陶瓷等裝飾中。由忍冬紋和云氣紋發展而來,經畫匠藝術處理后以柔和的波狀曲線呈“S”形排列,把花草經過夸張變形重新創造的極具裝飾性花草紋樣。因盛行于唐代也稱之為“唐草紋”。構圖機理似纏枝紋,呈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展開,構成有規律的波卷纏綿草葉或莖蔓,常常作為裝飾花紋帶。
卷草紋也常常出現在道孚藏族裝飾圖案中(圖7),連續的形式極具美感,以植物藤蔓相互交錯,穿插少量豐碩的花形,花與葉統一于渾厚暢達的紋飾中,畫意生動,以富有變化的節奏、婉轉流暢的畫風使得紋樣極具韻律感。卷草紋還常與盤腸、方勝等圖案交錯纏繞,象征著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意義,表現手法有彩繪、模印等等,多作主題裝飾。卷草紋在刺繡、瓷器、家具中也經常出現。
圖7 民居中卷草紋紋樣(筆者拍攝)
蓮花:即荷花。在曼荼羅中,蓮紋作為最外圈的構成元素之一。蓮花裝飾與佛教的傳承有著很深的聯系,蓮在佛教中就開始象征著再生、純潔和免受輪回之苦在古文中記載因釋迦牟尼“步步生蓮”的典故,蓮花成為了佛教中的圣潔之花,因此二者便形成了一種無法言喻的關系。而隋唐時期,蓮花的花瓣呈扁圓形,后期隨著其他文化的影響,花瓣逐漸向圓形發展。元朝以后,蓮花圖案在民間開始流傳,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意。
在道孚民居中蓮花的裝飾處處可見,常常以朵花和花瓣的形式出現成為最普遍的裝飾紋飾,其裝飾手法主要是以浮雕裝飾形式表現。蓮花的刻畫相對寫實,粉色帶點白的花瓣顏色取于自然界中蓮花的色彩,周圍用卷草紋裝飾此外,上述提到的藏族植物紋飾僅僅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其他的紋飾,如梅花、石榴、桃子等以藤蔓連結的樣式裝飾于器具、地毯等物品表面,在這里就不一而足。
2 藏族民居裝飾中的吉祥紋樣
所謂的吉祥紋樣,可以理解為:用象征、諧音等的表現形式,組成具備一定祥瑞寓意的裝飾紋樣。為了表達對幸福、快樂的向往,人們便把具象的事物予以加工或是加上藝術的象征意義。一般來說有三種構成方法:花紋、諧音、文字三種方式來表達。在藏族裝飾紋樣中,說起吉祥紋樣,不由就會想到“八吉七寶”、回紋、萬字紋、壽字紋等等。其中有些裝飾紋飾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進入西藏,加以原始苯教的影響,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意義的符號。
2.1八吉祥。
白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雙魚、盤腸(吉祥結)八種寶物,稱之“八吉祥”。八吉樣是八種法器,象征吉祥。下面對八吉祥作詳細的描述,如下表:
此八種寶物中,法螺屬于一品紋。盤腸是第八品,也是全體的代表,在藏族民居中常常把盤腸用于門窗的裝飾中,稱之為“套符”,象征長久不斷。還有梅花盤腸,方勝盤腸,四合盤腸,石代盤腸,葫蘆盤腸等種種變化。除了八吉祥,還有七寶、佛手。
2.2文字紋樣
卍:“卍”符號,藏語稱“雍仲”或“雍仲拉曲”。左旋“卍”是佛像的標志,右旋“卐”是苯教的標志。據《辭源》載:“卍”本是佛教如來胸前的圖案,并非文字,代表著吉祥幸福的意義,后來取萬德圓滿之義,作為“永恒”、“永生”的標志。關于其來歷的說法,學術界有外來說和本土說兩種看法,只是至今都無法統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民族曾經把“卍”看作原始宗教的符號。“卍”符號曾古波斯、希臘、印度等多個國家出現,之后被一些古代宗教(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所沿用。
學術界有人認為:“卍”符號最早源于印度或歐洲。后來隨著宗教文化的傳播而傳到世界各地,并沒有因歲月的變遷所湮沒,而是在所到之處發展、創新,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象征符號。從之前發現的文物來看,在隋唐時期,“卍”符號逐漸脫離宗教,成為人們生活中的裝飾紋樣。
在藏族民居裝飾中,常常用到“卍”符號作為裝飾紋樣(圖8)強烈的裝飾效果,靜中有動的視覺感受,同時也表達著吉祥如意的含義。除了在民居中,在藏族家具、飾品、法器、及節日慶典中也常用“卍”符號。如今在后藏地區,尚有藏族同胞把“卍”字作為紋身符號,刺于在身上,可見“卍”符號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文字符號,而是含有深刻內涵的文字。我們還經常看到以花邊紋樣為主的回文紋樣,藏族稱“加日拉曲”。
裝飾紋樣浩如煙海,占據著著我們的生活。無論是取之于自然界的水、火、云的形態,取之于動物、植物的紋樣,還是取之于文字再二次創造甚至多次創造的紋式,都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紋飾文化。裝飾紋樣可看做作藝術文化語言、歷史的印記,這些紋樣經過反復地簡化、變形、重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紋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