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昭峰
提問是一種十分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夠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還有助于調節課堂教學的氛圍,對建設高效課堂有著極為重要的幫助。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結合語文教學的內容,不斷創新和研究問題的形式和提問的方式,以此為學生營造出高效、豐富的課堂學習環境。
一、問題中融入趣味性,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運用有效提問構建高效課堂,必須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作為問題設計與提問的關鍵點。基于此,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將其合理科學地融入有效提問中,用以提高問題的趣味性,幫助學生對回答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由被動性地回答問題,轉變為主動積極地回答問題。
例如,在開展《觀潮》教學活動時,教師結合小學生喜好游戲的特點,就可以改變傳統形式的提問方法,而采用游戲化的提問方式,以此激發和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與積極性。如,教師先向學生拋出與教學相關的問題,以“找出文章中描寫潮水的優美語句,并說一說自己的見解”為例,然后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時間。接下來,教師就需要以游戲的方式,決定回答問題的學生,以“擊鼓傳花”游戲為例,學生需要跟隨節拍依次傳遞“花”,當節拍停止后對應的學生,必須起立回答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負責打節拍,同時也要對學生的答案,做好評價和總結,用以保證教學問題的有效性。通過運用游戲的形式提問,不僅激發了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還營造出了積極、歡樂的課堂氛圍,從而為構建高效課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問題中融入生活性,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力
有效提問必須保證問題的內容,與教學知識點相對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符,才能保證問題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因此,運用有效提問構建高效課堂時,教師需要合理科學地把控問題的內容及形式,確保學生能夠通過解決問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知識點。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可以將生活元素融入其中,促使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感知和理解教學問題,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開展《慈母情深》教學活動時,針對學生無法掌握文章思想感情的問題,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元素,合理設計教學問題,以便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教師先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提問情境,“同學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親,是否知道母親為自己做過什么,請同學們回想一下生活中的母親”。當發現學生完全沉浸在生活化情境中時,教師就可以順勢向學生提出教學問題,“請同學們結合自身的情境體驗,說一說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此時,學生自然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慈母情深》文章的含義和思想,同時還能夠感知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由此可見,問題中合理融入生活元素,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有助提升教學問題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繼而為構建高效課堂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設計層次性的問題,兼顧所有學生的實際學情
教學活動中提問是一門藝術,不僅要保證教學問題與教學知識點相符,還要保證學生可以借助問題掌握有效的知識。因此,小學語文提問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問題的形式,以此提高教學問題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例如,在開展《題西林壁》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避免采用統一形式的教學問題,避免學生之間產生較大的學習差距。基于此,教師需要采用分層次設計問題的方式,確保每個學生獲得最為有效的學習體驗。如,針對理解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提高問題的難度,像是“背誦古詩的前提下,自主解釋古詩的意識”。針對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需要將問題偏向于基礎知識鞏固方面,像是“熟練朗讀全詩并完成背誦任務,以及解決詩文中的重點字、詞”。通過采用分層次設計問題的形式,成功兼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提高了提問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合理的提問方法,以及科學設計問題的形式,為學生創造高效、積極、豐富的課堂學習氛圍,不僅有助于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還有利于端正學生學習的態度。本文主要從問題的趣味性、層次性和生活性三個方面,做出了詳細的分析并且總結出了相關的教學實踐,望對構建高效課堂提供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