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季海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互動交流,開展多元的教學活動,以增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度體驗,促進學生之間的信息分享、智慧碰撞,從而促進語言素養的提升。
一、溝通交流,形成新型師生關系
良好的情感會推動著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會樂意接近老師,消除對老師的畏懼,能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受來自教師的關愛,從而讓學生喜愛老師,喜愛參加語文學習活動。教師要傾聽學生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讓他們對語言活動提出合理的建議,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融入學生學習的情境,了解他們的內在情感,才能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二、培養習慣,借助預習提升效率
很多學生由于課前準備不夠充分,在課上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讓他們在課堂學習時能贏得主動。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學生的預習活動,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方法指導,讓他們通過閱讀、查資料、查找工具書等方式開展高效的預習,能做到熟讀成誦的效果,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查找工具書或者向同學詢問,他們有了科學的探究方式,預習活動才能走向高效。學生的預習越充分,他們就會帶著問題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會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學習活動也會變得更加高效。
三、讓學于生,高頻誘導引發互動
教師要為學生留有探索的空間,在重點處、難點處點撥,以促進學生的探索與思考。教師要盡量壓縮講授的內容,為學生的探索求思留有空間,將難度低的問題設計成自主思考題,交給學生去探索,或對學生進行高頻的提問,讓他們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學習任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解決問題的主角,就是要積極調動他們求知的積極性,讓他們能主動地融入到師生的互動之中。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內容時,教者針對課題提出問題: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嗎?是如何借的呢?教者以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課題,產生良好的閱讀期待。
又如在《秋天》一課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課文前兩個自然段寫了哪幾個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秋天美嗎?你能將這種美讀出來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問題引導學生感知秋天的特點,想象田野工作的畫面,認識到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
四、分層教學,關注所有學生基礎
小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教師要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能力,優化教學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教師要采用差異化的設計目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師要適當提高目標要求,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采用降低難度的方式,讓學生擺脫危難的情緒,這樣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五、延伸目標,加強課外互動教學
素質教學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教師要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要將課內的教學資源向外拓展延伸,引領學生開展讀寫活動,讓學生將掌握的構思技巧、描寫方法遷移到寫作當中,從而能夠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可以組織讀后感、寫征文競賽、口頭作文等比賽,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內化,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社區、融入社會,了解人們的生活水平狀況,能獲得素材的積累,為學生的寫作服務。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優化教學方式,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能引發學生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