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出月
只是一眼,我就為這樣一張照片著迷。在青黃色的稻田間,一群苗族女子頭戴銀飾,身穿黑色短上衣,下身著百褶長裙,裙前系一張長方形花圍腰,最有特色的是她們的臀部,被高高墊起并垂掛著五彩繽紛的手工花帶,好似錦雞高翹的尾羽。她們在蜿蜒的田間小路上載歌載舞,面對山巒梯田,留給我的僅是一個個背影。雖然畫面沒有聲音,但祭祀的莊嚴、肅穆,她們內心的歡愉已經感染了我。
這幅照片的拍攝地是貴州省大山深處的丹寨縣排調鎮羊先村——錦雞舞發源地之一。每年都有攝影師慕名而來,只為拍下婀娜多姿、活靈活現的錦雞舞身姿。
“羊先”系苗語音譯,意為“新寨”,即苗族先祖在遷徙過程中來到這里開辟新居,至今約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里因崇拜錦雞(鳳凰圖騰)并在重要節日和祭祀活動中跳錦雞舞而聞名。
九月,山間層層疊疊的梯田一派豐收的色彩,羊先村就坐落在梯田之上,棕褐色的木屋如珍珠般散落山間。徜徉村子,腳下的石板路曲徑通幽,熱情的苗家人會招呼你進屋圍坐在火塘邊,喝茶聊天。村中婦人告訴我,她們是苗族的“旮弄”支系,先祖們在遷徙的過程中,是美麗的錦雞幫助先祖找到了適宜的定居地,還為先祖帶來了稻谷的種子。傳說,苗族先祖遷徙時只帶了三樣東西:水牛、谷種和蘆笙。先祖們在黔東南定居后,帶來的谷種沒田種,他們一邊開田,一邊打獵充饑度日。一天,有一位老人套到了只錦雞,在清理時將錦囊包丟在草棚前的灰堆旁,誰知便長出小米。次年,他又把小米作種子燒荒播撒,長出了滿坡小米,小米救了苗族祖先的命。于是,為了感恩,這里的苗族女性便仿照錦雞美麗的頭飾裝扮自己,在蘆笙舞蹈中,模仿錦雞起舞。
錦雞舞是群體舞蹈,不需要專門去學,“從小看著看著就會跳了。”一位苗族大姐拿出手機打開視頻為我介紹,男的在前吹蘆笙,女的在后跳舞,排成一字形,順著逆時針轉圓圈。動作也很簡單,上肢動作少、下肢動作多,她們模仿錦雞“踱步”“旋轉”和“飛翔”,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隨著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婦女們腳步尾尾律動,回環復沓、優雅流暢,含情脈脈,細膩委婉,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如果節日盛大,表演者眾多時,蘆笙手就站在中間圍成圓圈吹跳,女性在外圍成圓圈款款起舞。
深受人們喜愛的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丹寨縣片區除了羊先村還有麻鳥、也改、加配、黨干等苗寨,以及雷山縣片區的獨南、烏的、橋港、新橋等苗寨都在傳承。每年的盛大節日里羊先村都會舉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動,敲擊銅鼓,歡跳錦雞舞,放牯子牛斗角,以紀念先祖和感恩錦雞。
錦雞舞最初的功能是與祭祖有關,祭祀時蘆笙所演奏的曲目和錦雞舞的動作都有嚴格的規定,其曲目傳遞了苗族遠古的信息,如蝴蝶媽媽的傳說,還有英雄史詩等。但是在其他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中,錦雞舞則為青年男女架起了愛情的橋梁,比如“吃新節”中羊先村的青年男女就吹笙跳月,以舞交心,以樂示愛。
就這樣,錦雞舞在羊先村年復一年,一代代地流傳下來。于是,在節日喜慶時,尤其是在蘆笙會上,隨著蘆笙曲調婦女們翩然起舞,飄然若仙,深深吸引了攝影師們,讓他們流連忘返。如今,羊先村也是“錦雞舞”及蘆笙制作的傳承傳習保護基地。其中李金英、王方元兩人分別為國家級“錦雞舞”和省級“四滴水”蘆笙制作技藝傳承人。(責任編輯/孫晉楠)
村寨信息:
區位:黔東南州丹寨縣排調鎮羊先村
交通:可從貴陽北站乘坐高鐵到達三都縣站,再從三都轉乘到達丹寨縣的客車,由丹寨縣城乘車去往羊先村。
自駕可由貴陽出發,經廈蓉高速進入余安高速到達丹寨縣,再由丹寨縣經排調鎮到達羊先村。
鄉村特色:盛產生姜、桃子、竹筍等,是錦雞舞的發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