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莎莎
沒來思南前,就聽說過“先有思南,后有貴州”之說。貴州建省與思南有莫大的關系。思南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心中一直期盼著能有機會去探訪。
汽車進入思南縣城后,不停地盤旋下降、盤旋下降,經過幾個回旋,終于來到江邊。望向車窗外如刀削斧劈般陡峭的連綿山峰與緩緩流淌的碧綠江水相映生輝,幾只白鷺翱翔水面,一切是那么寧靜。
可是你能想象么?明清時期,這條江上“歪屁股”船摩肩接踵、結對而行,日夜不停地將川鹽源源不斷運抵貴州,解決貴州人民吃鹽的問題,又滿載著黔地的桐油、木材、生漆、朱砂等貴州土特產行銷巴蜀、荊楚各地,形成了著名的“烏江鹽油古道”。
彼時,因著水運交通的便利,思南成為貴州經濟發展的前沿,對外開放的通道。然而,到了陸路時代,烏江水運日漸蕭條。如今,烏江上穿險灘、躲暗礁、踏惡浪、迎急流的號子聲已成絕響,但歷史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等待有心人去探究。
老街里的印記
一道道被磨得光滑的石階是船與岸的紐帶。曾經,這里一頭是碼頭上絡繹不絕卸貨的船只,一頭是岸上人聲鼎沸、商家如云的老街。依托烏江這條古時的黃金水道,思南烏江邊上形成了盧家、敖家、蘇家等幾大碼頭。明清時期,每年數百萬斤川鹽經思南銷往貴州下八府。思南也因而形成“河街并行”的空間格局并一直延續至今。
這其中有一條老街,400年沒有變過街址,400年沒有變過名稱,它就是安化街,寓意安而化之。
穿過安化街翹角飛檐的牌坊,如同穿越時光隧道,走進一段凝固的時光。青石板鋪就的小路向前延伸,充滿韻律感的褐色木屋佇立小路兩側,墻壁上爬滿藤蔓,屋檐下垂掛的紅燈籠微微搖曳,散發出一種久遠的氣息和靜謐的味道。“福祿壽禧、耕讀漁樵、龍鳳呈祥、歲寒三友”,那些匠心獨運的木雕花窗向你訴說著往昔的繁華。
得益于靠近盧家碼頭的便利,明清時期,安化街民居、商號、鹽倉、茶館、會館,招牌林立,行商走販絡繹不絕,川、陜、贛等商賈紛紛在此設立了川鹽、桐油、鹽巴、木材、雄黃等土特產轉運點。至今,安化街上還留存著兩處見證了川鹽入黔輝煌歷史的遺跡——永祥寺和周家鹽號。
坐落于安化街東側的永祥寺,原名圓通寺,后更名為永祥寺,蘊藏著期盼永遠吉祥之意,曾是文武官員迎來送往的場所。
踏入這座有著400余年歷史的永祥寺,青石鋪墁,石縫間雜草蔓生,無不侵染著歲月的痕跡。因年湮代遠,古建中目前保存較好的是龍亭,青瓦覆頂,由十余根圓柱支撐,柱子上木下石,是為了防潮、防腐,整個建筑簡潔大方。如今的永祥寺被辟為“思南與烏江文化”展廳。
院落中央豎有一塊屏風,畫的是清代思南府署境圖。透過這幅濃綠相宜的水墨地圖,可以窺見永祥寺的歷史建筑格局。這是一處高封火墻圍護對稱封閉式古建筑,由前殿、拜廳、正殿、兩廂、三元殿組成。往昔時,夜幕下,燈火通明,達官貴人在此接風洗塵、歡聚一堂、把酒言歌、低吟淺唱,好一派熱鬧喧嘩。
周家鹽號是千里烏江上迄今唯一保留的鹽號。周家鹽號創始人周鎬璜自重慶而來,白手起家,秉承“創業維艱,守成不易,維忠維孝,克儉克勤”的家訓,得靠近盧家碼頭的優勢條件,經過一番苦心經營,從眾多鹽商中脫穎而出,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如今周家鹽號的第六代傳人已是80多歲的老人,他興致好時會向游人講述家族過往的輝煌歷程。周家鹽號“四水歸堂”的建筑布局;大門左側與正廳分離,直至鹽倉的運鹽通道;為了保證鹽倉儲鹽的干燥,院內發達的排水系統等建筑奇構讓參觀者嘖嘖稱贊,感佩古人的智慧。
老街里的民居
離安化街歷史文化街區不遠處即是小橋溝歷史文化街區。沒有醒目的招牌,在當地文化學者的指引下,從車輛飛馳的馬路上拐進去,一條石砌的小巷毫無鋪墊地出現在眼前。巷口的墻壁上掛著一個二維碼,上書小橋溝歷史文化街區。我才辨識出眼前起伏曲折的巷道、光滑的石階,正是思南“鹽油古道”陸路交通線上的驛道,也是古時出入思南府陸路往來的交通要道。
街區里,巷道似葉脈伸展,三合院、四合院民居錯路有致的坐落在小巷兩側。撫摸小巷兩側充滿歷史感的石墻,想象著百年前,販鹽運紗的商販,或許還有馬幫從這里走過,肩挑背扛、風餐露宿,不辭辛苦,只為謀生糊口。悠悠古道仿佛在無聲地述說著川鹽入黔和黔地農副產品外銷巴蜀和荊楚的艱辛與古人的堅韌。
小巷盡頭一簇蓬勃綻放的玫紅色三角梅掩映著一戶人家的龍門。走進了才發現,這處古民居的地基高過路面一米有余,需要登上石砌的臺階,才能走進民居的龍門,即大門。門內,院落狹長,但小巧玲瓏,北邊是照壁,南邊高高的石砌臺階上是正房,東邊是廂房,長短相間、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十分和諧。小院內,青石鋪地,幾大盆高高矮矮旺盛生長的綠植與褚紅色精雕細刻的門窗輝映,門窗的圖案獨具匠心,其中蝙蝠的圖案最為生動,呼之欲出?!膀稹闭?,福也,不大的空間充滿建筑智慧與韻味。
順著小巷,一路登高,當快走出小橋溝歷史文化街區時,回頭眺望,才猛然發覺這是城市中心一處不被打擾的水墨山居圖。綠樹掩映中,三合院、四合院隨山就勢,筑臺為基,吊腳為樓,順坡造房,錯落有致,建筑的營造與自然環境融合協調。磚、木、石結構的用材,華而不濃的雕飾,均彰顯出黔東北山地民居的建筑特征,充滿了古人遺留的人文情懷和哲學理念。
老街里的文脈
來到思南,有兩個人名,你會如雷貫耳。
一位是有著貴州近代教育之父美譽的田秋。他的一道《請開賢科以宏文教疏》的呼聲,使貴州學子不用奔走云南,即可在貴州參加鄉試。
另一位是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再傳弟子——李渭,曾被明神宗賜聯曰:“南國躬行君子,中朝理學名臣”。
李渭故居、李氏宗祠就坐落在李家寨歷史文化街區。這里背山臨水、風景秀麗、鬧中取靜,與繁華的思南府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惜的是,我去尋訪時,此處歷史文化街區大部分房屋已頹敗,肆意瘋長的雜草淹沒了一處處掉了頂垮了墻的老屋。僅是當地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為我遙遙指引,遠遠觀望。據介紹,李渭晚年辭官還鄉后,在思南府城北中和山觀音閣點易洞設“中和書院”講學,居住在此。他興學黔中,開黔北學風,使黔北文人蔚起,代不乏人。據統計,明清時思南就出了33個進士、313個舉人。其卒后,思南地方官民為其請建鄉賢祠獲準,過去每逢重要節慶,其后人都會來此祭拜祖先。
如何活化利用古建筑,李家寨的另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做了很好的示范。王爺廟曾祭祀水神楊泗,寄托著古人在鹽運中祈福平安的美好愿望,如今內部被改建成了思南烏江博物館。
在博物館名譽館長汪育江的回憶文章中,我了解了博物館建造始末及其中艱辛。20世紀90年代初,為全方位地、形象地、生動地向人們宣傳展示烏江,讓更多人了解關心熱愛建設烏江,貴州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吳正光找到他,商談籌建烏江專題博物館一事。為了獲得豐富的烏江一手資料,汪育江組建了3人的考察隊,他們決定全程徒步考察烏江。一行三人逆烏江而上,爬懸崖、渡險灘,吃燒洋芋、躺破涼席,不辭辛勞,歷時九十天,總行程3000余公里,搜集整理文書材料200余萬字,拓回碑刻拓片65幅,拍攝各類照片1300多幅,完成了博物館籌建的第一步。之后的建館故事依然充滿艱辛,在缺少資金支持的條件下,參與人員發揮聰明才智,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終于建成了烏江流域上第一座以江河命名的博物館,將“千里烏江融于一館”,參觀展陳后好似游歷了一次千里烏江。
從王爺廟走出來,壯闊的烏江盡收眼底,烏江上“鳥銜魚飛去”的盛景就在眼前。
老街里的人家
三條歷史街區中,最有人間煙火氣的莫過于安化街。與別的地方的老街相比,最難得的是,這里還居住著土生土長的人家,這里就是他最純粹的家。于是乎,透過半掩的房門,窺見屋內正在看電視的祖孫倆,搖著蒲扇的中年人,貓兒躲在貨架下注視著街上不多的游人,狗兒搖著尾巴在街上踱步,一切是那么安詳。
老街上散布著幾家商店,各有味道。其中一家掛著“鷺洲風干”的書法招牌。店里經營的是風干制品,有風干肉、風干豬肝等。年過五旬的店老板王佳佳向我介紹,他家祖上都是在烏江跑船的,從思南到文家店運糧食。他14歲起就跟隨父親跑船,家族最初將牛肉、魚干等掛在船頭,風干后存儲食用,后來離船上岸,將曾經果腹的食物發展成為一道現代美食?!皞鞒胁皇嘏f,創新不忘本”。老板向我們展示他參加市、縣兩級各類烹飪美食比賽所獲的榮譽證書,并不斷重復自己的理念——“我追求的是淡而有味”。
老街上有幾戶經營辣椒制品的人家。門前擺放著三五個竹編圓形簸箕,上面堆著像小山一樣的紅椒。在家門口坐著剪辣椒粑的老人,在屋內站著剁辣椒的大姐,她們毫無顧忌地將制作技藝置身于大庭廣眾之下,既吸引人前去探尋,又彰顯著真材實料的底氣。
如果感興趣,就走進店里買一點辣椒、酸茄子、酸雨荷,回家炒肉或者伴著米飯吃,都很下飯。
老街的魅力,也源自居住在此的人。在一座玫紅色三葉梅纏繞的小院前,我停下腳步。屋內一位老人穿著白衣白褲,手里搖著羽毛扇,一幅仙風道骨的模樣。老人今年90歲了,但精神矍鑠,他正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思南花燭的省級傳承人。
老人將我們引進里屋,房間兩側的架子上分別放置著長短不同的花燭,一側是長約四五十厘米的龍鳳燭,一側是只有十厘米長的拜堂燭。老人告訴我,制作花燭有幾十道工序,一般是用竹做成燭芯,然后將燈草細密的裹在竹芯外,再用油或石蠟層層澆筑,像滾雪球一樣,越澆越厚,然后在此基礎上,加工造型,染上顏色。
“我12歲起就開始學做花燭,經過我的改良,現在的思南花燭無味無煙,年輕人結婚,老年人過壽都會來買。”老人告訴我,十一前后結婚來定花燭的人家都超過50家了。
“老人家,您這一年能賺十萬元吧”一道的同伴試探地問。
“有二三十萬呢?!崩先宋⑿χ\懇回答,一點也不怕把家底透露出去。惹得周圍眾人莞爾。
“你看這是龍鳳燭,龍游太空,鳳穿牡丹,我將龍頭設計在蠟燭底端,蠟燭從頂燃燒,最后才燃燒到蠟燭底端,不會破壞整個造型。這種高四五十厘米的花燭,可以不間斷的燃燒20個小時?!闭劦较喟橐簧幕T,老人頗為自豪。
老人特意打開一個木箱子,里面盛放的是一對手工制作的牡丹花圖案的花燭。牡丹花片薄弱蟬翼,有玫紅色和黃色兩種,玫紅色的花瓣頂端泛白,花瓣越往底部顏色越深,像極了大自然中真實的牡丹花。
思南人喜歡花燭,結婚、過壽都要買,有一些在外地安家的思南人,通過親戚還要從花燭店買一對,于是北至哈爾濱、南至廣州,都有老人思南花燭的印記。
因為老人年事已高,如今兒媳是制作花燭的主力,她制作花燭已有20余年的手藝?,F在她最發愁的是物流,因為花燭又薄又脆,不好運輸。
離開老街,望著壯闊的烏江,纖夫的身影了無痕跡,但千里烏江的故事,承載了悠悠歲月,值得人們去追尋。(責任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