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強強(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全科醫學科主治醫師)

孫老伯今年73歲了,是個胖嘟嘟的老爺子。大腹便便的孫老伯因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好些年,長期吃多種藥物,醫生讓他減肥、注意控制體重,于是他平時就盡量多吃素,少吃葷菜。可最近,孫老伯卻愈發覺得自己做起事情來有些“力不從心”,有一天晚上遛狗時甚至還在家門口摔了一跤,幸好被鄰居家看到,通知了他的家屬,他去醫院檢查,確實查出了問題。醫生告訴孫老伯,他得了“肌少癥”。
肌少癥在老年人群體中其實普遍存在,只是很少有人關注重視,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肌少癥”。事實上,肌少癥屬于衰老綜合征的一種,是一組進行性、以全身肌量減少和肌強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減退、機體功能下降為特征的綜合征。肌少癥會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心肺功能受損、新陳代謝效應不良,引起跌倒、骨折、殘疾不良臨床結局,是老年人致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肌少癥的發生往往與年齡密切相關。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性激素水平降低、線粒體功能減退,造成肌肉從40歲左右開始流失,75歲后進展更快。
當然,除了年齡外,還有些因素也會造成肌少癥。
長期臥床或缺乏運動會增加患病風險。

人體中胰島素、生長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等變化與肌少癥的發生有關。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運動神經元活性不足或數量降低也是造成肌少癥的主要因素。70歲以上老年人的α運動神經元丟失高達50%,會明顯影響下肢功能。而且,老年人的星狀細胞功能減退,肌肉再生和激活能力下降,肌纖維數量減少,所以肌肉更易受傷且難以修復。
其會導致蛋白質缺乏,加劇肌肉的進一步喪失。美國一項調查顯示,50歲及以上人群中,32%~41%的女性和22%~38%的男性蛋白質攝入量低于建議值。此外,老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肌肉量、肌肉強度、平衡力,容易跌倒。
肌少癥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該病也被視為一種發病機制復雜的老年綜合征。建議老年朋友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臨床上,肌少癥按其嚴重程度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僅有肌肉質量減少,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正常。
肌肉質量減少,伴有肌肉力量或肌肉功能下降。
肌肉質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均下降。其發生與先天因素(如遺傳)、增齡(如生長激素不足)、不良生活狀態(如營養不足、酗酒)、腸道菌改變(飲食變化)和疾病(如心衰、消化不良)等密切相關。
我們來回答一下孫老伯的疑問——為什么他那么胖還算是“肌少”呢?
事實上,診斷肌少癥需要測量與肌肉相關的要素,而與脂肪多少無關。也就是說,胖子也可以患肌少癥,臨床上常常稱這種情況為“肥胖型肌少癥”,你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是“虛弱的胖子”。“肥胖型肌少癥”是老年人中常見的肥胖類型,主要表現為體重指數超標、骨骼肌質量指數下降和體脂比增高。
需要注意的是,肌少癥合并肥胖癥的后果比單純的肌少癥或肥胖癥更嚴重。不但會增加老年人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疾病,以及感染等疾病的風險,還會影響人體體力,導致身體素質低、身體功能受損、平衡及有氧能力較差、衰弱發生率高,增加骨質疏松癥、跌倒及骨折風險,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可能會增加死亡風險。
事實上,70歲以上的老年人都屬于肌少癥的高危人群,應該關注自己是否可能患有肌少癥。那么,作為老年人,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肌少癥呢?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先通過SARC-F問卷自查,如果確實高度懷疑,再去醫院做明確檢查。
可采用“SARC-F”調查問卷進行簡單的自我篩查,如總分≥4分,提示存在肌少癥風險,需要進一步去醫院進行“肌肉力量評估”。

可采用SARC-F調查問卷進行簡單的自我篩查
肌肉力量評估分為兩個部分:握力及5次起坐測試。
握力:用主力(優勢)手自然下垂握住握力計,用最大力氣握兩次,取最大值。正常值范圍是男性≥26千克,女性≥18千克。
5次起坐測試:測量患者不使用手臂從坐位到站立5次所需的時間,可用來代替腿部肌肉(股四頭肌群)的力量。
通過以上檢查,一般可正式確診是否存在肌少癥。如條件允許還可行磁共振成像、雙能X射線吸收儀、生物電阻抗分析等檢查,及通過步速進一步了解肌肉功能和肌肉衰退情況。
主要通過增加營養、加強運動來延緩肌少癥的發生、發展,應從青年時開始,在青年時最大限度地增加肌肉;中年時保持肌肉;老年時減少肌肉丟失。
對于肌少癥的預防,目前專家推薦保證每日每千克體重攝入25~30千卡的熱量,維持體重的穩定。蛋白質的攝入量為每日每千克體重1~1.5克,最好選擇優質蛋白,分三餐均衡攝入。比如一個體重60千克、日常活動能力正常、喜愛鍛煉的老年人,每天需要1800千卡熱量,每餐需攝入25~30克蛋白質。對于部分進食困難的老年人,可以選擇蛋白質或氨基酸口服制劑作為營養補充治療,但需謹慎選擇。
我們建議:70歲以上者,每日攝入量為1~1.2克/千克體重;急、慢性病患者每日攝入量增至1.2~1.5克/千克體重,其中優質蛋白(如牛肉、乳清蛋白等)最好達50%。將蛋白質分配到三餐中以獲得最大的合成率。在此基礎上,最好同時多食以下四類食物:富含脂肪酸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油、海魚等)、維生素D(或動物肝臟、蛋黃等)、營養補充劑(如蛋白粉等)以及抗氧化藥物和食物(如維生素A、C、E,鋅、硒等,深色蔬菜、水果、豆類等)。
運動是獲得和保持肌肉含量、肌肉力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使身體的肌肉收縮,從而釋放肌肉生長因子,使肌肉再生。肌肉增加不但可以增加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還能通過拉伸骨骼起到強壯骨骼的作用,可有效避免跌倒。
治療肌少癥應以抗阻力運動為基礎的運動(如坐位抬腿、靜力靠墻蹲、舉啞鈴、拉彈力帶等),這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身體功能,如配合同時補充必需氨基酸、優質蛋白效果更佳。同時,交叉安排一些中、高強度運動作為輔助。
一般來說,可每天進行40 ~6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20~30分鐘的阻力運動,每周3天以上。同時減少靜坐、躺臥的時間。

TIPS
肌少癥有哪些典型的表現
臨床上,肌少癥的典型表現包括以下這些:1 出現明顯的平衡障礙,如步履蹣跚、行走緩慢、站起困難;2 體重減輕、消瘦;3 明顯感到體力漸漸不支,總覺得乏力;4 手勁變小;5 容易跌倒,導致骨折頻發;6 出現低蛋白血癥,抵抗力降低、易感冒等;7 自理能力下降;8 各種慢性疾病的并發癥增多;9 再入院率升高;10 其他疾病出現治療和手術預后不佳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