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平 韋冰妮 莊煒萍▲ 陳泳希 張霞敏 黃曉策 黃永琪
1.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南寧 530023;2.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南寧 530001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癡呆患病率不斷增長,AD占老年癡呆60%~70%[1]。AD目前尚無有效的治愈方法,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壓力,防治形勢非常嚴峻。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癡呆前期階段,此期可以逆轉,是AD防控的關鍵時期。MCI主要是認知功能輕度減退,但日常生活能力未受影響,常因癥狀較輕微而易被忽視,且西醫治療MCI療效欠佳。縱觀近年有關秉承中醫辨證論治原則治療MCI的研究則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因此,掌握MCI的中醫癥狀、證候特點,有助于MCI患者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為臨床中醫辨證施治提供方向和理論依據。本課題組采用臨床多中心-橫斷面的流行病學方法調查,全面采集南寧市多個社區101例MCI患者基本信息、基礎疾病、中醫四診信息、證候要素,分析該人群的中醫證候特點,為臨床和科研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以整群隨機抽樣的方式,于2020年7—10月隨機抽取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興寧區等五個縣區社區進行調查,年齡段為≥60歲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符合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及語言障礙和卒中研究所及相關疾病學會關于MCI核心診斷標準作為MCI組[2];有認知主訴,獲得知情者的證實;有認知功能損害的客觀證據;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MMSE)評分≥24分且<27分;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0.5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正常或僅有日常復雜生活能力的輕度減退;未達到AD的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文盲或嚴重的聽力、視力障礙;患有帕金森、癲癇、腦外傷等影響認知功能的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神經精神異常、酒精或藥物依賴者;磁共振示腦血管等腦實質病變;兒時高熱驚厥、產傷、缺氧等病史;磁共振檢查禁忌或難以配合檢查者;其他類型癡呆[2]。
1.3.1 采集患者基本信息 本研究采取直接觀察法,在家庭成員協助下對老人進行問卷調查。制訂研究者工作手冊,調研員行為規范培訓。在安靜環境且患者精神狀況良好的情況下由同一醫生進行信息的采集[3]。
1.3.2 調查問卷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案,通過回顧文獻、咨詢專家、預調查對調查問卷進行可信度檢驗[3],圍繞南寧市社區老年人中醫證候特征及其規律的相關問題,遵循調查問卷采集信息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參照張玉蓮等[4]的《老年性癡呆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問卷的設計》選取以MMSE、CDR、ADL、HIS量表篩查。MMSE量表信度系數(Cronbach's α)為0.777,ADL量表信度系數(Cronbach's α)為0.931。參考MCI期中醫證候信息采集表[5]形成問卷。發放問卷、簽署知情同意書,中醫師采集患者基本信息、癥狀、舌象、脈象等信息。
1.3.3 證候判斷 由中醫師通過分析調查問卷,并結合問診、舌診、脈診等依據,參照《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6],判斷中醫證候。
將調查表中各項觀察指標數據采用雙盲法錄入Excel 2019,構建MCI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中醫證候數據庫,并導入信息至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進行頻數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此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296份,收回有效問卷28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4.93%,符合MCI納入標準的問卷101份。其中女53例,男48例,經χ2檢驗,男女患者的MCI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MCI發生率比較
依據中醫證候標準進行分類,將觀察病例入組痰濕證、血瘀證、陽虛寒濕證、氣血虧虛證、肝腎陰虛證。各證出現頻率依次為:痰濕證(40.59%)>血瘀證(35.64%)>陽虛寒濕證(8.91%)>氣血虧虛證(7.92%)>肝腎陰虛證(6.93%),提示痰濕證和血瘀證為主要證候。且經χ2檢驗,各證型與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表2 各證候分布頻次及不同性別分布比較[n(%)]

圖1 MCI證候分布圖
在所有問卷中,各年齡段MCI患者占比為:60~69歲(50.50%)>70~79歲(33.66%)>80~89歲(15.84%)。從總體上看,隨著年齡段的遞升,MCI患者有所下降,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病情進行性加重,逐漸從MCI進入AD的臨床期,故分布于高年齡段的MCI患者(70~79歲、80~89歲)占比較低年齡段(60~69歲)少。各證型在三個年齡段中的分布總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三個年齡段中均以痰濕證、血瘀證最多,且主要分布在60~69歲年齡段。見表3~4。

表3 101例MCI患者年齡分布情況

表4 不同年齡組患者各證頻次比較[n(%)]
MCI與基礎疾病相關性依次為:高血壓>2型糖尿病>動脈硬化。見表5。

表5 基礎疾病分布情況
MCI患者兼次癥狀前5位為乏力、胃脘不適、面色淡白或晦暗、頭暈、少氣懶言,主要舌脈象表現為舌暗、苔白膩、脈澀或沉細無力。與苗迎春等[7-8]研究MCI中醫證型中痰濁、血瘀及腎陽虛的積分比例相似。見表6~7。

表6 101例MCI患者癥狀分布情況
AD的患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隨老齡化進程而增加,已成為我國第五大死因[9]。然而,目前沒有直接逆轉AD的治療方法。MCI被認為是癡呆前狀態,是AD干預的關鍵階段。盡早預測、診斷和治療MCI將成為逆轉AD的新希望,同時這也符合中醫“治未病”的治療理念。“辨病+辨證+辨體質”診療的模式越來越多地被學者們所提倡。“中醫證候”的辨識是歸納總結“中醫證候”的前提條件;中醫證候是“證”關鍵的組成部分,決定了“病”的診治方向。因此,對“中醫癥候”和“中醫證候”的研究尤為重要。

表7 101例MCI患者舌脈情況分布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MCI患者中醫證型發生率依次為:痰濕證>血瘀證>陽虛寒濕證>氣血虧虛證>肝腎陰虛證。發病年齡在60~79歲人群占84.16%,平均發病年齡64~75歲,且各年齡段MCI患者占比情況為:60~69歲年齡段(50.50%)>70~79歲 年 齡 段(33.66%)>80~89歲(15.84%),提示高年齡段的老人可能已經進入AD臨床期。與AD年齡增長相關性結果一致[10]。MCI患者證候分布與性別無關,但與老年人“久病多虛多瘀”體質及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基礎疾病有關,符合AD中醫證候與基礎疾病有密切關聯的觀點[11-12]。《素問·逆調論》“腎不生,則髓不能滿”,腎精虧虛而至髓海失養。《傷寒論》“其人喜善忘,必有蓄血”。老年人五臟漸虛,脾胃失運,濁氣郁滯,而致痰濕血瘀[13-15]。本研究發現痰濕、血瘀、陽虛總占比85.14%,是主要的中醫證型,病變多累及脾腎兩臟符合老年人的體質和疾病特點[12]。這些發現為“溫陽益氣化濁法”治療癡呆[16-17]提供流行病學的數據支持。本研究通過歸納總結MCI的常見兼次癥狀、證型、體質,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癡呆的研究內容,有望形成癡呆“辨病+辨證+辨體質”的診療新模式,建立規范化的MCI診療方案及數據庫對AD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后至關重要,從而實現個體化精準化醫療,為臨床診治和科學研究提供切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