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欽 宋恩鴻 歐干芳 王亞麗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脊柱骨病外科,廣西桂林 541001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重建髖關節功能、緩解疼痛、糾正畸形的有效治療手段[1]。患者術后易出現靜脈血栓、髖關節脫位、疼痛等并發癥,從而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因此對患者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是必要的[2]。有研究表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初次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運用重在圍術期的管理,通過不斷優化、合理運用干預措施,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平均住院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3-4]。快速康復理念應用于圍術期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5]。為此本研究以我科12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全髖關節置換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脊柱骨病外科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120例,分為研究組(n=60)和對照組(n=60),研究組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58~78歲,平 均(66.88±10.59)歲,左 髖 關 節38例,BMI (25.88±3.59)kg/m2;對照組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62~85歲,平均(69.88±12.33)歲,左髖43例,BMI (26.32±4.12)kg/m2。納入標準[6]:①通過我科具有骨外科主任醫師資格且具有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資質的醫師協作,由麻醉師麻醉,同一組醫師實施手術。②行初次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排除標準[7]:①合并嚴重內科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度急性期),重度肺炎、重度貧血、嚴重心臟疾病、嚴重肝腎疾病、惡性腫瘤。②有認知功能障礙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方案由科主任、主診組醫師、康復治療師、護士長及責任組長共同制訂。全體小組成員統一進行培訓,護士長進行追蹤、評價,保證方案的正確實施。對照組圍術期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圍術期實施快速康復護理。實施方法如下。
圍術期快速康復護理措施:①進行個性化心理管理及術前健康教育:患者易表現出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障礙。入院后護士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了解其心理需求,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護士通過口頭、健康手冊、觀看視頻以及建立QQ群等多樣化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②圍術期疼痛管理:主要是采用超前鎮痛的方式,手術后常規口服非甾體類鎮痛藥(塞來昔布)1次/d,200 mg/次,護士動態準確地評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等,對患者實施全面的疼痛教育,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疼痛態度和信念,可指導患者聽音樂、深呼吸等方法緩解疼痛。③早期進食,術后限制輸液量,快速康復小組在多學科團隊合作下共同為患者制訂飲食方案:即術前禁飲食2 h、術后禁飲食2 h。④術后早期拔除引流管,早期下床活動,遵循早期、循序漸進的原則。術后行踝泵關節、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術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尿管后護理人員正確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腋杖輔助下床活動。⑤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導,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輔助用具;日常生活患肢保持正確姿勢,不宜坐低凳及做下蹲拾物動作,禁止盤腿、蹺二郎腿等,防止意外損傷等。
①髖關節疼痛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術前1 d、術后3 d疼痛評分,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進行評估: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②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即術后至開始下床活動的間隔時間;③患者出院后隨訪,術后2周、1個月、3個月按Harris髖關節評分表標準[9]對術后康復效果進行評價,即從疼痛程度、關節功能、關節活動度及肢體畸形4個方面進行評定,Harris評分≥9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70分為差。④圍術期并發癥包括肺部并發癥、壓力性損傷、深靜脈血栓、便秘、脫位等。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三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為6.67%,對照組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為21.67%,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兩組術后1 d 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3 d VAS評分、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VAS評分、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VAS評分、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n 術后1 d VAS(分)術后3 d VAS(分)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d)平均住院時間(d)對照組60 7.80±0.83 5.20±0.45 4.16±0.54 14.07±2.03研究組60 7.40±1.14 2.34±0.67 2.51±0.58 10.10±2.65 t值 0.844 4.820 3.209 5.395 P值 1.330 0.000 0.006 0.000
研究組術后2周、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后2周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對照組 60 69.40±3.68 72.80±4.59 79.78±6.90研究組 60 76.74±5.12 79.57±7.23 86.08±5.67 t值 3.416 4.592 3.646 P值 0.001 0.000 0.000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關節疾病的一種主要手術方式,術后因手術刺激、疼痛等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導致依從性下降,從而影響手術效果,因此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可促進術后快速康復[10]。
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圍術期應用FTS理念,能縮短首次下床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及舒適度,以及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手術成功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11-12]。有研究表明FTS理念能夠改善老年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護理效果,可以減輕疼痛、減少住院時間,改善髖關節功能,促進患者快速康復[13-14]。
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術后3 d疼痛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而術后2周、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各項臨床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FTS理念通過術前對患者圍術期實施心理管理流程,能有效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和焦慮情緒及術后心理相關的并發癥發生[15]。本研究中多為老年患者,在術前進行個性化心理管理及術前健康教育,通過提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依從性,從而改善了患者的圍術期心理狀況,也是加快康復過程進展的最重要因素。傳統的觀念認為術前長時間的禁食禁飲,可引起術前一系列不良癥狀,影響組織修復和傷口愈合,加重術后胰島素抵抗。有研究表明[16],早期進食不僅可以緩解患者饑餓、口渴癥狀,還有利于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同時能及時補充營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焦慮、煩躁的情緒狀態,提高患者滿意度。張馨予等[17]研究表明縮短術前禁食禁飲時間明顯改善口渴等癥狀,未增加惡心嘔吐等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制訂了合理有效的飲食管理方案早期進食,減輕胃腸道反應,提高護理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提示,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于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縮短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術后疼痛導致患者依從性下降,影響其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有效的疼痛干預是至關重要的。有研究報道[18]約31.79%的患者術后存在明顯疼痛,38.73%的患者達到重度疼痛。賀明春等[19]研究表明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減輕疼痛從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做好疼痛管理使患者疼痛減輕,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FST理念應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圍術期護理,可改善髖關節功能,減輕疼痛,早期下床活動,降低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