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群娣 劉燕好 黃遠標 張育超 張翠平 李文斌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藥劑科,廣東惠州 516000
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臨床呼吸系統疾病中較常見的感染性肺實質炎癥,其患病地點在院外,主要患病人群為兒童和老年人。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身心健康會受到嚴重影響[1]。為保證社區獲得性肺炎患兒能夠及時接受治療,本研究對CAP患兒體內病原微生物耐藥性與抗菌藥應用情況及處方的合理性進行分析,總結疾病進展狀況,以期借助診療經驗給予患兒更加有效的治療。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本院)接收的CAP患兒150例,回顧分析患兒臨床資料,其中男102例,女48例,年齡2~12歲,平均(4.56±0.45)歲,發病原因:101例受涼且上呼吸道感染、49例無明顯誘因。冬、春兩季發病的患者占大多數,其他季節發病的患者占少數。納入標準:①符合2019年《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診療規范》中的診斷標準[2];②年齡1~14歲;③患者就診前3個月內未住院治療;④首次確診,且確診前未進行其他治療;⑤無先天性疾病史;⑥無免疫抑制疾病史;⑦無慢性呼吸道疾病史;⑧患者監護人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重癥肺炎患者;②合并其他慢性呼吸系統疾?。虎酆喜⑿哪X血管疾病;④呼吸系統先天性畸形患兒;⑤合并支氣管哮喘;⑥合并肝腎功能不全;⑦對本研究涉及藥物成分過敏;⑧精神障礙性疾病,無法配合完成研究。
1.2.1 胸部X線檢查 基礎檢查使用胸部X線,了解患兒肺部情況。
1.2.2 實驗室檢查 入院后患兒均接受血常規檢查,并經過痰細菌培養鑒定細菌菌種,再對各菌種進行藥敏試驗。患兒入院當天及用藥之前使用一次性無菌痰液收集器采集痰液,導管經鼻腔插入,深度到咽部以下,負壓抽取法收集深部呼吸道分泌物1~2 ml。合格標準:每低倍鏡下涂片觀察結果鱗狀上皮細胞<10 個,多核白細胞>25 個,或鱗狀上皮細胞與多核白細胞比例為1∶2.5。
首先給予患兒抗感染治療,抗感染藥物包括:第二代孢菌素類(頭孢呋辛為主,通用名:注射用頭孢呋辛鈉,nEsseti Farmaceutici S.r.l,國藥準字 H20080467,規格:75 mg/支,用量:30~100 mg/kg,具體用量視病情而定)、第三代孢菌素類(頭孢曲松鈉為主,通用名:注射用頭孢曲松鈉,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0983037,規格:0.5 g/支,用量:20~80 mg/kg,具體用量視病情而定)、新大環內酯類(主要為阿奇霉素,通用名:注射用阿奇霉素,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廠,國藥準字 H2000019,規格:0.125 g/瓶,用量:500 mg/d),在具體結果出來前,據患者狀況進行單一或多種藥物治療,結果出來后再根據結果給予針對性治療[4]。
①胸部X線檢查結果及首發臨床癥狀表現;②實驗室檢查結果,包括血常規、痰細菌培養結果、細菌藥敏結果;③臨床療效比較。痊愈:患兒臨床癥狀(包括肺部啰音、呼吸加快、咳嗽、咳痰、發熱等)完全消失;好轉:患兒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無效:患兒臨床癥狀尚未改善甚至加重??傆行?(痊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5]。
應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0例患兒胸部X線檢查結果包括支氣管肺炎、大片狀陰影、肺不張,以支氣管肺炎為主。不同患者的首發臨床癥狀均有所不同,包括咳嗽、咯痰、胸悶氣短、發熱、胸痛、腹痛、意識障礙,以咳嗽、咯痰為主。見表1。

表1 胸部X線檢查結果及首發臨床癥狀表現
2.2.1 血常規結果 66例患兒白細胞總數>10×109/L(44.04%),100例患兒中性粒細胞占比>75%(66.67%)。
2.2.2 痰細菌培養結果 痰細菌培養發現,58.00%檢出病原體,41.38%為革蘭陽性菌,55.17%為革蘭陰性菌,混合感染3例。
2.2.3 藥敏結果 藥敏試驗顯示,大約80.00%患者對頭孢哌酮、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頭孢噻肟以及阿奇霉素等藥物敏感,而對青霉素、磺胺類、紅霉素等藥物耐藥。見表2。

表2 四種主要病原菌的耐藥率
150例患兒中,治愈、好轉、治療無效患者分別有50例、90例、10例,分別占比33.33%、60.00%、6.67%,總療效為93.33%,提示患者在臨床中得到了有效的治療。
兒童年齡小,機體各方面尚未發育完全,氣管和支氣管彈力組織尚未發育成熟,導致管腔相對狹窄。此外,患兒黏液腺分泌不足、纖毛運動差,致使微生物的排出功能差,感染風險比較高。兒童肺炎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發病率,且主要是細菌性肺炎,故而研究肺炎致病菌分布特征、分析各菌種的耐藥性對臨床兒童肺炎的治療十分重要。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是一種在院外發生且無抗生素應用史的肺炎,治療期間廣泛應用廣譜抗生素,致使肺炎患兒耐藥性越來越大,對其預后效果存在一定影響[6]。因此臨床中上述情況開展治療[7-8]。
CAP發病率較高,呼吸道結構改變、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等都是致使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且患兒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9-10]。在本研究中,患者胸部X線表現以支氣管肺炎為主。在首發癥狀方面,以咳嗽、咯痰為主,伴有胸悶氣短、發熱、胸痛、腹痛和意識障礙。邵艷等[11-12]對不同年齡兒童CAP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發現,患者臨床表現以發熱、咳嗽、喘息氣促為主,伴有胸痛、腹痛和腹瀉等,與本研究結果類似。免疫系統的不完全發育,在出現感染時表現為比較強烈的炎癥反應和氣道高反應性,出現如發熱、喘息、咳嗽咳痰甚至呼吸困難等。血常規顯示,白細胞總數>10×109/L者占比44.04%,中性粒細胞占比在75%以上者為66.67%。白細胞的升高以及中性粒細胞的升高通常意味著細菌感染,提示CAP多以細菌感染為主[13]。
痰細菌培養結果中,58.00%的患者檢出病原體,其中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分別占比41.38%、55.17%,革蘭陰性菌中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桿菌為主,其次是革蘭陽性菌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廖翠樂等[14-15]研究也發現兒童CAP病原體檢出率較高,且主要病原體為革蘭陰性菌。分析原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機體抵抗力逐漸增強,部分病毒感染患兒在門診或社區已經治愈,需要住院患兒病情相對復雜,細菌感染的患兒增多。藥敏試驗顯示,肺炎病原菌對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藥,但仍有敏感的抗生素可供選擇,與朱青芳等[16-18]的研究結果類似。兒童與成人在CAP感染病原菌種類方面存在不同,病原菌耐藥性不容樂觀,根據病原菌耐藥情況給予經驗性抗菌藥治療對于改善CAP患兒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本研究所選患兒,及時給予經驗性抗感染,以及根據藥敏結果調整治療后,大部分得到好轉和治愈,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3%,說明患兒可以得到有效的臨床治療。
綜上所述,兒童CAP胸部X線表現以支氣管肺炎為主,首發癥狀方面以咳嗽、咯痰為主,伴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數升高,病原菌最主要的為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等革蘭陰性菌,該疾病的主要病因為多重病原體感染,但采取針對性干預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