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李承子(.山西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檢修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
煤炭資源在對我國經濟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面積沉陷區問題的出現。如何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治理采煤塌陷區問題,建立有效性評價體系,促進當地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保證綜合治理的有效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山西省煤炭資源豐富,境內煤炭資源占有量大約為508 km2,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7%,有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山西省探明的煤炭資源儲備量為23.27億噸,可開采量為9.34億噸。其中,太原組為主要煤層,平均厚度為220 m,含煤15層,平均厚度為14.67 m。
由于幾十年來的不斷開采煤炭資源,山西省已經出現了大面積的采煤沉陷區,周圍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據不完全數據顯示:目前大同市塌陷面積為49.23 km2,其中積水面積為12.21 km2,沉陷范圍涉及陽曲縣、渾源縣、平順縣、山陰縣、神池縣以及文水縣等的10個縣,目前仍然以每年2.6 km2的速度在增長著。采煤塌陷區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采煤塌陷區分布情況
根據實地勘察得出:山西采煤沉陷區主要沿平魯區向四周分布,地形地質條件十分復雜。另外,平魯區周邊煤炭資源開發主要以條帶開采為主,因地下采空區塌落不充分造成的地表下沉現象十分嚴重。加之,近些年來,該省各地區政府相關部門對城鎮的改造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建設,更是加劇了采煤區沉陷的風險,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更是無處不在。
以上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有以下5個方面:(1)長期居住于沉陷區周邊居民對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順利開展帶來的困難;(2)由于拆遷困難,部分采煤沉陷區的“釘子戶”不配合綜合治理工作而導致的綜合治理工作無法開展;(3)由于資金不足,以人為本的綜合治理理念不充分,貨幣補償不足,配套設施跟進落后,導致周圍居民日常的生產生活無法得到根本保障;(4)水土流失嚴重,對周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過度的水土流失會導致本以固定的農田出現重新流動的問題,使得綜合治理工作難以順利進行;(5)管理體制不健全,導致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作受阻,從而誘發更多不確定的社會因素出現。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出臺,大量的耕地被種植上了林木,這樣不僅大大改善了周圍的自然環境,還起到了防風固沙、減少了水土流失問題的出現。基于此,采煤沉陷區也可以借鑒這一方法大力發展農林復墾綜合治理模式。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目前我國已經積累了很多的農林復墾技術,比如疏排法、就地取土法、廢物填充法等等,特別是在我國的山西省,各地區的政府部門切實遵循了綜合治理的原則,始終堅持宜農則農的方法,開展了多元化的農林復墾綜合治理模式[1]。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而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便開始追求精神文明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旅游行業領域實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隨之,旅游業也成為了山西省大力發展的產業之一。而地處山西省的很多煤礦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所以針對采煤沉陷區的綜合治理,還可以發展以采煤為主的旅游業,并結合當地其他的旅游資源,吸引全國游客來此觀光,這樣就可以在創收的基礎上,有效解決了采煤沉陷區資金不足的棘手的現實問題。
隨著城市化建設理念的提出,我國建筑用地變得日益緊張,這主要是因為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大部分地區農民都涌向了城市,建筑用地更是所剩無幾,這也是導致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的另一重要因素,而通過城鎮建設綜合治理模式,加大對采煤沉陷區的開發和利用,便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一局面[2]。
資金支持是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作有序推進的先決條件,也只有解決了資金問題,才能為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在遵循因地制宜和資源優化原則的基礎上,不斷尋求一種新型的綜合治理模式,通過解決沉陷區群眾基本住房、保護周邊生態環境的方式,解決制約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模式的影響因素。
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水平的關鍵所在,所以在綜合治理工作開始之前,應當先通過對周邊交通、水利、土地等綜合資源的綜合考慮,合理分析影響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因素,并能在當地政府部門的積極影響和幫助下,通過政府投資與商業模式的相互結合,解決采煤沉陷區居民基本的生活問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有效性。
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濟效益評價與一般的經濟效益評價區別是,一般經濟評價是通過項目建設實現經濟收入的增長,而采煤沉陷區的綜合治理利用是其對整個社會作出的貢獻來衡量的。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經濟效益評價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1)因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而帶動的居民經濟收入的提高;(2)因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而獲得的居民就業機會的增加;(3)因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獲得的地區GDP的增長;(4)因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而帶來產業結構的發展;(5)因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獲得的經濟效益的提高[3]。
采煤沉陷區社會效益評價指的是通過系統的調查與綜合評價治理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通過綜合治理分析地區社會環境對項目的可行性和接受程度,通過分析綜合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影響因素,評價采煤沉陷區在經過綜合治理之后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社會效益評價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1)通過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現對受災居民搬遷與安置問題的評價;(2)通過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現對受災居民安撫補貼費用發放問題的評價;(3)通過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對區域內受損道路修復的評價;(4)通過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現對受損電力、用水以及教育資源的評價。
通過采煤沉陷區環境效益評價主要指的是針對采煤塌陷區導致的環境問題進行的評價,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需要對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前后的一些數據信息進行對比,以此來衡量采煤沉陷區經過綜合治理之后對周圍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程度。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環境效益評價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1)通過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對區域內受損耕地修復與治理的評價;(2)通過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對區域內地表植被修復與治理的評價;(3)通過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對區域內水污染治理情況的評價;(4)通過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對煤矸石綜合利用的評價[4]。
綜合治理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的是在充分考慮了項目所在區域內地形、地質條件以及社會條件的基礎上,以當地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進步為目標,實現當地人口、環境以及資源之間的可持續發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可持續發展評價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1)通過對采煤沉陷區的綜合治理衡量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的標準也主要是通過這一地區是否可以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以及環境之間的關系;(2)通過對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可持續發展明確其是否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進步;(3)通過對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經濟發展能力評價;(4)通過對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社會發展水平評價;(5)通過對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管理保障體系建立能力的評價[5]。
綜上所述,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有效性評價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的系統性工程,因此,其也是一個涉及多因素和多層次的評價。文章結合實際案例,在分析山西省采煤沉陷區現狀、問題及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提出綜合治理模式,并緊緊圍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這4種評價方式,提出了山西省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有效性評價的主要內容,期望該理論可以為全國同類采煤區的綜合評價帶來有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