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作為農業生產重要糧食作物,其產量提升不僅能提高農民的收入,還能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進而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北方水稻為一季種植,與南方的兩季種植技術不同,為了提升北方水稻產量和質量,需要首先分析水稻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后進行針對性技術的總結。
關鍵詞:北方水稻;種植技術;對策
水稻是人們日常餐桌主食大米的主要來源,水稻種植能有效保障人們生活穩定,保障社會安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加強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究,依托區域實際氣候、土壤等條件進行針對性種植技術的實踐,目的是通過種植技術的完善和病蟲害的防治,為水稻提供一個優良的生長環境。
1.1 田間管理技術落后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對肥、水、光等有特殊要求,為了保證水稻產量,需要根據水稻的生長需求對肥、水、光進行搭配。作為田間管理的主要內容的肥和水,目的管理技術仍然落后。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水稻田間管理過程中的氮肥施加量與同期發達國家相比,要高出大概40%,這表明肥料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利用率低。我國北方的耕地面積大概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0%左右,但北方的淡水資源卻只占全國淡水資源的20%左右,水資源的缺乏成為制約北方水稻種植的重要因素。
1.2 選種播種不規范
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均衡,在北方偏遠的山區,水稻種植一般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在選擇種子時,種植戶只是根據種植經驗進行選擇,沒有將病蟲害防治等提納入種子選擇的標準中來。在播種時,有些種植戶根據種植經驗,認為越早播種越好,沒有根據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播種時間和播種密度,進而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反而導致水稻減產。
2.1 種子選擇及處理
種植選擇是水稻高產種植技術的關鍵環節,種子選擇時要綜合考慮種植區域的氣候、土壤、環境等因素,因為綜合環境會影響水稻種子的發芽和生長等。在北方,水稻為一季種植作物,且北方的氣溫低,氣候干燥,所以水稻品種要選擇適應環境能力強的,在選擇后要對品質不好的種子進行剔除,目的是保證育種過程中的出苗率和移栽后的成活率。在種子選擇后,要進行曬種和拌種處理,一是提高水稻發芽率,二是提高水稻種子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曬種是選擇晴朗的天氣,在平整的地面進行操作,并定時進行翻動,避免種子被曬傷;拌種是以藥劑為依托進行處理,目的是將種子攜帶的病毒去除掉,從根源上避免病蟲害的發生。
2.2 苗床鋪設
在水稻育苗時,要保證苗床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的適合。苗床在設計時一般以東西走向為主,在育苗過程中,要保證穴位之間的距離,目的是為水稻幼苗提供足夠的生長空間。苗床上可設置保護膜,目的是保持苗床溫度和濕度的恒定,減少惡劣天氣對水稻幼苗生長的影響。苗床之間要設置好排水溝,目的是通過水量的控制,保證苗床的含水量,進而提高育苗效果。
2.3 播種
播種日期的選擇要根據氣候及土壤條件進行,目的是使水稻在最適合的時期移栽,進而提高水稻幼苗的成活率。正常來說,水稻在播種時,氣溫在7℃左右,而地表5厘米的溫度在8℃左右,目的是保證水稻生長環境的優良。
2.4 田間管理
在水稻種植后,要加強田間的肥水管理。在施肥方面,要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進行肥料的施加,一是為水稻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二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在灌溉方面,要在關注水稻生長態勢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灌溉,避免水量過大導致水稻根系的爛根,進而發生倒伏和死亡等現象。
總之,水稻是北方重要糧食作物,研究水稻高產種植技術,提高水稻產量與質量是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主要責任。高產水稻種植技術要依托區域氣候、環境等實際情況進行,目的是使種植技術更有針對性,能在提高水稻對病蟲害抵抗能力的基礎上實現水稻的健康生長,進而提升種植效益。
作者簡介:王恒坤(1973-),男,大專,副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