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翠
【摘? ? 要】傳播媒介不斷發展,媒體所關注的領域、范圍越來越廣泛,受眾類型也不斷隨之細分。面對不同的采訪對象,記者勢必要采取不同的采訪策略,語言技巧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語言技巧有哪些,如何恰當使用語言技巧及其使用價值是本文的關注點。本文通過對語言技巧及其使用方法的闡釋,希望能對新聞采訪實踐有一定的啟發。同時,在宏觀概述的基礎上,引發讀者對新聞實踐特別是語言技巧方面更微觀地、深入地思考。
【關鍵詞】新聞采訪;語言技巧;使用方法;價值意義
新聞采訪是新聞實踐活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七分采訪,三分寫作”,新聞采訪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質量的優劣。采訪,顧名思義即資料采集和訪談。一般來講,所有的訪談都要靠人與人的交流溝通來實現,在這個過程中,語言技巧和風格的作用很關鍵,盲目地使用語言和靈活地使用語言,效果上有很大的差距。現如今,采訪中的語言技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所重視。具體的語言技巧有哪些、如何在采訪中正確有效地使用語言技巧越來越成為記者們所關心的問題。本文探討新聞采訪中的語言使用技巧,目的也就在于闡釋問題以更好地推動新聞實踐,更有效地服務于新聞作品的創作。
一、語言的界定及其特征功能
采訪,主要是借助語言與采訪對象進行交流、對話。人類傳播活動中,語言是最重要的符號,但“語言”和“符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概念。人類傳播活動中使用的符號,主要是“人工符號”,具體而言,包含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種。本文分析的語言使用技巧,指的是采訪過程中語言符號的使用技巧。
采訪實踐中語言符號的運用,簡而言之就是如何說話、如何用語言表達意思的問題。“語言是一種實踐,即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1]由此可見,語言的基本功能就是充當交際工具。交際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會活動。新聞采訪也是交際活動,通過與采訪對象對話,向對方傳輸信息,也從采訪對象那里獲取信息,達到一種雙向交流。從這個層面上來看,采訪就是一種有著特定公關目標的公關活動,采訪語言和公關語言在特點、使用技巧等方面是有相通之處的,都具有適當性、功利性、禮貌性、情感性等特點。
所謂適當性,即語言要得體,符合對話雙方的身份、年齡、心理等特征,同時要恰如其分;功利性,即每一種交往都帶有特殊目的,語言的運用都要圍繞有利于目標的實現這一點而展開;禮貌性,是一種起碼的準則,嚴格遵守有利于談話更好地展開;情感性,所謂“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賦予語言以情感性,往往讓談話更有人情味,從而更加的深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從語言的上述特點中可以看出語言在不同的階段充當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指出,話語交往的語言成分可分為如下幾類:一是建立人際關系的語言,二是陳述事實的語言,三是表達主觀意向的語言。[2]按照這樣的劃分標準,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語言也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用來建立人際關系,記者需要面對形形色色的采訪對象,無論是什么樣的采訪對象,二者之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采訪弱勢群體不應聲音高八度,對待所謂高官顯貴也不宜低聲下氣,用語言和采訪對象建立一種融洽的、平等的溝通氛圍是一次成功采訪的首要步驟;第二類用來陳述事實,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無論提出什么問題,都得先如實描述有關事實背景,指出問題的范圍,幫助采訪對象明確問題關鍵;第三類用來表達情感,交流過程中,語言被賦予了一定的情感性。采訪過程中,記者通過語言技巧的運用,能在保證采訪定位正確的前提下,讓采訪對象對記者的工作產生認同感,從而更好地推動采訪順利進行。
明晰的界定我們所探討語言的范圍——語言符號,將研究對象具體化,有利于在下面的闡述中更有針對性。同時,概述語言的功能特點,讓作為采訪主體的記者牢牢遵循語言的特點,運用靈活的語言技巧,讓語言更好地為新聞采訪服務。
二、語言使用技巧在采訪中的實際應用
從古時候起,交往中的語言技巧就已經得到了重視。[3]從最初的懵懂意識到現在逐漸形成體系的語言使用技巧,人類在語言使用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變得更文明、更理性、更游刃有余。新聞采訪作為一種特殊的公關活動,需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語言使用的技巧性要求更高。著名記者柯天在《怎樣做一個新聞記者》一文中指出“采訪是一種應世最高的藝術,也是新聞學最微妙而又最困難的技術。說起來并沒有什么一定的格式,只可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4]在具體的新聞采訪實踐中,語言運用得得當與不當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今年的東京奧運會上,有關田徑運動員鞏立姣的采訪就引起了廣泛爭議。鞏立姣獲得的這枚金牌,是中國田徑史上首枚田賽奧運金牌,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然而在賽后采訪中,記者卻稱鞏立姣為女漢子,并不斷追問隱私,惹得眾多觀眾不滿。
此外,有很多時候,記者脫口而出的問題都是“對此你有什么感想?——我感想很多。”“現在你是不是很激動?——是的,我很激動。”采訪者問題大而空,被采訪者回答泛泛。結果是:看起來被訪者說了很多,表面上采集到不少素材,但寫稿時,才發現,材料沒有價值,無從下筆,不得不重新采訪。
反過來,恰當的運用語言,其結果就是另一番模樣了。
意大利著名記者法拉奇就是這方面的典范,法拉奇就南越問題采訪基辛格,然而,基辛格并不愿意對此作出回答。
為了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法拉奇是這樣提問的:
法拉奇:如果我把手槍對準您的太陽穴,命令您在阮文紹和黎德壽之間選擇一人共進晚餐,您選擇誰?
基辛格: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法拉奇: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會更樂意與黎德壽共進晚餐,是嗎?
基辛格:不能,我不能……我不愿回答這個問題。
法拉奇:那么您能不能回答另一個問題,您喜歡黎德壽嗎?
基辛格:喜歡。(接著談了對黎德壽的看法)
法拉奇:跟阮文紹的關系您也作同樣的評價嗎?
基辛格:我過去與阮文紹的關系也很好。過去……
法拉奇:對了,過去,南越人說你們相處時不像朋友。您想說的正與此相反嗎?
基辛格:關于這一點……當然我們過去和現在都有自己的觀點,也毋需強求一致。我們說,我和阮文紹像盟友那樣互相對待。
… …[5]
盡管一開始基辛格并不想談有關南越的問題,但順著法拉奇“另一個問題”的指向,他還是談開了。
靈活有效地運用語言技巧,根據采訪對象的個性特征、思維特點以及采訪的氛圍設計問題和次序有多重要,在這個事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么,在采訪中語言技巧具體有哪些,又如何在實踐中運用呢?公關實務中,對語言使用有如下的要求:
(1)語言表達必須切合表達主體的身份特征;
(2)語言表達必須為確切傳達組織信息、實現公關實務目的服務;
語言表達必須適應不同公眾的不同特點。[6]
作為一種特殊的公關活動,采訪中語言運用也同樣存在如上的要求,只是因為采訪群體的多樣性、變化性,采訪問題的冗雜性、繁復性等特點,要求記者在語言使用上更靈活、更機智。常言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采訪對象,語言技巧也是不同的,現以對特定對象的采訪為例來具體說明語言技巧的使用:
(一)采訪孩子的語言技巧
要采訪孩子,首先得了解孩子的特點。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對人、事、物認知呈現出需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的特點;同時,兒童更容易記住形象、直觀以及能引起自身興趣的內容。
因此,采訪孩子時,應該選擇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表述方式,提出符合他們年齡、認知特點的問題。
1.縮短感情距離
采訪兒童,并不是一上來就要提出問題,而是先要取得他們的信任和親近,讓他們覺得你是他的朋友,能夠理解他的所作所為,贊同他的想法,愿意傾聽他的心聲,只有這樣記者才能從兒童采訪對象身上獲得真實的東西。這也正是所強調的,使用建立人際關系的語言。通過這樣的方式,確定形成對話雙方心理認同的語言。
2.用簡單的語言提直觀的問題
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美國新聞學者梅爾文·曼切爾把提問歸納為兩種類型:開放式提問和閉合式提問。[7]使用開放式提問,問題范圍限制不嚴格,采訪對象可以充分自由發揮。使用閉合式提問,問題一般很具體,采訪對象不必自由發揮,直接回答就可以。
針對孩子的特點,對他們的提問首選閉合式,問題要具體、直觀,讓他們覺得回答起來很容易,進而引起他們的興趣。[8]比如記者到學校采訪先進事跡時,切忌上來就問:“你們評上了‘全國優秀少先隊集體,你們有什么事跡?”孩子們可能一下就被問懵了。這種宏大的問題可以切分成若干具體的小問題,比如:“你們這個集體有多少小伙伴啊?”“最近組織過什么活動啊?”“你們最喜歡的活動叫什么名字?”“活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啥?”“為了解決它,你們想出了什么妙招呢?”……在一串具體問題的回答中,先進集體的事跡自然而然地就講述出來了。
采訪孩子關鍵是要抓住其年齡特點,在語言上利用其心理特性展開采訪。依此類推,采訪老年人、采訪罪犯等對象時,語言使用也要符合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征。
(二)采訪農民的語言技巧
在農村采訪,采訪對象主要是農民。因為種種因素,他們或者是愿談而不善談,或者是善談而不愿談。怎樣在他們中間展開有效采訪呢?從語言角度來看,就是要求語言樸實直白。
大多數農民沒有經歷過采訪,面對記者,往往會手足無措,而且受文化水平的制約,過于文縐縐的用詞會引起他們的反感。采訪農民的記者,語言務必要接地氣,多用口語、大白話,少用書面語、專業術語、華麗詞藻。比如關于垃圾分類,講有機垃圾、無機垃圾,農民可能聽不懂,但講干垃圾、濕垃圾,他就能聽得懂。和農民對話時,記者不應該把提問看作表現自己的機會,而應該把書面語言轉化成農民能聽懂的農民語言,少用或不用長句子,簡明扼要,問題要給對方一種淺顯的感覺,以淺顯的提問方式來挖掘表現新聞主旨的材料。[9]
依此類推,采訪農民企業家,就要把握它是企業家又是農民出身的雙重身份;采訪政府要員就要把握他們身居要職、顧慮頗多、言詞謹慎的身份特點;采訪知識分子,在語言表達上應該注意其文化氣息,與采訪對象間營造一種交流探討的氛圍;采訪性格直爽豁達的人,語言表達上、語速上、用詞上也應該和受訪者的直爽相應……
也就是說,面對不同的采訪對象語言表達方式是不同的,語言的使用要和采訪對象的身份特征相契合。
(三)采訪體育名人的語言技巧
體育界的名人大多見慣了各類采訪,很多時候,無論記者如何絞盡腦汁提問,他們都可以用大話、套話來應對。要想獲得更鮮活、更一手的材料,必須得能深入采訪對象的內心。溝通是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記者要學會根據對方的心理活動與談話氣氛將話語進行靈活轉換,通過適當的語言技巧,讓對方接納你、認可你,并向你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子。
一個記者根據采訪體育界著名教練米盧的親身經歷就總結出了單刀直入式、迂回曲折式、耐心啟發式、虛心求教式、激將式、深入討論式等六種采訪體育名人的語言技巧。以其中的迂回曲折式為例就可見靈活運用語言技巧的巨大魅力。米盧當上國家隊主教練后,首場重要比賽就是赴日本參加對抗賽。哪些人將最先成為主力出戰成為眾多球迷關注的焦點。記者試探性地問了一下,米盧表示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后來,二人繼續對話時,米盧提到了“意識第一”的足球理念,記者趁機問:“你覺得現在的國家隊,有幾個球員能符合你的新理念?”米盧回答:“不少啊,李鐵、申思、祁宏、郝海東、李偉峰……”這個迂回曲折式提問,使記者幾乎得到了中日之戰國足首發的全部名單,如果直奔主題的提問,結果可想而知。[10]
兵法上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實面對采訪對象,尤其是名人,這樣的策略同樣適用。利用名人回答記者提問時講究策略的特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失為一種真理性的語言使用技巧。
三、有效使用語言技巧的實踐意義
語言,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看似簡單,實際上有著非常深厚的內涵。正是運用簡單的語言,文學家們創作出了《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傳世巨著,也正是這看似簡單的語言把其中的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王熙鳳的飛揚跋扈、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悟空的機智敏捷、李逵的耿直忠厚……躍然紙上。之所以有如此的功效,關鍵一點是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善于運用各種各樣的語言技巧。同樣的這看似簡單的語言符號,在新聞采訪實踐中靈活運用也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第一,營造良好的訪談氛圍,拉近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具體而言,一句簡單貼切的“您好,打擾了!”就能讓受訪者感受到記者的禮貌和真誠。面對長者尊稱前輩,面對孩童流露出愛護,無形中減少距離感增加親切感,保證了采訪的順利有效進行。
第二,有利于記者獲得重要的甚至是獨家的信息。面對或智慧、或刁蠻、或不善言談、或侃侃而談的采訪對象,迂回曲折,多角度多側面提問,變換語言風格,令采訪對象“防不勝防”,最終記者從其回答中可以提煉出重要的信息,保證采訪的成功。
第三,有利于記者形成自身獨特的風格,在采訪中游刃有余,獲取更重要的信息,同時被更多的采訪對象所了解并接受,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為以后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
結語
新聞采訪的語言技巧研究值得關注的問題還有許多方面。同時,隨著新聞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媒體所關注的領域、范圍也越來越廣闊。受眾數量不斷增多的同時分類也在不斷地細化,這同時也意味著記者所面臨的采訪對象類型日益變遷,如何使記者更加重視語言技巧的重要性,更好地服務于新聞實踐,做好新時代新聞宣傳工作;如何使新聞采訪語言技巧既符合實踐需要,又緊隨時代潮流不斷發展……這些都需要我們以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以更加開闊的視野研究新聞采訪中的語言使用技巧,從而適應社會發展,指導新聞實踐。
注釋:
[1]任之春,高國立.采訪語言的有效性[J].青年記者,2002(05).
[2]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M].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01).
[3]傅華辰.孔子的語用觀點和語用藝術[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10).
[4]邢紅霞.怎樣提問[J].青年記者,2006(08).
[5]奧里亞娜·法拉奇.風云人物采訪記[M].嵇書佩,樂華,楊順祥 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6]黎運漢.公關語言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7]梅爾文·門徹. 新聞報道與寫作[M]. 展江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8]馬曉紅,王偉.溝通好才能辦好孩子版[J].新聞傳播,2006(09).
[9]馮鑫.分析農民作為采訪對象主體的受訪動機[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04).
[10]彭青.采訪體育名人提問技巧[J].新聞前哨,2005(06).
(作者單位:中國稅務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