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露 楊帆 陳睿
【摘? ? 要】2017年,慢綜藝在國內消費市場異軍突起。本文基于受眾本位的視角,以央視慢綜藝《你好生活》第二季為研究對象,借助多模態話語為分析框架,從文化層面、語言層面、表達層面以及文化傳播策略呈現上,研究慢綜藝是如何以多種模態的文化符號、以小見大來反映主流文化內核、了解受眾需求、拓寬受眾渠道的。
【關鍵詞】慢綜藝;多模態話語;文化傳播
多模態話語,指的是除了文本外還有圖形、圖像、圖標等復合話語。[1]構建多模態話語意義,需要把握“純文本是傳遞核心價值的基礎,復合話語是豐富話語情感內涵表征”這兩個研究邏輯。張德祿教授在Halliday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多模態話語分析包含四個層面:文化層面、語境層面、內容層面和表達層面。[2]多模態話語分析作為慢綜藝語篇分析的新模式,將多模態話語研究方法運用到文化傳播,為之后慢綜藝傳播主流文化的創作和研究提供了一個較新的視角,具有探討意義。
一、文化層面:傳播時代思想
(一)傳遞主流價值觀
“增強青年對主流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就要從‘基本原理轉換到‘生活道理,把抽象深奧的理論用接地氣的話語講清楚,把深刻難懂的道理用青年樂于接受的方式說明白。”[3]尼格買提表示,《你好生活》創作團隊試圖用真情實感來全景展現出當代中國的新青年價值觀——一方面關注青年群體,傾聽他們所思、所想、所感,用富有朝氣的影像內容進入年輕人的內心深處;另一方面嘗試挖掘年輕人的成長歷程,在每期節目中以不同的人生主題,以嘉賓們的生活經歷與成長智慧,為新青年們的人生追求提供參考。節目從身邊微小的細節切入,用貼近自然的生活態度回歸生活本質,探索生活智慧。節目傳達的是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體現當下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傳承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4]《你好生活》第二季節目透過從小生活在新疆的節目制片人尼格買提一次遠赴故鄉的回歸之旅,將新疆之美濃縮進節目中。節目整體上不過度添加敘事符號,而是用平民的故事和視角帶領人們更好地認知新疆,用最真實的故事敘述,讓觀眾看到新疆的變化并產生沉浸式體驗。節目展現了新疆淳樸的民風、飄香的瓜果和華美的服飾、遼闊的大草原、美味的烤馕、別樣的牧民生活、日益便捷的交通。有網友留言稱:“有時間一定要去一次新疆”“想要感受新疆風光、維吾爾族風情”。
二、語境層面:表達作品思想
(一)引導受眾探索自然,感受生活
“語境是在交際中產生符號結構及環境,具體指語篇所涉及的具體內容。”[5]《你好生活》第二季以真實的手法,關注身邊的事,以及這些事與社會情感的關聯。《你好生活》第二季共有十二集,即撒貝寧、尼格買提踏上旅程、山谷音樂會、“在你身邊”音樂會、央視主持天團團建、重回十八歲、體驗田園生活、新疆之行、草原之旅、央視名嘴草原“吵菜”、球賽、湖邊音樂會、告別。其敘事節奏獨特之處在于呈現了嘉賓們探索自然、感受生活的狀態,既有對所到地域人文風貌的展現,又有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有趣對話與生活哲思。從制作的角度來看,節目敘事的包容性讓嘉賓可以自由地展現自己的個性。節目通過融入當下社會熱點問題、自我對美好生活的內心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等諸多共鳴性極強的話題,引導觀眾去看待、去實現想要的理想化生活,呈現出真實生活的影像秩序美感。
(二)引發共鳴,傳遞節目意義
“話語基調(語旨)強調參與講話者之間的角色關系,體現了人際意義,使得人們對‘情景語境內容的認知更加清晰和具體。”[6]從人際傳播效果來看,有效的人際傳播,除了傳播信息內容,還需要有與信息內容相伴隨的情緒或情感的傳播。觀眾對慢綜藝節目意義的感知不僅取決于傳播者對文化內涵的多維解構和甄選,更取決于特定情景語境下觀眾產生的情感共鳴。《你好生活》第二季由尼格買提、撒貝寧擔任常駐嘉賓,節目中尼格買提和撒貝寧在輕松的氛圍中與每一期嘉賓就不同的話題、觀念展開探討并品味生活,傳遞著向生活說你好的人生態度,跟觀眾達成情感共鳴和內心認同。例如《你好生活》第二季央視主持人康輝、李梓萌、張蕾、撒貝寧和尼格買提搭帳篷、烤肉、聊天,談一談自己的人生過往,將那種扎營露宿、吐露心聲的快樂,從屏幕中傳遞出來。因此,慢綜藝既要滿足觀眾對于傳播積極向上價值觀念的情感訴求,也要在存在文化差異的不同受眾群體間構建起友好的人際關系,進而增強節目傳播的互動性。
三、表達層面:語言和非語言
(一)語言
從語言的視角看,說話者必須根據交流對象的認知背景來決定溝通的方式。《你好生活》第二季旅行過程中充滿哲理的話語被B站網友調侃為寫作金句,比如“如果愛情是正餐,那么事業便是飯碗,把碗端好了,才敢細嚼慢咽”。節目以哲理話語與受眾進行交流,使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思考人生。在節目中,撒貝寧和尼格買提帶著“央視主持天團”團建,談及“如何化解焦慮”。幾位主持人都坦言,他們的焦慮程度非常嚴重,康輝甚至表示他90%的時間都處于焦慮,其他主持人基本上也都在70%-80%之間。李梓萌在節目中說,她認為焦慮是常態,不是壞事,并不是你內心不夠強大,只不過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態,焦慮只是你心中還有沒有實現的愿望和目標。節目的精髓在于漫談,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感到有趣、治愈、有內涵。
(二)非語言
非語言指的是傳播者運用語言之外的形式進行信息的傳播。非語言表達是多種符號模式的載體,如人物的表情、服裝、手勢、照片和音樂等,通過呈現豐富的動態多模態圖像,將該多模態話語的意義傳遞給受眾,有時甚至比語言更能觸動人心。慢綜藝《你好生活》第二季中就經常使用這種表達方式,如音樂會中的歌曲、舞蹈,起到了帶動現場氣氛的作用。撒貝寧在節目中頻繁唱的《我的老父親》,已經深深縈繞在人們心中,在帶來一絲歡樂的同時,更引發觀眾感慨人生。同時,《你好生活》第二季頻頻上微博熱搜的現象也是非語言進行信息互通的一種方式。節目中撒貝寧的凡爾賽話語一度沖上微博熱搜,例如微博話題#撒貝寧做家教教得太好被辭退#上了熱搜,網友紛紛加入這場話題標簽的賽博空間進行狂歡。受眾通過微博進行相關話題的互動,豐富了節目的話題交流,帶來了多樣的風格,對節目也起到了宣傳和推廣的作用。受眾對于這些內容的積極響應又反過來激勵了更多的內容生產,同時他們也在表達和交流中得到自我滿足。很多人正是在看到《你好生活》第二季的微博熱搜后才去關注這檔節目。這種深度參與使節目實現了內容生產的正向循環,對節目起到了有效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