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雙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和夙愿。全面小康社會是關乎提升人民福祉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國家大計。2021年9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指出,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頑強拼搏,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斗,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標不斷實現,小康夢想成為現實。
北京行政學院社會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吳軍表示,全面小康,重在全面。覆蓋的領域全面,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進步;覆蓋的人口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全面小康體現了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小康;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小康;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維度、全方位的小康。
“經濟發展是全面小康的基礎。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679.1億元人民幣躍升至2020年的101.6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比重超過17%,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幾十美元增至2020年的超過1萬美元,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除此之外,全面小康還表現在科技實力跨越式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發展、民生福祉顯著提升、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變化和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彰顯等。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全國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71元人民幣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江蘇淮安一小學開展“低碳生活從我做起”宣傳活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江宇表示,全面小康不僅體現在覆蓋各個領域、惠及全體人民上,也體現在實現全面小康的方法論上,即統籌兼顧、系統的方法論。他認為,中國擅長整體的把握、利益的調整,在各個領域之間也有統籌協調的機制。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針對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短板,完善布局,集中全黨全國的力量扶貧攻堅,在各方面互相協調一致,產生聯動作用。
中國全面小康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出來的小康。白皮書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全面小康。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現實情況,從城市到農村,從工業農業戰線到科技戰線,中國人民在物質技術極其匱乏的條件下,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優良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使得新中國從廢墟上迅速站起。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民以“殺出一條血路”的膽魄和勇氣,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一磚一瓦建造起中國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弘揚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攻克一個個難關,戰勝一個個困難,創造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跡。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4多億人的國家擺脫絕對貧困,載人航天與探月、北斗導航、高速鐵路、5G移動通信等一大批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小康社會之所以取得這些成就,在于我們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制定正確路線和戰略策略、在改革開放中推進發展的結果,離不開幾代人苦干實干與接續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接力奮斗創造的。
江宇認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整體上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這是基于中國共產黨具有的幾大優勢:第一是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9000多萬黨員大多來自普通的老百姓,與人民群眾有天然的感情。因此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過程中,始終有正確的政治立場,遇到困難,能持續地去克服。第二是制度優勢,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一屆接著一屆干,能持續地關注長期目標。從上世紀80年代提出小康目標開始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體現了工作的連續性。第三,中國共產黨有高度的歷史主動性,善于把握歷史規律,也認識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知道怎么樣實現現代化,避免掉入各種陷阱。第四,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自我革命,不斷加強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回顧過去,中國實現全面小康遇到的困難,是超過大多數國家的。”江宇表示,從自然條件的約束來講,中國人口多、土地少、底子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3畝多,因此必須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否則更容易比其他國家掉入陷阱。從國際環境來看,當今全球是西方主導的現代化,把發展中國家鎖定在產業鏈的低端,但中國一方面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方面堅持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牢牢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經過很多博弈,很好地處理了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的關系,很好地處理了各種不平衡。”
世界好,中國才能更好;中國好,世界才會更好。全面建成小康是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和世界交出的一份彪炳史冊的答卷。
吳軍向記者介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兌現了“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的承諾,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消除絕對貧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全面建成小康的今日中國,在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中解決了這一難題,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如期實現了中共十八大確定的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信心信念。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任務更加艱巨。因此,必須充分發揮第一個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積累的強大物質基礎和精神感召力的作用,使之成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了中國智慧。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顯著縮小了世界貧困人口地理版圖。擺脫貧困是困擾全世界各國發展與治理的難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同時,占世界近20%人口的14億多中國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事件。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人類走向現代化探索了新路徑。當今世界許多國家仍然面臨著嚴重的發展困境。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國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安徽淮南,文化小康助力精神脫貧。圖為民間藝人在村農民文化樂園舞龍,豐富農民文化生活
“實現全面小康不僅改善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增進了人民的團結,也證明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道路是正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江宇表示,對國際社會而言,這證明了中國是可以對人類作出貢獻的,打消了西方對于中國人能不能夠養活自己,會不會對世界造成威脅的顧慮。可以說,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道路,完全依靠國內的自我積累實現了全面小康,未來會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