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堆博物館鎮館之寶青銅神樹 圖/楊雙雙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簡單口號的背后,是四川省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濃厚的歷史人文積淀。三星堆、九寨溝、大熊貓......獨具魅力的文旅品牌令四川文旅產業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國慶假期,在試運營的三星堆文物修復館門口,游客排起長隊。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看到文物的修復過程,還能一睹新出土文物的風采。
自2021年3月以來,三星堆遺址兩次“上新”,青銅頂尊人像、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完整象牙......六大“祭祀坑”已出土文物超過1500件,古老的千年文明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而倍顯神秘。
據研究,三星堆古遺址距今已有3000-5000年的歷史,為古蜀國都城遺址。20世紀80年代的考古發現,出土青銅人像、青銅神樹、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貴文物千余件,讓三星堆文化“一醒驚天下”。專家們認為,三星堆文化面貌既呈現獨特性,又與中原地區、長江中游地區夏商時期古文化有著緊密聯系。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位于遺址東北角的三星堆博物館,在綜合館可以看到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展現著古蜀人的生活狀態;在青銅館,巨大的“通天神樹”、造型奇特的青銅面具、像方向盤一樣的太陽輪、現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一件件精致的文物無不令人贊嘆。
三星堆新一輪的考古成果發布,使游客參觀熱情高漲。三星堆博物館門票連續3天售罄,十一期間共接待游客11.32萬人次,門票收入651.22萬元人民幣,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42.98%和109.58%,較2020年同期分別增長125.56%和150.29%。
“好不容易來一趟,必須買點紀念品帶回去。”在三星堆博物館游客數量劇增的同時,其文創產品也廣受歡迎。青銅面具冰箱貼、“神秘符號”漁夫帽、三星堆·祈福神官主題盲盒……近年來,三星堆將自身獨特性和神秘性結合起來,打造獨一無二的文創產品,實現了三星堆文化的廣泛傳播,助推四川文旅融合發展。
早上8點,熙熙攘攘的游客紛紛往九寨溝溝口涌進,有序地等待觀光車。初秋時節,乘坐觀光車穿梭在各個景點,宛如穿梭在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
“震后的九寨溝依然美麗,受損最嚴重的諾日朗瀑布和火花海也恢復如初。”來自河北省的游客楊女士豎起大拇指。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多個景點遭到破壞,景區關閉。經過4年多的恢復重建,世界自然遺產地九寨溝景區“補妝歸來”,累計補植補造樹木27萬株,修復、恢復生境2585畝。
據介紹,自2019年部分景點開放以來,九寨溝游客人數持續增加,已由每天三四千人增加至一萬人。2021年9月28日,九寨溝景區恢復全域開放,游客將看到九寨溝縣的12個新景區新景點、7條精品旅游線路、17個鄉村旅游綜合體,以九寨溝景區為核心“一核多極”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基本形成。

臥龍中華大熊貓苑神樹坪基地的大熊貓 圖/ 劉浪濤
記者在景區看到,在陽光照耀下,差點“消失”的五花海像一塊巨大的翡翠,光彩奪目;一度斷流的諾日朗瀑布傾斜而下,浩浩蕩蕩;在藍天白云的映照下,鏡海照出九寨溝的所有顏色,五彩斑斕……山偎水,水繞山,這里恍若童話世界,人間仙境。
“距離九寨溝景區不遠,已經建成了魯能勝地生態旅游度假區和愛情海景區,有很多體驗項目,也是網紅打卡點。未來,我們希望把觀光游變成度假的體驗式游覽,讓游客多留幾天,盡情享受美景與服務。”九寨溝縣文化體育旅游局工作人員劉苗苗介紹說。
作為四川文旅“三九大”品牌的靚麗名片,九寨溝一直受到海內外游客的青睞。數據顯示,九寨溝國慶期間連續3天提前售罄門票,共接待游客16.52萬人次,門票收入達2243.84萬元,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375.46%和350.80%,較2020年同期分別增長26.68%和22.33%。
圓滾滾、懶洋洋、慢吞吞……走進四川臥龍中華大熊貓苑神樹坪基地,就看到一個個大熊貓憨態可掬,悠閑地啃著竹子,周圍青山環抱,樹木郁郁蔥蔥。
據介紹,這里是集大熊貓飼養、繁育、研究、野化培訓與放歸研究以及公眾教育和高端科學觀察為一體的世界一流的大熊貓研究中心。基地分為大熊貓飼養、野化培訓和野生動物公眾教育3大功能區,具備59套大熊貓圈舍、科普教育中心、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區等配套硬件設施。
2021年9月21日,大熊貓“繡球”在臥龍神樹坪基地誕下一崽的消息走紅網絡,網友直呼“好可愛!”至此,熊貓中心2021年待產母獸全部完成生產,共繁殖15胎24崽,其中9對雙胞胎,幼崽存活率百分之百。

九寨溝景區恢復全域開放,依舊風景如畫 圖/ 楊雙雙
“圈養大熊貓數量的增多,能為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提供堅實的保障。”基地工作人員介紹說,今年5月份,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內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已經從全國第四次大熊貓普查的104只增加至最新的149只。
此外,位于市區的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也持續升溫,十一期間共接待游客28.80萬人次,門票收入1039.87萬元人民幣,分別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97.22%和97.83%,較2020年同期分別增長64.10%和55.55%。
可以說,四川大熊貓的保護工作是中國進行瀕危動物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縮影。10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顯示40年間,中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1114只增加到了現在的1864只,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已經從“瀕危”降為“易危”。“降級”的背后體現的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10月11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在云南昆明舉辦。四川大熊貓保護工作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深入人心。此次會議從生態文明視角重新定義發展,為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指明方向。
此外,四川還提出培育打造“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蜀道”“大貢嘎”“大竹海”“大灌區”“大遺址”“大草原”等十大文旅品牌,打造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未來,四川將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契機,加快打造具有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