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科
(長沙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長沙 410000)
2019年對于職業教學而言,是可以載入史冊的一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文件指出“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把職業教育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明確了職業教育的戰略定位,足見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1]。
人工智能時代,國家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作為培養實用型、技術型人才的職業院校,理所當然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職業院校信息技術專業課堂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專業技術能力甚至是個體發展的潛能。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令人瞠目結舌,知識更迭不斷加速,而職業院校信息技術專業的教學內容往往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過于陳舊,沒有與時俱進,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工作單位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沿用重視理論知識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比比皆是,對倡導的“以生為本”教育理念視而不見,忽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實際上,職業院校的學生一般知識基礎不是特別牢固,長時間和代碼、程序及信息技術專業術語打交道,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對娛樂性知識的學習情有獨鐘,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辦學條件受經費的制約,信息技術教學硬件設備不足,缺乏實際動手操作的場地,一些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筆者一直從事職業院校信息技術專業相關課程教學,在教學中也不斷嘗試改革教法,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案例分析法最先運用于法學界,后來在管理學界普遍推行,進而在職業教育領域內使用。此法以實際教學中的問題作為典型案例,通過認真分析、仔細判斷,解決問題并提升執行業務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動態網站建設從入門到精通》第9章《購物系統》時,可以采用此法進行教學。“淘寶”購物網站對學生而言并不陌生,老師可先讓學生瀏覽體驗,大致了解網站的整體布局以及相應的系統模塊,進而讓學生開展“購物系統分析與設計”,明確網站由首頁、商品展示動態頁面、商品結算功能、訂單查詢功能、購物車后臺管理等組成,針對“淘寶”這個成功案例,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小組合作探討,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本章節的學習。這種有具體案例來引領,有老師作指導,有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學有目標,學有方向,學有收獲。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特別適合計算機課程教學的方法,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圍繞同一個目標進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教學中積極參與老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學生帶著任務,在現實的教學中完成虛擬的學習任務,同時以任務的完成情況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構建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問題等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博客系統》一章節時,老師可先讓學生觀賞知名博客網站,初步認識了解相關功能,同時老師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建設一個個人博客網站。學生根據老師布置的任務,進行前期的分析探索,了解博客系統的構成,即由博客的前臺設計和后臺設計構成,通過合作學習,知曉前臺設計主要包括系統的主頁面、博客分類頁面、日記內容頁面、博客個人主頁面、日記分類內容頁面等。學生在老師布置的任務驅動下,展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并把書本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讓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項目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簡而言之,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包括信息的采集、方案的設計和最終的評價等都由學生完成,鍛煉、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此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2]。
在學習《動態網站開發基礎》章節時,老師以建成《美甲網站建設》項目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動態網站的相關基本知識,分組確定每個小組成員的工作任務,明確各自的目標,讓項目的目標、任務與現實職業需求緊密相連。學生針對項目進行計劃設計,老師適時給予指導。小組成員以工作的形式來調查、研究和實踐,執行共同商討的決議,在實際中做出相應調整,而后學生進行成果的匯報和評價交流,培養學生協同工作的能力和自我探究的意識。
大家都認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說法,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志趣相投,思路開闊,思維碰撞,思想激活,學習的興趣陡增,學習的效率自然會提高。
中職信息技術專業的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喜好程度不一,興趣愛好不完全相同。有的學生喜歡軟件編程,在代碼世界里遨游,潛心專研,樂此不疲;有的學生喜歡硬件開發、電腦組裝、設備維護維修,津津樂道,如魚得水;有的學生喜歡網絡開發,徜徉在虛擬的網絡世界,用心創造,酣暢淋漓。學生的不同喜好,正是學生個性化的具體體現。
老師將這些志趣相投、愛好相同的學生編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人員相對穩定,分工相對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團結協作,學生在這個小集體里,質疑、存疑、答疑、解疑,學生的專業技能在操作中得到鞏固,在交流中得到升華,這樣的學習方式深受學生喜歡。
校企協作是目前職業教育的一種重要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校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職業人,學校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有積極的優勢;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形成了自身的用人標準,對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和實踐操作有幫助。
校企深度協作,對學生、對企業、對學校都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學校與聯想集團深度合作,開設計算機聯想專班。專班的學生有統一的制服,包括對發型都有統一的標準,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在學習中加深對實踐操作的認識,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為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融入企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樣的“訂單式”培養模式,對學生而言“上學就是上班,上課就是上崗”,推動了課程標準、師資培訓的互融共享,實現了雙贏的目標,學生深受社會歡迎。
模擬教學法即教師創設一種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近似真實的訓練環境,學生模擬扮演某種角色,進行技能訓練,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法。[3]學生身在創設的這種和諧、愉悅、真實的教學情境中,結合崗位對學生的技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的能力不斷加強。
學校對現有教學條件進行改造,對信息技術中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開辟了“讓湘音傳遍世界”的模擬實訓場地。學生在學習《體驗網絡營銷》內容中,老師把了解網絡廣告、嘗試使用搜索引擎工具、開展微營銷活動等任務分配給學習小組,把預習的理論知識模擬運用于具體的某公司中,課堂上讓小組派代表來展示和解說,讓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在模擬環境中加以實踐,進一步鍛煉學生的交流表達、臨場應變等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講過:教育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快樂地學習,輕松地學習。因此,職業院校信息技術教師要有創新精神,要根據市場的需求,改變自身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讓學生更受益,讓學生更喜歡,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