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樂 羅舒丹 王連冬
中國計量大學,浙江杭州 310018
浙東唐詩之路擁有獨特的文化屬性和旅游商品屬性。文化屬性主要體現在其是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佛教中國化時期佛學中心地、以天姥山為中心的道教中心地、以王羲之為代表的中國書法圣地、中國山水畫的源頭及士族文化的中心地。旅游商品屬性一方面體現在自然景觀中,主要為“五山五水”,“五山”即天臺山、天姥山、會稽山、括蒼山、四明山,“五水”即浙東運河、曹娥江、浦陽江、姚江、靈江[1],另一方面體現在人文景觀中,如謝安故居、國清寺等。
唐詩之路文旅融合的重點在于文旅產業的轉型和詩路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一方面要打造唐詩之路精品文化品牌,創造性地推進文旅與教育、禪修、休閑娛樂等多種產業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運用一體化的開發思路,加強技術融合創新,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將詩路沿線詩人、文物、古代遺跡、交通設施、現代再造文化設施、線上購物消費平臺、等文旅資源全方位地展示與傳播給大眾。
隨著第五代通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區塊鏈技術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應用,數字資源平臺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唐詩之路打造文化旅游資源共建共享的數字資源平臺也是大勢所趨。
數字資源平臺包括數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和智慧文旅平臺。
數字博物館是將實體藏品轉化為數字信息,將藏品以影音圖像的數字形態呈現給觀眾的線上博物館,例如故宮博物院利用語音識別、體感捕捉等數字展陳技術,讓觀眾得以全方位欣賞那些原本無法展出或已受損的珍貴文物。唐詩之路沿線各地可以效仿故宮博物院的做法,結合數字虛擬展陳技術完成詩路文物、景觀高清數字影像的拍攝建庫、數字展館的搭建及相關設備的安裝、線上展陳APP的設計開發等準備工作,提高文物資源的吸引力和傳播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是指具備標準化著錄、多元化檢索查詢、網絡化訪問共享等功能,用于非遺相關資源的保存與管理,輔助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的資源數據庫[2],是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的重要途徑[3]。唐詩之路沿線各地建立非遺數據庫的具體策略為:首先建立整個地區的非遺數據庫及網絡窗口,對唐詩之路的非遺總量、種類、地區分布狀況、歷史沿革等情況進行介紹,并在網頁中提供各縣市級非遺數據庫的鏈接和導航,各縣市在指導組指導下自主設計頁面并完成本地區非遺數據庫的搭建,上傳文物、遺跡、非遺傳承項目等詳細資料,形成有地區特色和人文情懷的非遺數據庫管理模式,加強各地區的非遺資源的整合管理,提高文化工作質量和效率。
智慧文旅平臺是利用衛星導航技術、區塊鏈技術、數據庫技術等現代數字技術來完成旅游景區內文旅資源的整合、景區設施及游客活動的管理、景區交通天氣的報送等功能的智能化、可視化的管理平臺。唐詩之路沿線各地應緊密合作,推動旅游與公安、交通、氣象、通信等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銜接共享[4],加快旅游景區、詩路文化驛站等平臺通信、數據采集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出發前的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內容涵蓋交通路況、氣象地理信息、路線規劃、旅游交流、在線票務、旅游周邊等信息,為詩路智慧出行提供便捷高效服務。
現階段被廣泛應用于智慧文旅產業的數字技術主要有數字虛擬展陳技術、AI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第五代移動通信等,依托數字技術和文化創意形成了各種“數字+創意”的文旅發展模式,例如人工智能+文旅、區塊鏈+文旅及5G+文旅。數字創意產業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工具,以文化資源為基礎,以創意為主要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人的技藝、創造、智慧并以數字化手段進行文化價值生產、傳播、服務、消費的經濟形態[5]。 數字+創意可以應用于網絡文學、影視動漫、文創出版等多種數字創意產業,滲透到國民經濟各大領域,使各產業升級換新,向更高級的業態發展。例如AR、VR、MR等數字感知交互技術與唐詩之路的精品文化內容結合,可以推出具有沉浸式體驗的影視劇集、AR游戲;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唐詩之路文旅融合,創造具有唐詩之路特色的智能機器人及語音導覽助手,提高游客的觀賞趣味性;區塊鏈應用于文旅產業,可以建立防偽溯源的文化產品交易平臺,降低交易風險……
IP是數字創意產業商業價值的重要體現,唐詩之路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要發掘自身文化特色,不斷培育精品文化,打造知名文化IP,促進文化新業態發展,拉動文化市場消費大幅增長。
數字技術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改變了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以知識創造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唐詩之路的數字化激活了詩路沿途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服務效能和服務質量。在智慧信息服務方面,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使得智慧公共文化服務的概念得到了實踐發展,內容不斷豐富,例如浙江省推出了浙江智慧文化云,實現了省內文化資源的整合共享,詩路沿線公共文化資源有了更好的共享方式和手段;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服務方面,數字虛擬展陳技術使得詩路沿途各地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向智能化、體驗化的方向發展,服務水平和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在政策法規方面,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的完善也是一大推動力,有利于實現智慧信息服務的統籌協調和標準化管理。
唐詩之路公共文化服務要正確發揮內容導向作用,傳播先進文化。詩路公共文化服務參與主體多,涉及廣電、電信運營商、各類媒體等,因此需要建立全面、嚴格的資源審核管理制度,使內容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源頭上嚴加把控,傳播先進文化[6]。還要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防護措施體系,保證傳播路徑的安全可控;詩路公共文化服務受眾范圍廣,種類多,數字化技術的傳播方式更能貼近受眾的真實需求和興趣,使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得以體現。
詩路文化建設成果最終要落實到人民群眾中。第一,建立健全詩路沿途公共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等,并配齊數字虛擬展陳設備、電子閱覽室等設施設備,以沉浸式、體驗式的數字互動方式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發展需要;第二,詩路沿途各地區加強文化藝術交流,共同舉辦文藝競賽、展覽等活動,提高群眾的參與感;第三,詩路文化產品的創作要立足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降低消費門檻,提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讓更多人享受詩路文化建設的紅利。
數字模式應用于文旅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浙東唐詩之路作為近年來浙江省重要的文化熱點有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和旅游商品屬性,具備文旅融合的基本條件。數字模式助力唐詩之路的文旅融合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數字資源平臺的打造有利于詩路文旅資源的整合共享,提高詩路文旅資源的吸引力,為游客出行提供更多便利;第二,數字+創意推動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有利于打造唐詩之路精品文化IP,拉動文化市場消費大幅度增長;第三,數字化激發詩路沿途公共文化服務活力,有利于傳播先進文化,使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