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怡晨 高 涵 陳金林
青海大學,青海西寧 810016
紅光村位于循化縣東南部,處于循化縣中心地帶偏南。紅光村紅色旅游資源主要有紅軍西路戰士在1939-1946年間建造及后來修復、建造的紅光清真寺、紅軍小學、莊廓院、街道、夯土圍墻等遺存、西路紅軍紀念碑、西路紅軍舊址紀念館、紅軍廣場等。隨著紅色旅游的不斷升溫,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編制完成了《紅光村旅游發展規劃》《循化西路紅軍舊址文物保護規劃》和《循化西路紅軍舊址展示利用詳細規劃》,充分挖掘和整合紅光村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紅色旅游統籌帶動農家樂、水產養殖和公伯峽水上旅游等產業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紅色旅游已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新途徑。紅光村被確定為青海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目前,紅光村紅色旅游資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開發,紅色旅游同質化、單一化現象嚴重,以紀念館、紀念碑和村落建筑為主,與全國其他紅色旅游景區點產品結構相近。紅色旅游的方式多以觀光為主,游客被動接受,刻板的接受紅色文化,紅色旅游的體驗參與度不高。紅色旅游不能較好的與當地的自然風情和人文文化相結合,紅色旅游的綜合效益發揮不突出。紅光村要加強紅色文化精神的挖掘,加強多元旅游產品的開發,促進紅色旅游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將紅光村打造成知名度較高的、影響力較高的革命精神教育基地、重要紅色景區。
紅光村紅色旅游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紅色旅游,帶領廣大黨員回顧中國共產黨光輝的革命歷史,回顧其經歷的艱難險阻,有助于他們深刻理解黨在偉大征途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進一步提高他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利用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實地考察體驗,接受紅色文化教育,了解革命先輩們貫徹群眾路線的典型事跡,有利于增強廣大黨員的黨性觀念,切實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使廣大黨員牢牢堅持黨的宗旨,發揚優良傳統,腳踏實地,真正做到執政為民,扎扎實實地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紅光村發展紅色旅游,是帶動當地人民脫貧致富的有效舉措,可以將歷史、文化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可以增強與外界的社會經濟聯系,促進區域全面發展。發展紅色旅游可以破解限制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為了發展紅色旅游,必然要加快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完善,受益的不僅僅是旅游業,而是整個社會。發展紅色旅游可以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有效地擴大就業,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當地人民脫貧致富,使區域經濟走上一條切實可行的良性循環之路。
紅光村發展紅色旅游,讓廣大黨員群眾感知紅軍戰士與撒拉族人民互幫互助走過的歷程,感知撒拉族人民對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中國西路紅軍的世世代代銘記和緬懷,能夠喚醒人們的民族情結,培養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民族團結。發展紅色旅游可以寓教教于樂,在游覽娛樂的同時開展革命歷史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是弘揚偉大民族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文化工程。發展紅色旅游的過程,游客可以認識到中國革命的艱辛和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將紅西路軍的偉大革命精神和偉大民族精神帶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民族精神的弘揚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加,有助于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文化陣地。
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依靠紅色旅游資源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旅游業,成為紅光村發展經濟的重要選擇。發展紅色旅游過程中注重將紅色文化和綠色生態文化充分融合、相互促進,始終明確旅游發展要與自然資源保護相協調,注重將資源保護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以環境承載力為前提,合理有效地開發紅色旅游資源,避免傳統產業為謀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造成的不當破壞性開發。同時,景區內旅游設施的修建也盡量與自然風味保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景觀的完整性。
紅光村在發展紅色旅游的過程中,采取“紅+體驗”融合模式,在現有紅光清真寺、四角塔、紅軍小學、紅光村廣場及文化長廊、西路軍紀念館等觀光游覽的基礎上,開發設計體驗產品,豐富游客的體驗感知。如西路軍紀念館目前還不成規模,只是歷史資料的展陳,應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館檔次,充分利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改變簡單的圖片展示和櫥窗式的文物陳列,使表現手段更加科學化、現代化和多樣化,使景物形象生動化,再現紅西路軍戰士在環境艱苦的懸崖峭壁上伐樹、開鑿水渠的情景,再現紅西路軍在民窯燒制磚瓦,將紅色符號、革命信念雕刻在上面的情景等,通過游客電子簽名、參與知識競答等活動在興致昂然中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和洗禮,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紅光村紅光廣場舉行紅色節目演出,邀請游客參加;開展“中小學生走進紅軍小學,感受紅色文化”活動,以當年西路軍戰士在學校里栽紅軍樹為背景,進行植樹活動,傳承紅色基因;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讓游客身臨其境,切身體驗紅西路軍忠于革命、忠于黨的堅定信念,深刻領會和學習革命精神。
紅光村在發展紅色旅游的過程中,采取“紅+綠”融合模式,促使紅色旅游發展壯大,實現紅色旅游與綠色生態旅游功能上的互補,形成紅、綠旅游資源融合下的休閑、觀光旅游格局。依托孟達天池國家森林公園,以青藏高原上的“西雙版納”“丹山碧水,生態氧倉”為主題,開展賞奇花異草、田園風光、聽鳥語、聞花香、識動物、植物、種紀念樹,呼吸森林氧吧清新空氣等活動,融合森林生態旅游產品。依托黃河,以“壯美黃河循化行”為主題,開展濱河區漫步、垂釣、劃船、避暑、野外露宿等休閑、娛樂活動,在放松身心、回歸自然、享受自然和愉悅心情的過程中體驗黃河文化,融合黃河生態休閑旅游產品。依托積石鎮丹霞地貌,“地史博物館”;讓游客、中小學生走進地質公園,開展集觀賞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體驗性為一體的寫生、攝影、知識競賽等科普教育活動,融入地質生態旅游產品。
紅光村在發展紅色旅游的過程中,采取“紅+白”融合模式,循化縣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民族自治縣,紅光村及沿線居民均為撒拉族,以其“白頂帽”為標示的“白色”民俗文化頗具旅游吸引力,紅色文化旅游與撒拉族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優化文化旅游產品結構,豐富文化旅游體驗。依托循化街子清真大寺、駱駝泉、手抄本《古蘭經》珍藏館等民族文化資源,以“撒拉族的發祥地”為主題,開展參觀游覽駱駝泉、白駝雕塑、聽鈴洞、明代民居、明代籬笆樓等活動;依托獨特的撒拉族民俗文化資源,挖掘撒拉族地區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服飾民俗(有關衣服、鞋帽、佩戴和裝飾等習俗)、歲時節令習俗(傳統民間節日及開展的各種活動)、居住民俗、婚姻禮儀民俗、游藝競技民俗、飲食民俗、生產習俗等,讓游客體驗豐富的民俗文化,融入民族文化體驗旅游產品。
紅光村在發展紅色旅游的過程中,采取“紅+農業”模式,紅光村生態環境較好工業污染較少, 發展有機生態農業前景廣闊,在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將有機綠色農業產品和紅色旅游品牌相結合,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依托紅光村生態環境、氣候條件較好,農業基礎較好,農業較發達的條件基礎,可以開展實施“前店后園”的農業旅游。后園主要開展有機農業作物種植、牛羊以及水產品養殖,前店主要是對農家吃、住、購物的消費。所生產的農產品及時供應于旅游餐飲,由于產品有機、環保、健康和食物新鮮,極大地滿足了游客的現代消費需求。“后園”營造的田園風光式的綠色生態環境,更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
與此同時,旅游業的發展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旅游區產生的污水、糞尿、垃圾等是農業生產所需灌溉用水和肥料的部分來源。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園養店,以店促園,農游結合的“前店后園”模式。將農業生產與旅游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相對于單純的農業生產或單純的旅游產業,更具有高效益、低風險的優勢。農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前店后園模式的建立,可以減少中間銷售環節和包裝儲存環節的消耗,一年可以節約一筆不小的費用,從而實現鄉村旅游產品創新和提檔升級,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紅光村在發展紅色旅游的過程中,采取“紅+文化創意產業”模式。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的熱門產業符合未來發展趨勢。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造力為核心競爭力,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和營銷文化產品,將文化因素轉化為經濟效益的一種新興產業。現在全國出現的各種文化創意街區、文化產業城中,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以紅色為主題、宣揚紅色精神的文化創意產品,深受游客們的喜愛,尤其是一些年紀較大的游客,對這些紅色創意產品特有親切感。
綜上所述,紅光村挖掘紅色文化元素,將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精神融入紅色旅游中,必將賦予紅色旅游發展新的動力。創意開發紀念價值產品、實用價值產品、民間工藝產品等系列紅色文創產品,如紅光拼圖玩具、紅光T恤、紅色書簽及書籍、紅軍鞋、紅軍雜糧、紅色木雕等,讓游客領略當地濃厚的藝術和紅色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