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敏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鄭州 451100
建設特色小城鎮是加快我國城鎮化進程和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有著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且農業目前已經成為了決定國家安全的根基產業,發展農業在本質上就是為社會發展創造基礎條件。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傳統的小城鎮發展策略也開始逐步從單一性向著多樣性的角度發展。在這一背景之下,農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鎮就成為了主要的發展方向。
早在2016年時,國家發改委就將建設特色小城鎮視為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目標,力求在2020年時建設1000個特色小城鎮,同時分批公布了特色小城鎮名單。從首批公布的小城鎮名單來看,其與我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首先是在地理位置上東部地區的特色小城鎮數量較多,中部、東北部、西部的小城鎮數量較少。而從具體分布來看,將特色小城鎮布置在城市群中是一種可行的方式,且東南沿海地區的特色小城鎮多以新興產業為主。
從我國現存的農業特色小城鎮發展現狀來看,多數特色小城鎮存在著“農業”特征不明顯或者“農業旅游”理念貫徹不到位的現狀,個別特色小城鎮為了達到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目的,嘗試建設“小吃一條街”,這無疑與既定的發展目標相脫離,無法充分展示“農業”特征。而從產業定位的角度來看,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明顯不足,甚至提倡發展“農業房地產”,導致整個產業結構缺乏核心項目。多數農業特色小城鎮的項目選擇存在一定的問題,無法凸顯出“農業+旅游”的核心理念,僅僅是將地方農業、養殖業、旅游業拼湊在一起,整體質量不高,且對于游客吸引力嚴重不足。
從特色小城鎮的發展現狀來看,部分地區片面將“特色小城鎮”建設視為基礎設施改造、道路升級等基本內容,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集中在基建環節中,片面追求表面形象。同時,特色小城鎮的整體設計缺乏有效規劃,并未根據地方特色進行定制化設計,雷同現象嚴重,無法將地方特點展示在游客面前。從環境建設的角度來看,部分特色小城鎮缺乏環境建設長期規劃,甚至選擇挖湖造綠的方式來制造人工景觀,導致原有的自然生態風貌受到了破壞。從文化特色的角度來看,地方民俗文化與特色小城鎮之間的融合程度明顯不足,甚至缺乏特色產品和特色項目,通過節慶日舉辦“會展”則成為了最為常見的方式,且在全國范圍內千篇一律的情況下,“會展”這一吸引人氣的手段并非長遠之策,“農業+旅游業”特色小城鎮依然嚴重缺乏旅游內容和旅游項目。
與城市地區相比較,小城鎮自身的經濟建設較為緩慢,起步較晚,且長期缺乏地區發展規劃與公共配套設施,這也意味著想要在短時間內建設高度便捷、國際化的特色小城鎮難度較大。從公共設施建設現狀來看,小城鎮原有的公共設施均以服務當地人群為主,公共空間的局限性較大,規劃分布、整體規模等多個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弊端,且公共場所內部缺乏國際化標識及殘障通道,整體服務水平較低,游客的旅游體驗較差。在國內特色小城鎮千篇一律的大環境之下,特色小城鎮想要吸引國內游客要面臨巨大的市場競爭,更別提吸引國際觀光游客。由于游客的不確定性和消費刺激手段嚴重不足,后續資金的回收難度較高,且多數資金均用于維持基本運營,很難投入到軟硬件設施升級方面。
我國有超過6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農村地區占國土總面積的94%以上,人口分布與土地資源的比例存在明顯的偏差,將經濟發展方向從城市轉移至農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農業+旅游”的特色小城鎮建設方向早已經得到了實踐的認證,鑒于目前特色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的問題,故解決現存問題,制定科學的發展對策將成為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本質在于調整經濟增長方向,從小城鎮的角度來看,將以制造業、工業為主的經濟格局轉變為以循環農業、旅游業和配套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格局。此外,小城鎮在尋求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切忌出現“一刀切”的狀況,不可全面否認制造業和工業,但要注重產業自身的附加值,盡量淘汰低附加值的產業,推動高附加值產業發展。
考慮到農業和旅游業二者之間的關聯性較低,故想要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就必須對現有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升級,即強化農業基礎、穩定農業生產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小城鎮管理者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開展工作。
一是優化農產品加工制造產業。農產品加工制造的過程即為強化農產品附加值的過程,考慮到我國整個經濟格局和城鎮化發展均處于中期階段,加工制造業將在短時間內成為小城鎮的主要經濟來源,故農業與加工制造業之間的深度結合可以進一步對農產品加工制造環節進行規范,并要注重產品品牌力量的形成,構建相對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結構。
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強化服務業與旅游業之間的融合程度。目前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手段來實現知識儲備增加、創新能力提升和營銷水平培養,這一發展目標的實現則意味著服務業產業結構的徹底升級。而對于小城鎮服務業而言,其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始終堅持為旅游業“服務”的基本原則,從而豐富特色小城鎮區域的服務水平和服務內涵,強化服務質量和效果,并通過高水平的服務業來塑造小城鎮“品牌”。
三是協調區域產業,合理配置地方資源。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協調配合對于人才的需求量較大,要求較高。無論是現代農業發展還是旅游業發展,每一個環節均需要大量優質人才參與其中。小城鎮需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工作,豐富生產要素,通過人力要素來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速度,保證地方資源合理配置。
從農業和旅游業的角度來看,產業資源、文化資源、政府資源及傳播資源是主要的整合方向。首先,特色小城鎮需要整合當地產業資源,將生態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整合在一起,視為旅游業的主要推廣產品。其次,需要與當地職業院校、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為促進“特色小城鎮”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甚至個別特殊崗位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方法來保證人才資源。而在整合文化資源時,需要側重于農業文化景觀資源、歷史資源、景觀資源等,綜合考慮各項資源的地理位置,并整合為一個旅游項目。
首先,在規劃特色小城鎮軟硬件建設工作時,需要采取“適度超前”的基本原則,通過制定科學的建設方案,將現有的軟硬件設施進行綜合升級,且需要注重對于地方特色的保護。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需要以國際化標準為主要依據,不斷完善地方道路體系、通信網絡、垃圾處理設施等。這其中,交通體系建設最為關鍵,特色小城鎮需要始終堅持“綠色”原則,不斷提高當地道路的生態化水平和道路景觀質量。其次,特色小城鎮需要注重對于軟硬件設施的維護保養工作,要設置道路養護、地下管網維護、河道保護以及環衛工作體系,確保各項基礎設施能夠有序運轉,并保證整個城鎮的干凈、整潔。
在“旅游+”戰略的影響之下,很多小城鎮均逐步開始嘗試將農業與旅游業進行融合,并進一步整合地方資源,力求提高資源配置效果和使用效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加強對于農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的特色小城鎮發展策略研究,對于進一步推動城鎮地區經濟發展無疑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