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雅賢 張 靖 苗靖姍
大連外國語大學商學院,遼寧大連 116044
在景觀、風俗及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特色的鄉村地區發展旅游產業,被視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這一手段的有效性也被多個鄉村地區發展旅游產業后經濟水平獲得快速增長的事實所驗證。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扶貧在脫貧攻堅戰中具有突出的優勢并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旅融合大背景下,郎岔村擁有良好的市場機遇,以其地理位置優越,承載濃厚的歷史文化、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等優勢,可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以滿足不同客戶的旅游消費需求。
根據國務院頒布的《2016—202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文化和旅游部《關于進一步做好當前旅游扶貧工作的通知》,旅游扶貧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鼓勵推出更多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行、體驗旅游,來傳承文明、振奮精神[1]。
西吉縣近年來逐步著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資力度,全面夯實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基礎。2019年西吉縣共確定擬建項目96個,項目年度計劃總投資50.29億元,其中包含寧夏境內戰國秦長城保護設施(西吉段)建設、紅色旅游三期工程(將臺堡基礎設施建設)等,對景區進行改造修復,有利于更好地應對新形勢下紅色旅游的嚴峻挑戰[2]。政府通過積極實施項目帶動工程,不斷完善旅游環線配套服務設施,幫助當地紅色旅游迎來了更多的關注。
寧夏西吉縣郎岔村位于黃土高原上的六盤山脈,西吉縣硝河鄉東部,土地遼闊,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適合開發現代化種植采摘區,本地主要的農副產品有馬鈴薯、枸杞等,當地村民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物質文化的同時,也傳承和創造了內涵豐富、包羅萬象、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其中包括口頭文學、語言、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等[3]。
長征時期,紅軍在西吉郎岔村留下了“粉條白,粉條紅”的故事。除此之外,還有“紅星照耀將臺堡”“騎兵第一連”等歷史影視故事依然流傳在村民們中;其次,郎岔村還是綠洲絲綢之路上的驛站,蘊含濃厚的絲路文化。村中主要留存有:草地灣土堡、三大宗教文化、郎岔村特色農產品、沿絲綢之路傳入的手工藝品等。絲綢之路將中原與西域、中原與草原連在一起,給寧夏留下了大量的中亞文化遺存,還在寧夏出現了多種宗教文化包容共處的現象[4]。
郎岔村周邊還鄰近各類著名景區,如將臺堡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紀念園(全國紅色旅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六盤山紅軍長征景區、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須彌山石窟、涇源老龍潭等。
通過實地走訪調查以及資源整合,郎岔村可以基于該地擁有的紅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風情的獨特旅游資源并依托郎岔村自然風景旅游資源以及特色農業,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及設備,吸引游客觀光游覽,增加貧困地區收入,從而實現旅游扶貧,即通過發展“研學旅游+生態旅游+農業旅游+智慧旅游+精準扶貧”的模式來實現旅游精準扶貧。
將臺堡有著“長征勝利會師地”名稱,郎岔村可以與將臺堡長征會師紀念館進行產品線合作,發揮旅游景區優勢并依托郎岔村的梯田自然風景旅游資源,采用多元化手段向游客講述長征故事。例如:打造特色徒步旅游體驗項目,特色CS模擬長征活動,AR線路觀光,特色梯田露營體驗活動等[5]。
鼓勵周邊貧困地區農民包裝農家庭院建筑,利用特色土堡建筑,參與旅游接待服務,形成景區與農家互促共榮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開發農業體驗項目,舉辦各類農耕節慶等主題旅游活動,依托梯田耕地的特色資源優勢,打造“農耕+采摘游+制作餐食”的一條龍服務項目。結合“手工藝制作”“農耕VR體驗”等項目令游客了解絲綢之路相關手工品的文化歷史、制作工藝,體驗其制作過程并且可以利用線上電商直播、抖音等方式,帶動周邊的農產品、手工藝品等特色旅游商品進一步發展,提高村民農產品收入。此外,農戶還可以積極發展特色西北風情客棧、民宿,利用本地特色民俗活動如“社火”“燎疳”等,開展特色體驗活動,吸引游客前往體驗并感受西北風情。以此一系列手段拓寬鄉村居民的收入渠道,解決鄉村就業及鄉村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
為獲取更多客源,充分利用“互聯網+”及多媒體宣傳手段,并與線下實體機構合作進一步全方位營銷,針對目標用戶的不同需求點進行服務流程與體驗設計,滿足游客日益升級消費需求,促進當地旅游業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風險主要來源于旅游項目建設、游客的行為活動以及村中公共資源被占用這幾點間接產生的環境影響。在旅游項目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違規開發、過度開采等問題;在游客旅游過程中,某些旅游者會出現亂扔垃圾、亂涂亂畫等不文明行為,破壞原生態村莊的自然環境;由于旅游建設過程需要集合當地大量的資源,可能會占用居民的生活空間和生活資源,因此,打擾到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利于旅游在當地的建設。
在實施旅游項目過程時,部分保守居民會對新事物產生抵制心理,對旅游建設實施的反對以及對旅游從業人員的排斥,導致鄉村的社區治理被打亂,不利于鄉村未來的發展;游客在進入該地進行旅游活動時,由于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不同,部分居民很難與游客和諧共處,也無法融入鄉村開放性發展的進程中;同時部分外來游客也可能會侵犯當地文化,破壞鄉村習俗,甚至貶低、扭曲當地傳統文化,給村莊帶來惡劣的影響[6]。
在旅游開發過程秉承適度開發的原則,在建設過程中把鄉村最佳旅游資源完好保存展示給游客;另外在各個游覽景點加強保護環境的提醒標語,做好每個產品地區的保潔工作,引導游客自覺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扶貧先扶志,提高村民的思想意識,舉辦開放式活動和教育培訓,鼓勵他們接受新事物,轉變其陳舊思想觀念;同時促進旅游者對貧困地區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使旅游者充分了解該地的風俗習慣,增進對當地文化的理解。
作為一種新的扶貧模式,旅游精準扶貧充分利用鄉村旅游資源,串聯農業、村民以及眾多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發揮文旅融合作用,創造新型旅游體驗,這有助于激活鄉村內生動力,推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西吉縣鄉郎岔村充分利用本地具有歷史意義的革命故事,聯合周邊景區,組織文旅活動,建立起紅色鄉村旅游產業鏈,吸引更多旅游者到紅色鄉村地區進行旅游消費,而村戶參與紅色鄉村旅游的開發建設、講解服務、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從而獲得財富收益,實現旅游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