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朵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22
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這一舉措預示著文化旅游產業將邁入一個發展的新時代。2019年,作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元年,廣西文化和旅游廳從調研文化旅游產業到舉辦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專題學習和會議再到推介文化旅游資源、舉辦形式各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旅游宣傳推廣活動,將發展文化旅游業的工作全面展開,譜寫廣西文化旅游發展的新篇章。
將文化旅游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相互促進發展,是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文化旅游的特色之一。曾有不少學者將某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旅游價值及開發作為研究對象與內容,從旅游資源及旅游產品開發的角度對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進行論述,從而提出如何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能更好地服務于旅游業發展的相關結論。但鮮有學者從文化旅游、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雙向促進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借助“產業聯動”理論作為文化旅游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聯動發展的理論支撐,將聯動的特性引入到本文中,來提出兩者聯動發展的策略。
產業聯動理論,一般常用于兩個關聯的產業之間。產業聯動是指在一個區域的產業發展中,不同地區通過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實現區域內產業的優勢互補,實現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從而達到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能級、增強區域產業競爭力的目的。呂濤在《產業聯動的內涵理論依據及表現形式》中提到,產業聯動是一種雙向或多項互利的行為。
文化旅游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后出現的新產業,一方面文化是旅游的內涵形式,另一方面旅游是文化的表現載體。借用產業聯動的概念,文化旅游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聯動可理解為:在廣西區域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中,以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作為文化旅游產業中的生產要素,即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資源,經過挖掘、開發,如少數民族服裝的創新改良、具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元素的文創旅游產品設計開發等,通過文化旅游推動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實現其產業化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以舉辦大型節慶活動和演出活動、博物館展覽、民俗體驗等形式,體現其服飾文化內涵,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入并體驗廣西的文化特色,為文化旅游增添文化內涵及發展動力,增強文化旅游產業的競爭力。文化旅游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之間無論從文化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都有著必然的聯系,兩者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是雙向互利發展的行為。
文化旅游,是指通過旅游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游。因此,文化旅游突出的是以“文化”為主的旅游內容。廣西作為旅游資源大省,不但有豐富且獨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且人文旅游資源也相當豐富,如海洋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等,這些文化資源都豐富了廣西的文化旅游文化內涵。
在廣西居住著11個少數民族,分別為:壯、瑤、苗、侗、仫佬、仡佬、水、彝、京、毛南、回。因此廣西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風情。在服飾上,各少數民族都有其獨具特色的服飾文化。服飾作為族群的標志,融入了族人的智慧與勞動成果,是審美、認知、信仰、習俗、倫理道德的外化體現,人們將這些元素匯聚成色彩、圖案、結構,通過服飾來表達,從而形成了少數民族服飾的文化內涵。
多年來,廣西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力圖實現由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的轉變。2018年上半年,全區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3.28億人次,同比增長27.3%,實現旅游總消費3669.18億元,同比增長33.1%;2019年上半年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共4.24億人次,同比增長25.2%,實現旅游總消費4957.81億元,同比增長29.7%。數據顯示,廣西區內旅游的人數逐年增長,旅游消費也逐年增加,而這其中也包括了與文化相關的消費項目。
作為文化旅游,其旅游項目或者旅游產品都離不開文化的根源。如《印象劉三姐》大型實景演出,作為文化旅游項目的成功典范之一,不但在經濟收益上效果顯著,同時在所有演員穿著的壯族服飾上很好地反映了服飾文化的內涵。如演員的服裝通過舞臺化的呈現,較好地還原了壯族服飾的風格和特色,在服裝的領口、袖口、褲邊、腰間貼有刺繡及紋樣,其款式多以上衣下褲的形制,采用對襟或大襟的形式,在配飾上以壯族人佩戴的銀飾或帽子為主。
作為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可以通過其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游路線、項目或開發旅游產品、文創產品。如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在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工藝品的開發中運用了廣西各少數民族服飾中的紋樣、圖案、色彩,經過重新設計,制作成靠枕、掛畫、桌旗等物品,也有手工藝包、領帶、圍巾、披肩、民族工藝品等。這些文化產品成為了送禮、收藏的具有地方代表特色的首選。
基于以上論述,在文化旅游項目中展示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風采,反之,以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元素開發文化旅游項目或產品,來促進文化旅游發展,這兩者之間有共融性。
隨著廣西旅游業的深入發展,在文化旅游融合的背景下,廣西也更注重旅游的文化內涵。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轉化為文化資源,進行資源開發,來促進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舉辦區內外各民族文化交流推廣活動、傳統節日慶典活動,如廣西壯族“三月三”,在歷史傳說中因紀念壯族人達桂而形成了趕歌圩的習俗,到今天演變成了一種娛樂歡慶的節日,在廣西“三月三”期間,各地市群眾、演員身著民族服飾參與到舉辦的各種民俗文化活動中;另一方面,通過舉辦以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推廣為主體的文化活動,如中國東盟國際時裝周、少數民族服飾設計大賽,通過展示具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元素的服裝,向觀眾展示民族服飾文化的風采。這些文化活動不但極大地促進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作為文化資源的開發,也帶動了廣西文化旅游的發展。
廣西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從視覺效果來看,由圖案、顏色、款式、形制、刺繡等組成;從服飾的文化意境看,其服飾是族群符號、身份和等級象征、年齡和婚姻的標志、民間信仰的展現;從服飾文化功能來看,其服飾有護體、悅目、炫富、辟邪等功能。因此,在與文化旅游相關的產業鏈上,可從服飾文化的不同角度注入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元素。如利用服飾文化的意境打造具有少數民族為主題的民宿、餐廳,民族特色體現在民宿、餐廳的裝修、裝飾、酒店用品、餐具等方面;利用服飾中的圖案、色彩等元素開發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像箱包、化妝品、手機配件、工藝品擺件、家居用品等;通過開發旅游演藝項目、民族節慶活動來體現民族服飾文化功能。
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背景下,旅游機構也開始推出以文化為主打的旅游路線或者旅游產品,以“文化+旅游”“教育+旅游”的高附加值的旅游方式促進了旅游產品的迭代升級。
在廣西,各少數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區,可以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為主線,制定“文化+旅游”的旅游方案,以體驗民俗節慶、博物館參觀、旅游演藝項目觀看為主要內容,讓游客參與體驗。如桂林的陽朔,是著名的旅游勝地,有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與完善的旅游配套設施,可針對民族服飾文化開發旅游線路,參觀劉三姐博物館,感受少數民族服飾的絢麗多彩,觀看《印象劉三姐》,從打漁與耕作、嫁娶、節日盛典以及原生態的日常生活細節,了解壯族人民辛勤勞作、勤勞勇敢的品質。而“教育+旅游”可通過對民族服飾文化的研習,學習、體驗少數民族服飾的制作以及錦、繡的織法來達到研學的目的,來提升個人的文化內涵。
在文化旅游的興起的背景下,第一,以通過規劃廣西各地文化旅游線路和方案制定,打造村寨體驗游等方式,讓游客走入村寨,真正感受和體驗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旅游進入村寨,使當地居民意識到本民族文化資源的可貴,也能為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收益,從文化旅游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來喚醒居民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意識。在少數民族服飾上,以培訓婦女再就業或與服裝企業合作等方式,為當地婦女提供學習少數民族的刺繡、染織與服裝制作的機會,來傳承和發展民族服飾;第二,通過打造更多的品牌性的節慶活動,對少數民族服飾進行宣傳與推廣,同時以政府、社會團體等力量,提倡參與活動的市民與演職人員穿著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服裝,以融入到節慶活動的氣氛中。
2018年8月,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出臺關于《大化瑤族自治縣關于推行穿著瑤族服裝的決定(草案)》,旨在要求瑤族干部職工穿著本民族服裝,有利于樹立大化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有利于樹立保護和弘揚瑤族傳統文化的意識,有利于展示瑤族干部職工的精神風貌和形象,有利于恢復民族的文化記憶,提振民族精神,有利于展現旅游形象,促進旅游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