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寧萍
豫章師范學院,江西南昌 330103
新冠疫情的爆發,給全球旅游業的發展帶來重創。在嚴峻的疫情形勢下,為了嚴控疫情的蔓延,各國對本國居民的出行均采取了一定的限制和約束措施,這使往年國與國之間、省與省之間大規模的旅游人口流動,在當下變成一種奢望。旅游環境的惡化,對旅游業正常發展的沖擊是巨大的!如何結合我國國情,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在疫情困境中找到發展出路,恢復和重塑旅游產業,是旅游領域各行各業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為了從根源上切斷病毒傳播,我國政府高瞻遠矚,實行全民居家隔離,旅游業一度停滯,旅游行業發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盡管我國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政府逐步放開對公民出行管控,旅游行業呈現復蘇趨勢。但由于國外疫情形勢十分嚴峻,國際旅游市場嚴重萎縮,同時疫情在國內個別城市個別點仍時有發生,國內游旅游環境也發生變化,致使不論是“旅游需求方”的游客,還是“旅游供給方”的旅游企業,以及政府監管層面等都對旅游活動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冠病毒傳染性強,沒有嚴格的防護措施,很容易傳播擴散。而進行旅游活動,游客在旅游中的“食住行游購娛”,都不可避免互相接觸,甚至是一定程度的人員聚集。如果防范不到位,很容易發生感染,給游客和旅游從業人員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因此,出于安全考慮,旅游者會謹慎評估疫情環境下的出游風險,引發其旅游心理和旅游行為等發生大的變化和調整,甚至相當一部分保守者很有可能會暫停一切旅游安排。
從游客的旅游心理角度,出游能否有安全保障成為疫情環境下首要考慮因素。旅游活動是綜合性活動,游客出游的交通方式、所去的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中必不可少的食宿供給等,這諸多方面能否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將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出游選擇。在疫情環境下,人們在進行旅游消費時,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旅游交通方式的考慮以及所涉及旅游企業的疫情防控能力等,均有前所未有的理性考量。據去年到今年幾次黃金假期的旅游統計數據分析,不難看出,自駕游、近郊游、本省游等旅游形式市場占比急劇增長,成為當前旅游消費市場主力軍。
新冠疫情對旅游企業經營和發展的沖擊無庸置疑是巨大的。各旅游企業的經營業績受到重挫,經營收入呈斷崖式下跌,面臨巨大的發展艱難和生存壓力。據統計,2020年初國內為應對疫情,阻斷“人傳人”途徑,全民在家隔離,旅游活動暫停,僅1月24日至2月8日,半個來月時間,旅游業的經濟損失就達到三千億元[1]。許多旅游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沒有游客,酒店面臨關店,旅行社無團可接,景區景點關閉[2]。時至今日,雖然時間已過去近一年半,國內疫情也早已得到很好的控制,旅游活動在政府提振下在逐漸恢復,各地旅游企業也在復蘇復產中,但因國外疫情仍然嚴重,導致國內不時受到輸入病例波及影響,個別城市個別點仍時有疫情冒出,如近期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疫情短時間感染鏈就已蔓延到十多個省,導致二十多個地市存在感染病例。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旅游企業必須要有清醒的認知,疫情影響比我們原有預計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要大得多,要想扭轉經營困境,必須做好長期應疫準備,內外兼修,主動去適應環境的變化,挖掘新環境下發展的契機。
其次,疫情對旅游企業大的影響還表現在服務受眾上,即旅游市場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往我國三大旅游市場并舉的旅游格局,在全球疫情沖擊下,入境旅游市場和出境旅游市場嚴重萎縮,除了必要的、必要的國家間政治、文化教育和商貿等往來,這兩大旅游市場基本上已停擺。而國內旅游市場,受點狀、局部疫情時有發生的影響,過去熱門、主打的“跨省游”“長線游”“團隊游”“網紅景點游”[3]等也遭到冷遇。游客旅游消費行為的巨大變化,要求旅游企業重新審視自己的營銷重點和發展立足點,在夾縫中找到出路,以適應新市場的需要。
再次,疫情對旅游企業的深刻影響還反映在服務接待上對“安全、衛生、健康” 的要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冠病毒傳染性強且潛伏期長,在封閉、大量人口密集的環境很容易發生“人傳人”。而旅游企業服務對象來自全國各地,游客來源雜且游客流動性又大,在疫情環境下,要做好監管、防控難度不小,關鍵是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無疑對旅游企業的安全管理、銷售渠道、服務模式、產品設計和結構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業發展門檻低,創收和解決就業效果卻明顯。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和各地政府系列政策的支持和積極推動下,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十大旅游國家之一。正當我國旅游業在政府引導下蓬勃發展、由“世界旅游大國”向“世界旅游強國”推進之際,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致使我國旅游業發展遭受到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影響范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的一次沖擊[4]。
為了嚴控疫情,我國政府果斷行動,對旅游業由以往 “立足發展”,向“嚴防控”和“謀發展”兩者共進上努力尋求平衡,力爭“保發展”和“防疫情”兩手抓,一方面,針對不同時期國內疫情特點,對旅游活動靈活而有針對性地通過采取暫停、取消、延期、預約、錯峰、限流等措施,管控、引導和規范國人的出游行為;另一方面,為穩定旅游市場和旅游產業業態,應時出臺各項政策,通過財政補貼、減稅、延期免息貸款等財政和金融舉措[5],幫扶旅游企業復工復產,減輕財務危機。在政府和全國人民上下一致努力下,我國旅游產業快速走向復蘇的軌道,但由于此次疫情的復雜性和境外形勢不容樂觀,政府決策部門勢必要有長期抗疫環境下兼顧旅游發展的考量,同時,以往忽視的旅游風險防控問題,也是我們今后推動旅游發展必須要重視和完善的一個課題。
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涉及諸多行業領域,主要如旅游景區、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商店等,多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這導致從事旅游領域工作的人員數量十分龐大。有數據統計,當前社會10名就業人員中就有1人直接或間接為旅游服務。旅游從業人員隊伍的龐大,使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承擔著突出的吸納就業、穩定社會發展的重要角色。
在疫情影響下,一方面,出于疫情防控,各省市“限流、控量、保持安全距離”等成為日常行為管理常態;另一方面,不少游客顧慮疫情風險,出行欲望下降,這些因素均導致旅游企業的游客接待量明顯較往年下降,經濟效益出現較大幅度下行。因為旅游企業大多規模以中小型為主,抵抗風險能力較低,在疫情下,有些小型旅游企業甚至因財務困境面臨生存危機。旅游行業的不景氣,相對應的是旅游從業人員面臨降薪、停職,甚至是下崗、失業的風險,這種情況持續時間一長,甚至還可能動搖人們從事和經營旅游行業的信心,影響到今后旅游人才隊伍的培育與壯大,進而影響到我國旅游業的后續發展。
從目前全球疫情形勢來看,此次疫情災害短時間內恐難以消除,我國旅游業要有 “發展與防疫長期共存”的意識和準備,主動去適應當前國際國內旅游環境的變化,化危為機,從旅游產品結構、旅游業態經營、旅游企業管理、從業員工培訓等,全面升級創新。
好的產品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疫情下,旅游業經營環境本身處于劣勢,如果沒有好的旅游產品支撐,很容易進一步打擊旅游者的旅游信心,加劇整個旅游市場景氣愈加低迷的現狀。
一是要緊盯國內旅游市場。當前,國外疫情環境仍然十分嚴峻,短期難以緩解,這勢必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制約和阻礙我國國際旅游業的發展。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游消費大國和排名世界第四的入境游目的地國,國際旅游環境的惡劣,必然給我國諸多旅游企業的經營造成重大影響。當務之急,這些旅游企業必須正視現實,及時調整旅游產品結構,將服務受眾主要轉向國內游客,實現旅游消費內循環作為重中之重。
二是要重視產品品質的提升。疫情環境下,游客出行風險意識強且對產品品質有更高的心理預期,這就要求旅游企業在提供產品服務時,必須轉換思維,站在游客的角度重新構建旅游產品,既要注重產品的內質,讓游客有一個高品質的旅游體驗,又要關注產品的衛生安全,旅游企業必須嚴格按國家“防疫”要求規范操作每一服務環節,以確保游客健康平安。
三是要重視產品的特色和個性化需求的滿足。近些年我國旅游產業發展迅速,雖然旅游企業供給能力大幅提升,但每到旅游旺季和黃金周,很多熱門景區景點仍是人滿為患,“供過于求”的市場環境導致我國的旅游產品發展一直來在特色化和個性化需求滿足上明顯滯后。疫情沖擊下,國際旅游重創,國內旅游市場獨樹一幟,旅游市場環境的單一化,加上出游率明顯下降,這勢必導致旅游企業客源競爭激烈,產品是否有特色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出于疫情風險考慮,游客的旅游方式由傳統的因考慮經濟實惠大多選擇參團出游,現今則多以家庭、小眾為單位開展旅游活動,旅游計劃可能隨時因情況變化而調整變化,交通方式也多選擇自駕出行等,這對習慣團隊操作和接待的旅游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主動去調整自己的產品設計,加大產品的靈活性,以更好地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
以人的移動和一定程度的聚集為特征的旅游業,如果沒有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無疑容易引發群集性疫情感染,因而,怎樣在旅游活動中盡量避免過多或不必要的人與人接觸,做好分散客流、保持一定安全距離以及建立和完善疫情應急機制是當前政府在規范旅游發展和旅游企業在經營管理服務上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
從旅游企業角度,一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通信技術,構建和完善網上交易營銷平臺,大力推廣智慧旅游,引導和鼓勵游客盡量從平臺上進行景點門票、酒店訂房、交通購票、停車繳費、網上訂餐等行為的操作,避免工作人員和游客、游客與游客過多聚集窗口,導致不必要的人與人接觸;二是要重視游客接待量的控制。不少旅游經營環境的空間是相對封閉的,如酒店、高鐵、場館等,人口過多、人流量過大,不利于疫情防控,必須要有所控制[6]。針對此,旅游企業要重視游客數量和游客分流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預約機制,并利用大數據,對游客較多場所及時進行疏導、分散。
從政府層面角度,一方面要著眼當前疫情環境下的防控與發展問題,根據各地疫情的實際情況制定應對措施和修正發展重點,既不盲目樂觀,也不過于悲觀,而是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引導各地妥善處理好疫情防控與旅游業穩健發展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還要有放眼疫后的超前意識和前瞻籌劃。此次疫情盡管時間上和復雜性已遠超預計,但疫情還是可控的、可戰勝的。一旦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國際游放開,三大旅游市場全面恢復,面對旅游需求的強勢復蘇,旅游企業能否高質高效復工復產,快速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的變化,將影響到我國“旅游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
疫情環境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證服務品質,又要做好疫情防控。沒有高品質的服務,難以激發游客出游欲望,沒有嚴防控的措施跟進,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旅游企業要在疫情環境下生存發展,必須兩手齊抓共管。一方面,重視抓好抓實員工的業務素質。疫情下,游客出游欲望本身就不強,如果服務品質跟不上或沒有一個更好的旅游體驗,將進一步降低游客的出游需求;另一方面,重視對員工進行防疫宣傳和相關規范服務技能培訓。當前游客出游的最大顧慮就是疫情安全,旅游企業必須緊跟疫情發展動態,健全完善從業人員的防疫服務制度,如在服務時,認真核查游客健康碼、體溫和核酸檢測報告,提醒和規勸游客戴好口罩、保持人與人之間安全距離等。
總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下,我國旅游業發展雖然受到一時的強烈沖擊,但更要展望未來,一方面立足于當下疫情大環境,創新思路,努力尋求和拓展旅游業的發展空間,積極推動旅游經營和就業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還要重視疫后旅游市場和旅游企業經營的引導和幫扶,重視增強旅游業防范和抵御意外風險的能力和相關制度體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