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
“全域旅游”這一概念誕生于2015年,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這一概念已經從理論發展到實踐之中。在2016年國家旅游局發布了《關于公布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的通知》,在這一名單中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上林、融水等10個縣市被列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從而為全域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全域旅游項目的推動從根本上表明了國家致力于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的旅游發展戰略,改變傳統的旅游業發展格局,向著全新的方向發展[1]。對于特色小鎮建設的發展也進入新的階段,各地區在進行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進行自身本土文化的深度結合,將當地建設成休閑娛樂、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為一體的特色文化小鎮,不僅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還能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特色小鎮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浙江地區并且在這一領域中成熟起來。特色小鎮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行政區域上的單元也不是產業園區中的單元單位,指的是某一特色產業和環境因素綜合在一起,打造出來的具有自身明確定位以及文化內涵和旅游特征的功能社區,特色小鎮實現了“產業定位、城市發展、人文情懷、文化精神”四個層面的結合,實現綜合開發。2015年全域旅游進行特色小鎮開發的文件下達以后,經過5年時間的發展,特色小鎮也從單一性向著綜合性方向發展,可以根據當地不同的特色以及特色小鎮主導產業,將特色小鎮進行更加明確的分類,比如:產業類小鎮、地理位置類小鎮、歷史文化類小鎮、民族風情小鎮等,不同類型的特色小鎮有不一樣的特色,也給旅游者帶來不一樣的旅游感受[2]。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全域旅游的發展,特色小鎮之中存在的商機超乎想象,現在特色小鎮已經成為繼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發區以及高新區后的又一經濟產物,在全域旅游的視野之下進行特色小鎮的建設與開發,應當與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能加快城鎮化進度,還可以實現當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轉型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廣西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當地的文化特色都具有自身的優勢,所以更應該依托全域旅游進行文化型旅游特色小鎮的開發與建設。不僅可以實現多種產業的融合還可以解決當地經濟相對落后的問題。所以,要根據時代發展的趨勢進行專屬策略的制定[3]。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之下進行特色小鎮的開發,首先就要對當地有明確的定位并了解自身的特色。廣西各地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為當地產業特色的挖掘也帶來的極大的優勢。在進行產業特色挖掘的時候,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開展,促進當地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與融合。比如:當地的特色美食合浦月餅,曾經諸多的生產環節各自為戰,基本上就是小作坊一樣的存在,但是在特色小鎮的幫助之下,與當地的文化特色進行結合,將合浦月餅曾經的工作模式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實現工業生產、新品設計、相傳營銷、文化休閑等一體化的特色小鎮,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還能給旅游者帶來不一樣的旅游體驗[4]。
而且特色小鎮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還可以帶動當地農副產品銷量增加,為當地的勞動力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可以有效解決勞動力流失的問題,幫助更多的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發家致富不再需要背井離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群眾的聚集地,而且還有其他12個民族長期居住在這里,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文化是一個地區的精髓,但是廣西由于缺乏良好的發展平臺,導致大眾對于廣西文化了解不足。而當地的特色小鎮文化卻可以為其帶來更好的發展平臺,進行當地傳統文化的輸出,對于當地民族文化發展也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5]。比如:柳州喀斯特山水古韻小鎮就是根據當地的特色建立的特色小鎮。當地的中渡古鎮有著2000年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卻因為宣傳平臺不到位,導致大眾對于其了解相對較少。面對這一情況,中渡古鎮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之下,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并且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融合,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對外進行文化輸出的窗口,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比如:在當地的特色小鎮之中,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特色活動在其中展現,舞獅、舞龍、山歌等活動輪番上場,為民族文化的傳播搭建傳播的舞臺。除此之外,還可以舉辦美食節、廟會以及家宴等諸多的文化活動,以特色小鎮為載體進行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可以不斷的進行文化內涵的豐富,使得特色小鎮具有更強的活力,為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廣西的土地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是當地的經濟發展卻相對落后,面對這一情況更需要改變當下的發展趨勢,就需要對當地的土地資源進行盤活處理,進一步提升當地的土地利用率,讓當地人能參與到特色小鎮的建設之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在對土地資源盤活的過程中需要與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實現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廣西整個區域內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色,其中有的地方可以發展農業,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而是發展現代農業,建立大型的農業生產基地,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產量的增加還可以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建立農業發展特色小鎮,從而帶領當地農民實現發家致富。有的地區可以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發展采摘業務不僅可以吸引當地的消費者還可以吸引全國各地的消費者,能進一步提高當地土地的附加值,也可以帶動當地附近地區觀光農業的發展。除此之外,廣西因為多山區,所以有些地區交通閉塞,經濟落后較為貧困,僅僅依靠國家和政府的扶持是不夠的,更需要自身進行“造血”。為改變這一現狀,中馬欽州產業園就建立了特色扶貧小區,進行工作體制的創新建立合作社,讓當地勞動人民可以從中獲利,并且進一步將“安置資產”變為“安置資本”,從而進一步擴大當地的收益空間,特色小鎮的建設能促進當地居民的安居樂業,也為消費者帶來便利,實現雙贏,促進全域旅游的全面發展[6]。
在全域旅游的視角之下發展特色小鎮建設是勢在必行的事情,能進一步完善全域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設也不是盲目開展的而是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開展,只有將當地的特色產業進行挖掘、進行特色文化的宣傳并對土地資源進行全面的盤活,才能讓曾經的“死水”變為“活水”,實現長遠發展。
現階段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在不斷深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提上了日程,而旅游業對于其發展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全域旅游視野下的特色小鎮建設對于振興當地產業發展、進行經濟產業結構的升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廣西作為我國重要的旅游大省,更應該將全域旅游發展放在工作開展的重要位置,依托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色進行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能更好地解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旅游也快速發展的帶領之下,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促進全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