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217
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逆境、挫折和壓力時表現出來的良好適應能力,是積極應對外部變化和挑戰,有意識地調控以達到的一種良性適應[1]。心理彈性對心理損害具有防御作用,它可以幫助個體調動一切保護性因素,促使內在潛能免受外部壓力的影響。個體心理彈性培養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應對潛能,提高自我效能,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和良好的心態。而就業壓力是指個體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面對具有威脅性、挑戰性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因此,心理彈性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重要因素[2]。
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旅游業遭受重創,許多中小旅游企業陸續倒閉,大量旅游從業者面臨失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許多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對就業感到十分焦慮,擔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就業焦慮會使個體產生持久、消極的情緒,進而引起生理和行為上的變化。長時間處于焦慮狀態,會導致精神壓力加大,無法正確處理一些就業問題。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應聘時普遍存在一種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主要來源于不自信和不能正確定位自己[3]。高職院校很多學生來自偏遠的農村,家庭經濟條件較差,自卑心理早已在心里萌芽。由于經濟條件有限,許多學生缺乏外出旅游實踐的經歷,這使得他們對專業缺乏自信和正確認知。面對殘酷的競爭壓力,多次求職失敗后,很多學生往往覺得學歷不高,能力不強,開始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長期的自卑,會使她們在面試時,無法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最終被旅游企業否定,失去就業崗位。
旅游業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各種困難挫折。一些大學生仍對就業形勢過于樂觀,對就業期望值過高,對就業單位挑三揀四。這些大學生期望值過高,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沒有達到預期值就會產生落差,往往會引發挫敗感,產生嫉妒、自卑、焦慮等挫折心理,嚴重影響就業。
目前,大學校園攀比之風盛行,大學生的攀比心理十分突出。旅游管理專業女生較多,她們大多爭強好勝,虛榮心強,就業時往往不從實際出發選擇合適自己的工作,而是盲目追求職業的聲望,過于計較工作的性質,工作環境,工作報酬等。存在攀比心理往往會讓人心胸狹隘,容易嫉妒她人,使得人際關系惡化。攀比心理會使她們不能很好地根據自身條件定位自己,經常與她人攀比,窄化了就業空間,嚴重影響了就業質量。
積極情緒即正向情緒,是指與某種需要滿足相聯系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畢業前,都有強烈的就業指導需求。通過調查發現,不同專業,不同院校的學生就業壓力存在差異,學生的就業困惑和就業需求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應該根據專業的特點和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比如模擬面試,企業專家進校授課等方式,增加學生的自信體驗,滿足就業指導需求,幫忙他們獲得積極的就業情緒體驗。同時,改善學生就業心態,調控就業的不良情緒。引導學生在就業前合理規劃未來,在求職過程中,對職業、崗位與自身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能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同時,引導他們面對就業過程中的困難和失敗,能夠理性看待,形成正確的挫折觀,能夠積極地調整情緒,有效應對就業困境[4]。
正確理性的就業觀對個人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調查,學生特別注重工作地點、工作環境,尤其看重工資待遇,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缺乏理性認識,導致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率普遍偏低。
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具體表現為,一是降低就業期望值,拓寬就業范圍,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從低薪就業開始,先賺取經驗也是很有必要的。二是積極適應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們要明白,機會永遠為有準備的人而準備的,全面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首先,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專業能力;其次要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最后,提升自身心理素質。加強韌性鍛煉,增強自信心,始終以樂觀的心態,積極迎接就業挑戰。大學生只有樹立了理性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始終保持積極的就業心態,對自己和就業形勢做出合理的判斷和解釋,才能最大程度緩解就業心理壓力。
歸因是對自己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測的過程。正確歸因,有助于個體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通過調查,很多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把求職失敗歸因到就業環境不好,招聘單位和崗位少等客觀原因,對就業失去信心,由此產生強烈的不安,焦慮甚至恐懼。面對就業困境,應積極引導學生多做內部歸因。面對失敗歸因為自身努力程度,可以讓我們知道需要自己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時,還要多觀察,全面歸因。歸因全面才能有利于我們多方面的查漏補缺、全面的進步提高,避免同樣的失敗。同時,培養積極的應對方式對于緩解就業壓力也是十分必要的[5]。
面對不可避免的各種就業壓力情境,首先是對壓力情境的積極認識,也就是態度,學會把壓力看作是一種挑戰去解決;二是調整情緒,變壓力為動力。引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合理宣泄情緒,比如向老師、朋友傾訴等。然后反向思維,從另一個積極的角度思考問題,有些事情失敗了,但并不意味著最終結果,有時候壓力也是通往成功的一種動力。客觀認識到現在的就業形勢很嚴峻,找準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確定就業范圍,適當降低期望值,要懂得從基層做起,吃苦耐勞,這樣的態度更能獲得就業機會。三是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培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樹立自信、樂觀、堅韌、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四是積極尋求有效的社會資源,獲得多層面、多渠道的就業機會。
社會支持是來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性行為,使個體免受壓力事件不良影響的傷害。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能夠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6]。通過調查發現,很多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談及就業問題時,很少提及外部的就業指導,就業外部環境支持缺失。因此,應積極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首先,發揮政府政策支持效度。政府應結合實際,以法律法規為引領,制定和落實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使畢業生切實感受到國家和黨對他們就業問題的關心和扶持。其次,完善高校就業支持服務功能。第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第二,科學開展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第三,多渠道收集信息,提供高質量的就業信息;第四,聯系旅游企業,舉辦專場招聘會。第五,了解學生的就業需求,針對性開展就業指導,針對就業心理問題,提供專門的心理幫扶活動。通過學校多角度,全方位的就業服務,讓學生感受到學校、老師的關心,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最后,加強社會支持的引領,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營造良好的就業指導氛圍,增加學生對社會支持的領悟能力,在就業過程中獲得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體驗,主動加強對社會支持的利用,進而緩解就業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