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新
吉林省博物院,吉林長春 130000
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發展之間的橋梁,在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改革開放以來,博物館事業發展迅速,作為各個時代之間的紐帶,博物館傳承并保護了人類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文化瑰寶[2]。在新時代的旅游背景下,博物館應將其自身獨特且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融入到現代旅游模式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提升旅游品質,給人們帶來旅游產生的幸福感與滿足感[3]。
高度信息化時代,為了吸引游客,很多博物館走上了網絡營銷的道路,花大價錢請網紅來做宣傳,吸引游客前來“打卡”。為了營造博物館火熱的氣氛,甚至濫用聲光電等輔助工具,將博物館的展廳弄得像夜店一樣嘈雜,這樣一來游客對展品的觀賞就會被燈光音樂所吸引,而忽略了對文化產品的欣賞[4]。博物館的初心與使命是采取公益性的形式,將人類文明歷史中的文化瑰寶展示給游客,起到教育的目的。無論旅游業的大環境如何變化,博物館的初心不能變,不能單純為了文旅結合而隨波逐流,而是要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傳播社會正能量的責任[5]。
游客和觀眾都是博物館廣義上的服務對象,但是二者參觀博物館的目的卻大不相同,游客往往沒有具體目的,在博物館停留時間不會太長,只是把博物館當作一個旅游景點來參觀。而觀眾則是為了欣賞博物館中的展品,帶有具體目的來參觀,如果在展品的陳列與擺放方面長時間沒有更新的話,會讓為了求知而參觀的觀眾失望,影響了博物館的聲譽,也違背了博物館的初心。
現代人的夜生活越來越豐富,很多博物館為了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效仿歐洲興起的“博物館之夜”,紛紛調整開放時間。這樣,一些白天忙于工作的參觀者在晚上也能有機會到博物館參觀,這種做法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與贊揚[6]。但是這種盲目跟風的方式,給博物館自身帶來了不少的影響,比如延時閉館所產生的運營成本,以及夜晚開館所必需的燈光對文物的影響等等,這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多博物館為了適應當地的夜間經濟,選擇盲目在夜間開館,沒有考慮到自身展品的維護以及運營成本的問題,給博物館自身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博物館要想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市場,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建立起一套規范化的服務標準與流程。博物館行業應該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文件,例如每百平方米的博物館日接納游客量為多少,運維周期是多少,電梯與衛生間要怎么設置,服務講解員應該有多少個,延時閉館的時間等等。此外,有的博物館也提供了餐飲服務,但是卻沒有相應的食品衛生管理制度,導致游客可能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為此,博物館在設立每項服務之前都要完善相關的應急情況處理條例,才能在出現突發情況時能妥善應對,才能讓游客滿意博物館的服務。
博物館應該拋棄老舊的傳統展覽思路,順應旅游業的發展,把文化主題、藏品特點展現在游客面前,讓游客更容易被其吸引,進而前來參觀。例如:法國盧浮宮,其實大部分游客都是為了看蒙娜麗莎、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的,在完成這幾件藝術品的“打卡”后就結束了游覽。這一點給我們的博物館很大的啟發,各個博物館應該以館內最具影響力的展品為主體,設計出一條有針對性的旅游線路,吸引那些以“打卡”為目的的游客前來參觀。以哈爾濱為例,哈爾濱是一個西方建筑氣息特別重的城市,有著“東方小巴黎”之稱,此外哈爾濱的冰雪文化也十分吸引游客,因此可以在博物館的展覽中加入一些西方建筑因素以及冰雪因素,讓外地的游客參觀完博物館之后,可以帶著沖動和熱情到城市深處去體驗這種獨特的文化氣息,帶動城市的旅游業的發展。
現在很多博物館都舉辦各種研學活動以及夏令營、冬令營,這些針對未成年人的文化旅游活動雖然聽起來十分“高大上”,實則良莠不齊。有的活動只是單純為了“撈錢”而舉辦的,一些導游和講解員都是臨時招募,僅進行半天培訓就上崗,他們的講解內容專業性和準確性都達不到行業標準,影響了博物館的聲譽。為此,博物館應該監督這些研學活動,規范講解人員的專業素質,維護展覽工作的正常運行。例如:一些歷史文化類的展品,應該招募專業的導游和講解人員,再進行規范化的培訓與考核再讓他們上崗工作,采取持證上崗的制度,確保講解人員的專業性,維護博物館的聲譽,吸引游客下次參觀游覽。
相比于博物館而言,旅游業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是經過歲月的推敲的,是更有經驗的。因此博物館應該學習旅游業的先進傳播文化,讓博物館的宣傳更加生動,來吸引游客前來參觀。例如:博物館可以在短視頻平臺上投放相應的宣傳視頻,對館內藏品進行宣傳,或者借力旅游業的傳播途徑,舉辦相應的文化藝術展覽活動。無論如何,博物館應該主動向旅游業進行學習,主動融合到新時代的文化傳播中,創建符合博物館宣傳的新型傳播渠道,為博物館吸引更多的游客,促進博物館的發展,給博物館創造更多的經濟文化效益。
在這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博物館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傳統的展覽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游客對數字化、信息化的文化內容要求,為此博物館應該打破時空的限制,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VR虛擬現實技術等高新科技手段來構建一個新型的信息化游覽平臺,激發游客的觀賞興趣,把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充分地展現出來。實現藏品、平臺、游客的線上聯系,擴展文化傳播的范圍,打破地域限制,為博物館帶來更多的游客,這不僅是文化的全面輸出,也為博物館吸引了更多的社會目光,促進了現代文化產業的信息化發展。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新媒體、自媒體、融媒體時代,博物館事業也不例外,為了跟上現代社會的旅游市場,博物館必須做好現代化的市場營銷準備。如今博物館觀眾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博物館的市場營銷也必然會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現代化的市場營銷離不開營銷媒介和營銷思路,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博物館要創新營銷手段,讓游客不進展館也可以全方位地欣賞到文物的圖像和內涵。營銷人員也要學會講故事,主動向游客“曬”出館內的寶貝,讓博物館內部資源在游客之間廣為流傳。博物館要銘記文化傳承和文化引領的基本使命,把握好市場營銷的分寸,以自身文化內容為本,以信息化傳播為手段,在不忘初心的基礎上,為社會提供文化輸出,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共同發展與進步。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館旅游的正確發展態式還有很多需要推敲的地方。博物館應該注意旅游化的分寸,不能全面拒絕,也不能太過娛樂化、旅游化,把博物館變成一個單純的旅游景點,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休閑娛樂場所,這樣就違背了博物館的初心,也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公共文化事業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要用科學的方法來推動博物館的現代化發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公益性和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