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崢 崔千朋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激活農村發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動。2015年,常州入選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名單,武進作為常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環境美化的先進地區,成為常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打造亮點的先導區。江蘇科技大學王瀅從武進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現狀和發展對策進行分析,創新性構建符合本地研究的指標體系,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南京農業和農經理工主要從研究生學術論文闡述武進現代農業園區及旅游產業結構的一些現狀和相應的改進舉措。武進區委農村辦公室和區黨校主要從政策落實高質量推進武進農村振興為切入點,整體闡述武進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在常高校的一些研究論文也更多的是從面上對武進現代農業進行論述,因此本文具有點對點的研究意義[2]。
(一)目前理論界關于武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主要還是以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村土地改革等幾方面進行研究居多,而通過科技創新助力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環境發展的研究材料較少,本文為武進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環境美化發展理論部分的查漏補缺,具有良好的梳理與指導意義[3]。
(二)今年,武進區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推廣科技創新技術助力鄉村旅游振興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結合鄉村環境美化方面還存在很多困難與問題,積極探討我區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旅游振興和鄉村環境美化共同發展的可行性對策研究,可以為政府有序推進武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重要依據[4]。
(一)科技創新是實現鄉村振興和環境美化的重要風向標和助推器。農業信息分析、智能決策等高科技技術不斷發展,為武進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拓了新思路,有助于強化鄉村人口精確管理,為武進區安排各項鄉村振興任務提供數據支撐。農業科技智能決策技術不斷發展,促進了鄉村開發的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科技創新推動鄉村環境和旅游業的轉型發展,加速鄉村互聯產業的飛速發展,電商科技的創新模式也加速了鄉村經營模式的轉型,打破傳統農村市場的渠道限制。
(二)科技創新是實施鄉村振興和環境美化的發展動力。農業技術和鄉村環境發展有待提高是武進區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的短板,大力推進農業實用科技創新是重要手段。根據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需求,美化鄉村環境,發展鄉村旅游,利用互聯網和農業科技發展的趨勢,加強具有引領力的農業技術研發創新。比如:加快推進農業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等高精尖的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創新;依托科技創新發展鄉村環境整治,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對多元、綜合農業科技和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強化農業科技的集成,推進各種農業技術的集成化應用。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平臺打造,依托科技平臺,全面推動農業科技孵化與轉化。
(三)科技創新是實現鄉村振興和環境美化的根本保障。針對現階段武進區鄉村振興工作的動態性,基于各種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全面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科學分析、動態跟蹤和全方位監測。要探索建設農業融合創新示范性平臺,全力實施“雙創”戰略,探索扶持鄉村農業融合創新示范平臺建設的政策制度,積極聯合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拓展眾創、眾包、眾籌等模式,共同推進農業融合創新。
(一)加快培養一批區域性農業發展的科技帶頭人。開展“鄉村互聯教育”模式,打造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教育新模式。多鼓勵農業科研人才主動參與地方鄉村振興戰略,發揮產學研優勢,切實針對鄉村在農業技術、資源要素和生產環境等方面的短板和實際需求,推進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二)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三農”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指導鄉村建設一批融合科技示范、技術集成、創新創業、融資孵化為一體的眾創形式的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營造“三化”農村科技創業服務環境。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和雙創載體,為農村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渠道,將雙創服務平臺引向農業農村。并且針對鄉村產業特色、布局特征、生態條件和扶貧需求,因地制宜、積極推進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完善,確保各個鄉村都能獲得行之有效的農技服務[5]。
(三)發揮區域優勢,注重地方環境美化。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三實原則,充分發揮科技部門的資源優勢,提出以地方稻麥、花卉苗木、水產養殖、果品、畜禽、蔬菜行業為發展重點,重視武進地方環境美化,以“三園三帶四片區”為發展布局,合理發揮區域優勢,發揮智能經營管理模式。
(四)以科技力量為助推器,推廣新型科技項目,開展科技技能培訓,促進成果轉化。發揮武進地方優勢,以科技型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為依托,以科研機構科技成果為支撐,以科技科普計劃項目為抓手,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重點支持鄉村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在不同鄉村選擇具有發展前景的特色發展項目,提供技術促其發展壯大,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五) 培養一批科技致富帶頭人。設立專項資金,有計劃地培養一批具有一定知識技能、能夠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為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示范帶動廣大農戶依靠科技發展生產。促使農民轉變觀念,運用科學力量發展生產,推動當地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
(六)建立一批鄉村振興示范點。按照武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發揮科技優勢,整合資源,探索依靠科學技術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結合科技扶貧項目,通過參與式扶貧,在全區范圍內建立一批示范點,在示范點深入推進“科技興農”建設及“六個+”科技幫扶服務模式,幫助鄉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收入,探索可借鑒和推廣的科技扶貧新模式,以點帶面,推進科技扶貧振興鄉村工作。
(一)武進具有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目前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達60億元以上,占GDP比重達到3%,高新技術企業數達40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值達到200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主導產業,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技術支撐[6]。
(二)武進擁有科技創新驅動的核心載體。武進分布著常州“一核八園”的重要科技創新力量,擁有常州科教城和四個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創新型科技園以創新思路和務實舉措加快推進武進農業現代化步伐,“產學研”合作體系和智慧成果應用體系的完善,促進科教成果在武進的轉化,讓科技創新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三)武進具有常州現代農業發展垂范作用,現代農業基礎較好,鄉村環境良好。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目標,為常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打造亮點、探索路徑、提供經驗,努力打造成為特色產業聚集的精品區、經營體制創新的實驗區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先導區。
常州市武進區作為“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結合武進產業創新發展,明確了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1610”目標任務,以鎮域振興為基調、產業興盛為關鍵,積極謀劃科技創新改革新思路,通過科技創新助力鄉村環境振興戰略實施,有效增強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差異化競爭的特色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