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麗花
嘉善縣西塘鎮事業綜合服務中心,浙江嘉善 314102
金融危機后,積極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是應對危機的主要途徑。因此,需要對旅游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有切實有效的途徑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基于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特點來尋找科學的發展模式,促進新產業的持續發展。
旅游與文化這兩種產業都是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二者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展現出了較強的關聯性。首先,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同時也是旅游經濟發展的基礎。只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旅游產業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在游客心目當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而缺乏文化內涵的旅游經濟在市場當中只能如同曇花一現,很快被淘汰。其次,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旅游經濟的支撐。單純的文化產業難以創造經濟方面的價值,只有借助于其他的載體和媒介才能實現經濟效益的轉化。而旅游經濟就是作為常用的載體,它可以推動文化的產業化與規模化發展,使文化產品銷售渠道得到拓展,銷售平臺得到擴大。文創產品就是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交互融合的產物,將游客作為了消費群體,實現了二者利益的最大化、達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1]。
當前,我國旅游與文化產業的整合主要以旅游為基礎,各類旅游活動是利用文化產業生產和加工主要旅游紀念品獲取利潤的最簡單途徑。事實證明,兩者之間的整合程度是增加消費者二次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專注于旅游業雖然可促進旅游活動的發展,但是勢必會影響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如果把重點放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上,旅游業缺乏活力和影響力又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文化產業的發展[2]。
如今,中國旅游公司正在積極尋找整合旅游和文化產業的方法。根據相關的市場研究報告,當前的旅游文化產業整合主要是基于開發具有旅游特色的初級旅游產品。兩者的整合僅限于代理程序處理的狀態。文創產品是近年來才發展起來的,我國相關企業在產品生產和研發的過程當中還沒有形成科學的模式,相關技術也不夠成熟,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對游客的吸引力有待加強。在未來,文化企業與旅游企業之間要加強合作的深入,拓寬合作道路,利用獨特的產業優勢開展開展業務,達到互幫互利的目標[3]。
從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有關數據和文化產業的結構來看,文化旅游的產品和服務都比較落后,與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呈現各種發展趨勢,將消費者的需求推向市場,并且對產品質量的需求也在增加。同時,市場上充斥著無效供給,目前市場上有單級和低級產品。這兩方面的結合導致市場供求不平衡,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
分析產業的理論含義后發現,兩者在許多方面是互補的。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的融合與互補,可以打破原有產業的壁壘,實現產業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實現產業協同,達到雙贏。21世紀是創新與變革的時代。旅游業發展已最大限度地發揮獨立開發模型的潛力。為了振興旅游業,有必要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并依靠相對較強的精神核心。在某種程度上,文化產業是具有相對強勁的勢頭,更大的吸引力和相對廣泛的公共基礎的新興產業。中國傳統文化的第5個千年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的鮮血,很難放棄。因此,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之間的融合以及合作范圍的延伸,可以使產業發展煥發活力,有可能更好地繼承,促進和傳播文化產業。
例如,現場演出《印象·劉三姐》將我國桂林優美的山水作為創作背景,向人們展示了當地優美的風景和獨特的人文氣息,吸引游客前往桂林親身體驗與感受美景,進而實現了文化對旅游的帶動。該作品不僅詮釋了“劉三姐”的地方文化內涵,一個生動而具體的人物形象誕生了,該地區的精神和文化核心得到了廣泛滲透和促進。它也為桂林的旅游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吸引了大批觀眾,并提升了業績。桂林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的經濟利益的發展和提高。與“旅游”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時間更久,“文化”的內涵也更為豐富。除了包含地域影視文學作品之外,還包含了各種藝術表演和演出活動。這些文藝作品除了可以表現藝術氣息、傳達文化精神之外,還可以增加地域風景的曝光度,使更多的人關注當地的風景與文化,從作品內走向作品外,親身感受當地的獨特風景、體驗當地的文化內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地區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進而為旅游經濟的發展助力。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還會通過建設文化園區等方式來更好地整合旅游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它依靠自身的精神和文化核心,在繼承和弘揚當地文化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旅游經濟。
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的滲透與融合發展,是指將二者發展過程當中重要的環節進行滲透,通過不斷的協調和優化,形成了新的旅游項目開發形式,滿足了人們追求新奇,尋求差異和吸引更多游客的心理。滲透和融合的更常見方法包括主題公園的建設,前名人住宅的建設以及獨特文化景觀的推廣。通過建設主題公園,不僅可以展示當地的文化元素,同時還可以作為旅游打卡地,這種融合發展模式目前已經廣泛傳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會反應使其聲譽和經濟翻了一番[4]。這種綜合發展模式具有較低的開發成本和較低的發展難度,但是在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并且是一種易于被城市發展管理者接受的綜合發展模式。
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的融合與發展,首先需要對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進行徹底的分解,能夠打破原有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結構,形成新的產業形式。還要基于二者的優勢進行融合,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這個過程當中,要調整和整合創新新興產業,不斷推動發展,使旅游經濟和文化產業更具競爭力,這種全新的產業既具有旅游經濟的特點,又具有文化產業的特點,是完全融合的。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區域經濟效益和文化建設,為區域的發展提供推動力。在二者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政府工作人員以及管理人員需要結合當地的特色,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來進行發展與規劃,使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的融合與發展取得實效[5]。
例如,中國世界博覽會和世博園的建設是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的應用。最顯著的特點是,通過建設相關的旅游信息平臺,以各種園林觀賞和文化體驗為廣告主體,將進一步吸引游客,實現文化產業與旅游經濟的有效融合。旅游信息平臺與文化主要內容推介相結合,它很好地反映了相關活動對旅游文化的影響,并樹立了良好的工業品牌形象。它還可以有效地改善公園游客的流動性并促進相關活動。出售旅游紀念品和文化產品帶來了更大的經濟利益。
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的整合發展模式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將積極制定相關政策,以優化和升級旅游經濟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并響應相應的做法,以促進當地經濟的增長和當地文化的傳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