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長春130021)
教育是發展的基礎,高等教育尤其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三全育人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性,指出如何能夠更好地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三全育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綜合改革的目標正是要能夠不斷地加強對高等教育的引導工作,要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切實提高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要使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學科體系和教學、教材、管理等體系,爭取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20世紀80年代,教育不斷地改革和推進,“三全育人”理念的推出,顯示了我國教育正逐漸面向世界。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師的體系和制度的完善,也使“三全育人”理念得以進一步推進[1]。1999年“三全育人”理念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高校更加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經驗,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青年。到了今天,“三全育人”有了更深層次的現實意義,開始思考對長遠育人格局、體系、標準的重新建構。
藝術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藝術院校在進行“三全育人”的過程中,因藝術的特殊性,遇到諸多問題。由于專業的特殊性,藝術院校的生源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藝術類學生大多思想活躍,具有創新性,對專業知識有一定的熱忱,然而,他們的人文知識不足,對道德觀念、人生觀念的意識相對模糊,對“三全育人”概念的認知模糊。藝術類學生敢想、敢做,思想上的約束性較弱,這就更需要高校從思想上加以正確地引領和指導,使之在藝術創作、藝術實踐中展現民族文化和民族道德。
“三全育人”要求全員、全程、全方位把控育人工作,藝術高校對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誤解,一部分的藝術院校認為“三全育人”的工作只是從事行政管理人員的核心工作,是需要輔導員全力實施的工作內容,專業教師僅僅負責專業領域的教學工作即可[2]。這就完全忽略了協同育人的理念,也忽略了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共同協作的意義。
藝術院校的“三全育人”建設和實施,需要充分地結合藝術院校自身辦學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特點和所學專業的特殊性,真正依托學校的辦學理念、藝術資源、德育資源展開探索[3]。
本研究結合思政教育的經驗,充分重視學生對專業的熱忱,認為藝術工作者更需要擁有良好正確的思想意識,高校要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在藝術作品中融入紅色元素,讓學生通過展演、比賽、作品創作更深層地理解什么是愛國情懷、什么是家國情懷;通過學院舉辦的一系列展演活動和藝術作品的創作,讓學生在創作的同時,上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1.搭建育人平臺,擔負學生成才責任
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在全員教育中應共同發揮作用。藝術院校在進行全員教育的過程中,應尊重教育的規律,構建全員育人的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各自的優勢,共同凝聚起強大的育人合力。在全員育人的過程中,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共同協作,學校與家長共同協作,搭建完善的育人平臺,思政教師、專業教師應不斷提升學生人格,通過創新的模式,讓家長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成長中。
開展工作中充分展現戲曲藝術的學科特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藝術院校應通過戲曲進校園的主題形式,把思政教育、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等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形成整體,充分弘揚傳統文化,豐富思政教育內涵。
通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在“三全育人”中取得了一定成績,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戲曲學院承辦了“慶祝建黨百年,重溫紅色經典”的匯報演出,在這次的匯報演出中用戲曲演唱的形式對黨史進行了演繹,讓學生能夠通過戲曲作品的演繹、戲曲作品的呈現重溫歷史。在這次展演中,學院選擇京劇《杜鵑山》的選段與吉劇《江姐》的選場,力爭使吉劇成為全國地方新興劇種的頭牌,為振興、傳承、發展吉劇藝術助力。也正是借展演的機會和平臺,通過舞臺藝術的呈現,用傳統戲曲的藝術表現形式,將這種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2.完善育人機制,構建育人體系
在理論育人方面,藝術院校要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確保“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充分發揮多種不同形式的育人功能,不斷深入挖掘育人要素,以優化的機制和切實的保障,構建“育人體系”;依托青馬工程學習小組,借助學習筑夢學習課堂、新時代e 支部和學習強國App,加大對學生的教育工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專業教師級行政教師全員推共同育人。
3.豐富育人載體,加強思想建設
藝術院校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形成常態化,貫穿學生的日常生活:在新生入學后,開展紅色主題教育的相關活動,比如開展紅色大合唱活動、講述紅色歷史故事,讓學生能夠在紅色基因中感受學習的氛圍;充分發揮黨員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組織學院優秀學生黨員、積極分子、創新型藝術人才、優秀學生干部等,不定期開展經驗分享交流活動。
依托辦學特色,塑造育人工作新亮點。藝術院校應借助專業特色,充分調動教學的各個環節,合理運用教學資源和育人資源,不斷地從體制上進行完善,在實踐育人方面以校園活動為依托,帶動專業教學、科研、展演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國愛家、弘揚民族精神的情懷,并充分展現專業特色[4]。例如,吉林藝術學院戲曲學院通過戲曲進校園,展演了《紅燈記》《沙家浜》《包公賠情》《包公斷后》等多出紅色經典劇目,以此為切入點,介紹中華民族特有的戲曲身段、唱詞包括舞臺置景等美學知識,介紹蘊含在戲曲文化中的中華民族傳統愛國主義情操和仁義忠勇賢孝等優秀的道德準則,通過有效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等形式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不斷增強“文化育人”作用。
強化辦學優勢,豐富思想內涵。2018年戲曲學院在教學過程中創作了大型現代吉劇《山魂》,2019年排演經典吉劇《江姐》等多部經典劇目。這兩場大型吉劇,戲曲學院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劇中的演員由戲曲表演專業學生擔當;舞美學生設計舞臺、制作道具;服裝編導學生參與化妝、采集花絮等工作。充分鍛煉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也為學生提供了就業機會,以紅色經典劇目為依托,引導學生通過作品感受正能量,感受主旋律作品所帶來的核心價值觀念。在實踐育人過程中,學院通過教學與展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
樹立先進典型,深入踐行實踐育人。藝術院校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發掘典型先進人物,用學生身邊人的故事去感染、感化他們,從身邊人、身邊事入手開展實踐育人,提高宣傳水平,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爭當先進。如在五四青年節的當天,學院舉辦“為優秀吉藝青年點贊”活動,這里面有被評為“長春向上尚善好青年標兵”的優秀學生,也有吉林省優秀退役大學生士兵擔當巡回宣講團的成員。他們先進的典型事跡,引領更多的人向他們學習,充分發揮了榜樣的力量。
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創建國家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藝術院校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舉辦研修班。例如,學院針對“黃龍戲”“新城戲”“東北二人轉”等內容,開展了4 個班次的研修班,歷時4年,累計招收學員200 余人,構建“專業基礎+專業理論課+拓展課”“劇目教學課+參觀交流”“線上線下混合”的研培模式,有效解決了傳承推廣難題。央視戲曲頻道對開班儀式進行報道,在全國京劇界引起很大影響。京劇《打金磚》《太廟》入選第三屆全國“梨花杯”青少年戲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
藝術院校應堅持教育為先、預防為主、及時發現、有效處置的原則,整體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質量[5]。高校應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思政課、心理健康課、專業課進行緊密融合,形成良好的互動循環機制,通過對其心理健康的關注和關心,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而非只是學習專業知識情況。在心理健康宣傳月中,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人人專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針對重點關注學生,教師可通過微信、面談等多種方式積極,與其建立聯系;定期向學生工作處反映,重點關注學生心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