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大力推進專業群建設已成為高職院校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有效手段。在“雙高”建設中,提升學校治理水平和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成為重要建設任務之一。建設與專業群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運行機制,成為專業群建設和突破學校現有管理體制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一方面,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治理體系重構的重要機遇,是構建柔性、靈活治理機制的助推器,可以很好地應對產業調整快速化、生源類型多樣化、學習需求個性化、教學邊界模糊化等多種挑戰[1]。“雙高”建設中,專業群管理機制建立是必然需要和現實之需。另一方面,科學現代的學校治理機制是引領專業群可持續深入發展的保障,有利于專業群主動靈活地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準確了解高職院校專業群組織管理和運行情況,文章通過訪談法和問卷法,對浙江省入選國家“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的專業群管理情況進行調查,以期對各高職院校專業群組織管理建設有所啟示。
本研究以浙江省入選國家雙高計劃的15 所高職院校中專業群組織管理實踐為研究對象,調查訪談的對象是15 所高職院校中負責教學管理的校級領導、教務處長和二級分院專業群負責人。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態,專業群是一種組織結構有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專業和專業方向的集合[2]。如何實現專業群內外組織有序、高效運行,如何通過組織協調來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值得深入研究。問卷涉及專業群組建模式、組織形態、組織架構、管理制度和經費保障、資源共享等多個維度,力求為掌握專業群管理現狀提出有效對策。
本研究調查覆蓋浙江省15 所高職院校的37 個專業群,根據教育部公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19 個專業大類統計,涉及11 個大類的51 個專業。
從專業群的組建模式看,在37 個專業群中,面向職業崗位(針對某個行業相近或相關的職業崗位)組群有12個,占32.43%,如財務金融、文化創意等專業群;根據產業鏈的人才需求狀況組群的有11 個,占29.73%,如數字商貿、工程造價等專業群;依托共同基礎(如共同的學科基礎或技術基礎)構建專業群8 個,占21.62%,如品營養與檢測、機械設計與制造等專業群;圍繞核心專業(以核心專業為龍頭)組建專業群6 個,占16.22%,如現代流通、電子商務等專業群。
所調查的專業群均由2 個以上的專業組成,由3—4個專業組成的占68%。名稱相同的專業群因專業組成的差異的存在不同的組群邏輯,如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群專業組成橫跨了旅游大類、文化藝術大類和新聞傳播大類等專業大類。充分說明,專業群在的組建不僅僅是同一大類的若干個專業的組合,也可以是跨大類專業的集群建設。
專業群組織形態是指負責專業群建設的團隊形成的組織機構的表現形式[3]。這是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基層治理模式建設的關鍵,涉及二級學院與專業群之間的關系問題。調查顯示,在專業群組織形態上采用以群建院、一院一群的典型模式占56.76%,以院建群模式(即在現有二級學院的組織下進行專業群建設)的占35.14%,多院一群(2 個或2 個以上的二級學院共建一個專業群)占8.11%,而采用虛擬機構(如產業學院、協同創新中心)建群的為零。
專業群內各專業的關系主要有四種關系,其中,交叉、并列關系占46%,核心和相關關系(有一個核心專業,其他專業為相關專業)占24%,支柱和依附關系(有一個支柱專業,其他專業依附其發展關系)占19%,有兩個專業居于核心地位、其他專業為相關專業關系的占11%。調查顯示,采用以群建院和以院建群模式的群內各專業涵蓋了以上四種關系,多院一群的群內各專業關系主要集中在交叉、并列關系和核心、相關關系上。
專業群組織架構上,有81%的專業群仍然實行二級學院(系)—教研室的傳統的教學組織構架;有16%的專業群實行“專業群負責人+平臺”或模塊課程組負責人的組織架構;3%的專業群創新組織架構,如工程造價專業群采用四級架構(產業學院—專業學院—團隊—工作室),但尚在探索階段。
從專業群內教研室與各專業的對應關系上看,一般是一個教研室負責一個專業,該比例占84%;一個教研室負責多個專業的占11%,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大數據技術專業群等;一個教研室負責一門課程占2%,如計算機專業群中計算機教研室。也有完全打破這種對應關系的,即一個專業由一個團隊負責。在專業群建設中仍普遍實行“校—分院(系)—專業教研室”的三級管理體制。
15 所高職院校中,建立專業群建設組織領導機構占78%,建立專業群管理工作小組占73%。有的學校只是在教務處中設立專業群建設項目辦公室臨時性機構開展專業群建設。學校提供資金保障建設的專業群占78%,其中國家雙高專業群和省級雙高專業群經費保障相對力度較大。
在專業群內部管理中,認為所在專業群的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占11%,比較完善的51%,一般的占30%,不太完善的占3%,尚未建立專業群管理制度的占5%。
課程是專業群建設中最主要的和最核心的載體,課程體系的重構與課程資源優化配置成為專業群聚集與擴散效應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4]。在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中主要有四種:一是“平臺+模塊”,專業群采用此體系的占37%;二是“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專業群依此進行課程體系構建的占45;三是“底層共享+中層互融+高層互選”,專業群采用此體系的占17%;四是“底層平臺課+中層選修+高層獨立”,占2%,如軌道交通技術與服務專業群。
專業群基本依據產業鏈人才需求、崗位職業群、共同的基礎或者圍繞核心專業等四種模式組群。從群內包含的專業看,相近和相關專業為多數,但群內專業結構設置是否合理和科學,缺乏嚴密而權威的論證。如文化創意專業群包含應用英語專業,專業群組群的嚴密性值得商榷。專業群要實現“1+1>2”,絕不是現有專業的簡單拼湊,各專業必須有著特定意義上的緊密關聯。
專業群組命名上,教育部‘雙高計劃’申報規定專業群組命名需遵循統一規則,即“雙高計劃”申報專業群以群內最能體現專業群特色的專業名稱命名[5]。但是非高水平專業群的命名不一,有的是幾個專業領域的概括統稱,有的是以其中一個核心專業命名,未充分體現組群邏輯和專業群特征。
無論是以群建院還是以院建群,均是以二級學院(系)組織管理專業群建設,這是目前普遍的模式。從數據看,近92%高職院校采用此模式。多院一群或以虛擬機構建群的比例很少。以群建院打破了現有二級學院的專業格局,根據專業之間緊密的關系梳理配置專業,卻打破不了分院之間的壁壘;以院建群不打破現有二級學院的專業架構,但出現有些專業拼湊入群或游離于群外的現象。既能打破專業壁壘,又能建立分院協同機制,或采用多種組織形態交叉組織管理專業群,需深入探討。
大部分高職院校組織架構上仍然沿襲“校—分院(系)—專業教研室”的三級管理體制,以一個教研室負責一個專業,未突破專業的藩籬。一部分高職院校基于專業群的課程體系在組織架構上采用“專業群負責人+平臺或模塊課程組負責人”形式,尚未形成可以借鑒的典型經驗。教育部和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的《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形成500 個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建設為支撐的重點建設專業群[6]”。也就是說,教育界在15年前就開始了專業群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專業群概念、組群邏輯、課程體系等進行研究,在組織架構的研究和實踐甚少。各高職院校在實踐中并重新設計建立與專業群向適應的組織架構。
專業群在運行管理和保障機制上存在的難點問題,排在第一位的問題是缺乏有效的質量、監督和反饋機制,該比例占59.46%;居第二位的問題是尚未建立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列第三和第四位的分別是未從制度上規范專業群各方面的具體建設實施和動態調整機制僵化。可見,各高職院校已經認識到建立健全的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專業群作為對接市場、對接產業鏈和職業群而組建的組織實體,須進一步強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構建政校行企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新型關系。《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強調“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7]。構建高等職業教育的命運共同體,就要以市場為引導,以政府為統籌,以學校為主體,將產業需求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有效對接,實現共同治理。
高職院校要完善學校治理頂層設計,創新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多方協同的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同時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由專業群理事會牽頭,組建專業群智庫,對專業群建設提供政策解讀和方向性決策咨詢,引領專業群建設;充分發揮專業群管理領導組織機構作用,宏觀調控專業群建設;建立多元化的經費籌措與管理運行機制,從經費上保障專業群建設;建立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建立行業、企業、學生和家長等四方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與反饋體系。
對于專業群,高職院校不僅要完善縱向管理機制,也要建立專業群之間的橫向聯系溝通機制。在實踐中,高校可以項目為基礎,以協同創新中心等為紐帶,建立聯系溝通制度,共享教學資源,共建項目,相融共濟。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校成立縣域農產品電商化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依托電子商務專業群、營銷與管理專業群、會展管理與服務專業群、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群四個專業群優勢,聯合高校、政府、農業企業等單位和專家,為縣域農產品開展品質檢測、品牌與標準設計、大數據應用、電商安全交易等項目工作,助推專業群績效建設。
專業群是人才培養和資源配置的基層組織[8],要建立起“科學有效,責任明晰”的運行管理機制:在組織形態上,理清邏輯關系,科學建群;組織架構上,創新模式,建立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構建“專業群工作小組+工作團隊”的兩級聯動管理機制,專業群工作小組全面負責對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群發展規劃等統籌規劃與協調管理。高校應在專業群建設工作小組的領導下,成立專業群平臺課程建設項目團隊、專業群技術技能積累創新服務團隊等多個項目工作團隊,各工作團隊有效集聚專業群優質資源,形成專業群發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