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
(西北工業大學,陜西 西安710129)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印發,意見指出,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表示,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國家建設的需要,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既迫在眉睫,又恰逢其時[1]。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了鼓勵培養單位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建立研究生雙向交流機制,支持雙方互授聯授學位。支持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建設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推動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2]。而各類因素的影響,高校提升研究生培養國際化水平的工作面臨巨大挑戰,如何在新國際形勢下開展對外合作交流成為新的課題。而受各種因素影響,高校提升研究生培養國際化水平工作面臨一些挑戰,如何在新國際形勢下開展對外合作交流成為新的課題。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首先應推進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與持久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需要持續加大對教師隊伍“國際化”的建設。然而,當前部分教師參與國際化工作的意愿并不強烈,參與程度較低,參與的人數較少。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現有的職稱評聘、研究生招生分配指標、績效考核等對教師國際化水平的要求較為籠統,沒有真正提出對教師參與國際化工作的長期發展要求。
高校教師評聘直接關系教師個人發展、學生培養質量以及高校教育質量,職稱評聘標準成為教師開展工作的風向標。西北工業大學在《西北工業大學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辦法(2021 版)》對教學科研、教學為主系列教授任職基本條件中“國際合作與公共服務”方面的要求見表1。

表1 “國際合作與公共服務”方面的要求
從教學科研系列任職條件中可以看出,如評聘教授,教師只需在參與國際人才培養、開展國際學術合作、取得重要學術影響中取得2 項代表性業績即可,大多數教師都可以滿足。而“參與國際人才培養”屬于可選項,教師如果沒有參與國際人才培養環節,可選擇“開展國際學術合作”“取得重要學術影響”。總體而言,任職基本條件已強調要求教師參與國際化工作,但要求并不高,且對學生國際化培養方面的要求較低。
近年來,我國高校研究生出國人數大幅增加,研究生可以通過多種資助方式參與出國交流。目前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出國交流可參加國家留學基金委(CSC)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項目、學校公派項目、學院公派項目、短期訪學項目、企業資助項目、國際會議等,但是每年出國交流的研究生人數仍較少,在全校研究生人數中占比較小。2019年全校研究生出國交流1129 人次,占全校研究生總數7.9%。其中,通過參加國家公派、創新聯培、短期訪學等三個月以上長期出國交流的研究生244 人次,占全校研究生總數1.7%;通過參加國際會議、寒暑期項目、競賽實踐等三個月以下短期出國交流研究生885 人次,占全校研究生總數6.2%。影響研究生出國交流人數較少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研究生國際化發展意識較淡薄,有出國交流計劃的研究生較少,且培養方案及體系中并沒有強制要求必須取得國際化培養環節的學分;第二是制約研究生出國進行聯合培養的因素仍舊較多,例如出國交流項目競爭激烈且名額較少、導師派出研究生的意愿低、導師與國外高校沒有建立合作關系、學生外語語言水平較低等。
由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際地位以及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而且我國政府、高校等為來華留學生提供了獎學金,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留學生目的地,來華留學生人數及國別數持續增加[2-4]。但是我國研究生國際教育吸引力仍舊與歐美等國有差距,留學生國別主要集中在東南亞、非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家,留學生生源單一。西北工業大學2019年在校學位留學生978 人,其中研究生留學生520 人,僅占全校研究生人數的3.4%。2020年錄取學位留學生研究生222 人,實際報到188 人,主要來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俄羅斯、蒙古等國家。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國外的留學生無法返校,2020年起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全英文課采取線上授課及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授課模式。為調研新型授課模式的授課質量,學校對留學生、授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教師反饋新型授課模式主要存在留學生線上互動較少、授課軟硬件條件差、留學生缺勤等問題。留學生反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網絡卡頓、缺少課程教材及錄屏、時差影響、教師語言水平、學習平臺繁瑣等。由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新型授課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新增了“軟硬件設施無法支持線上授課”等類似的問題,但是仍存在痼疾,例如留學生基礎差、教師語言能力有待提高、留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等問題。所以,提高研究生留學生培養國際化水平,仍需在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等問題上下功夫。
高校可借鑒世界一流高校教學科研評價方法,改革教師教學科研評價體系,與國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公司等共建“同行評價專家庫”,建立同行評議晉升考核機制,完善社會影響、貢獻評估、效益產出等評價內容。針對從事基礎研究并申請職稱晉升的教師,逐步采用國際同行評價方式,遴選數名國際學者對申請晉升職稱的教師進行評價,最終按照國際學者的評價反饋及教師取得的教學科研成果,決定是否晉升職稱。通過加入國際同行評價機制,督促教師積極拓展與國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交流,提升自身在國際同行領域的知名度,通過教師間的合作交流,開拓與國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渠道,與更多高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設立“國際化拓展崗位”,專職于開拓國際化工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及與國外高校的聯合培養。高校應給予“國際化拓展崗位”教師在研究生指標分配、績效考核、崗位聘任等指標上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教師在申報“國際化拓展崗位”時,在滿足教學、科研等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鼓勵教師將工作重點置于對外合作交流上[5]。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高校應加強校風學風和師德師風建設,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不斷引領研究生開拓國際視野,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善于國際交流、能在國際性組織和事務中擔當重任、在全球化競爭中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拔尖創新人才[6]。高校應聯合國外知名高校、機構和企業的教授、專家和學者,引進國外優質課程資源,立足學生國際化教育體驗,提升學生多元化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國際化學分和實踐的要求。對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高校應建立以理論性、前沿創新性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加強國際聯合培養、學科交叉培養引導,明確對學生參與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的要求;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建立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加強校企協同培養,增加專業學位學生去中外合資企業或外企實踐機會,拓展學生國際視野[7-8]。
西北工業大學雖是“雙一流”高校,但由于辦學方向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國際排名及國際影響力,不利于學校品牌和文化推廣及傳播,從而制約了研究生留學生的申報人數。基于此,在新國際形勢下,高校應運用新媒介傳播方式及手段,加強留學生招生宣傳隊伍建設,增強來華留學生招生宣傳力度,達到長期宣傳潛移默化的效果,發揮品牌效應。學校應拓展海外招生平臺并探索新的合作伙伴,通過校企合作和聯合培養不斷提升招生質量。
提升全英文課程教學質量,加強線上及混合式國際化課程建設,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全英文課的深度融合。學校可對全英文課程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構建問題式研討型一流課程體系。開展教學名師引領建設,構建名師系列一流課程群。加強教材國際化建設,讓教材建設從原版教材選用、改編,逐步向自編英文版教材發展。
加強研究生留學生的學術學風建設,提升科研能力,培養專業突出、學業優秀的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學校可通過評選先進典型,充分發揮榜樣力量,依托獎學金評比,號召向優秀留學生學習,樹立典型、表彰優秀留學生。支持留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狀況與理解層次開展相關學術研討、交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學業的影響。鼓勵朋輩互助教育,共促學業與科研能力發展,按照地域國籍、學科專業、授課語言等不同類型,成立朋輩輔導小組,在考慮時差、網絡信號等情況下,合理有效組織輔導活動。通過組織一系列相關活動,幫助留學生研究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科研和學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