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佳銳,王鈺亮
(1.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663;2.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深圳51805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開展教育工作必須堅持和把握的核心要素。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將思政工作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創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高等教育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思路和要求[1]。書院制改革要求落實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生在校期間全過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進課堂、進活動,更進生活社區,實現高校思政工作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為開創學校思政工作新局面提供新的路徑選擇。通過書院制改革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舉措。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工作的價值追求,應通過強調人的道德、情感、理智和生活的和諧發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2]。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五育并舉”符合人的全面發展和教育規律,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科學手段和目標要求,是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內地有59 所高校成立書院共209 個。我國內地高校不斷加大對書院制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力度,并結合自身教育工作特點將住宿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育手段和措施融入其中,建立了實體或者非實體的“書院”落實人的全面發展理念,全面提高了在校學生的綜合素質[3]。因此,書院制改革符合五育并舉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總要求,是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科學體現。
多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易出現重視職業技能,輕視綜合素質的問題,在教育教學中往往表現為注重專業實操技能訓練,輕視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注重就業面試技巧培訓,輕視人文素養塑造,這類功利化傾向的職業教育模式,忽視培養學生完整的社會人格,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痛點。書院制改革注重學生的“非專業”教育,即通過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生活育人等形式提升學生的“非專業”能力,有效彌補現代大學以學科和專業為中心培養學生的缺陷,為學校開展素質教育服務搭建平臺。充分整合學校育人資源,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情景式、體驗式、實踐式等育人方式,豐富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地體驗,符合高職學生的主體特點和學習習慣,能夠大大提升高職院校開展素質教育工作的育人成效。
根據新時代學生特點,當今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已經由過去知識的、能力的、學科的單一單向素質向多元綜合素質提高發展。因此,需要依托育人平臺實現跨專業交流學習,通過黨團組織建立、社區自治實施、社團活動入駐、創新創業教育等實現書院對學生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書院制改革符合這個需求。但學校部分教職員工認為書院制的發展僅僅服務于學生生活,著力于滿足學生在校期間的物質需求和生活需求,忽視學生學習需求以及師生互動需求,忽視了書院的文化育人功能和內涵式建設。書院建設中,應該堅持以黨建引領學生工作,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職院校在書院制改革工作中存在運作保障機制不暢順的問題。書院制建設要力求找準提高專業技術和綜合素質的契合點,實現技能型學生協調發展。書院建設不是某一個部門的工作,不能僅僅依托學生工作主管部門,還需要教學科研、組織宣傳、人事財務、后勤保衛等部門的共同參與,為書院建設提供全方位保障。書院建設中,應該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和書院特色,服務學生人文素養發展。在課程內容方面,做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統一,個性發展與社會需求相統一。
高職院校在書院制改革工作中存在對自身文化特色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建構不同書院的文化特色和內核是書院制建設的內在要求和價值彰顯,是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培養多樣化人才的本質要求[4]。書院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書院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隱性教育方式的作用,通過寓教育于生活,利用環境來陶冶學生,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書院發展應該根據自身特點,由書院師生共同營造和優化生活的人文環境,積聚學生成長成才“磁場力”,最終打造出深受師生喜愛和認可的書院發展模式,符合書院制發展規律又體現差異性。
將黨建貫穿書院建設全過程,促進書院與黨建高度融合。以黨建為核心,充分發揮學校黨組織育人作用,將支部建在社區,實現書院黨組織全覆蓋,通過建立黨委委員與書院(學生社區)黨組織對口聯系,推進校領導與社區學生廣泛交流,實現學校黨建與教育資源向書院的擴展與覆蓋。
目前,眾多開展書院制改革探索的學校都嘗試將黨支部建立在書院,實現黨員聯系、幫扶宿舍學生,發揮黨組織的先鋒示范作用。通過建立黨群服務中心、黨員先鋒崗、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等形式使書院學生感受到黨建就在身邊,實現學校黨的思想進書院、黨的生活進宿舍、黨的文化進社區,將黨的思想、制度、組織和黨員的行動力融入學生生活園區治理,強化黨組織對園區治理的引領[5],在黨建引領下充分發揮教學思政、后勤思政、生活思政的教育影響力,構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書院基層黨建新格局,服務學校教書育人工作,提升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和成效。
1.外部保障
推行書院制改革必須有學校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必須在學校領導層面的頂層設計基礎上從上至下開展一系列建設工作,這是書院制改革成功的前提。在明確書院的建設目標后,應建立健全各級各類相關制度,包括管理、評估、激勵、考核等全方位規范書院的日常運營。學校要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學校教職員工對書院制育人理念的認知理解,創建支持性的書院改革制度環境,形成有利于書院建設發展的外部氛圍,為書院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外部保障。實現外部保障能夠闡釋書院建設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書院建設和發展的前提。
2.內部保障
書院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場地,包括功能房的建設為書院文化營造提供物理空間基礎。這將涉及校區資源改造,投入比較大,應將書院建設納入學校基礎建設工程規劃,若開辟新校區時,提前規劃好書院,能大大降低改造成本。書院建設和發展需要擁有相應的建設維護成本和活動經費,以確保書院為學生提供完備的學習生活設施設備、生活產品和文化產品。書院的日常運營需要專門的教學、管理、服務組織以及人員隊伍保障,從而保障書院基礎生活功能的實現,并在此基礎上發揮教育功能。實現內部保障闡釋書院建設的科學性和長效性,是書院建設和發展的動力。
3.機制保障
首先,形成書院建設與改革工作機制需要妥善處理書院與二級學院的融合,實行書院與二級學院協同育人。堅持二級學院將專業教育資源融入書院,書院負責第二課堂,學院負責專業教育。例如鼓勵專業教師擔任書院導師,促進專業社團入駐書院,實現書院與學院的相互配合,專業教育資源與非專業教育資源在書院的高度融合。其次,實現書院建設與改革工作機制需要學生部門、教學部門、管理部門、后勤服務部門的協同育人。書院往往同時具有教學、生活、交流等多種功能,因此需要學校眾多部門的協同配合,最終形成教育合力,將書院打造成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成長的發展平臺。機制保障闡釋書院建設的主體性和規范性,是書院建設和發展的依據。
1.構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通過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發揮書院育人教學功能。現代書院制教育模式是我國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通識教育不斷發展的結果。作為通識教育的載體和平臺,書院往往通過建立健全課程體系,綜合運用經典閱讀、核心課程、自由選修、隱性課程等,構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發展的模式[6]。書院通過采用多種手段豐富教學形式,促進了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高度融合。通過進行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實現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達成了教書育人的根本目標。
2.構建思政教育體系
高職院校通過提升書院育人文化內涵,構建思政教育工作體系,促進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思政教育內容充分融入書院建設和發展工作中,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管理隊伍、后勤保障隊伍、學生自主管理隊伍的積極作用,通過落實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理念,通過現代書院制探索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實踐育人新模式,打造具有書院自身特色的思政文化項目,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德育、美育、勞動教育,全力服務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
3.構建管理與服務體系
高職院校通過規范書院管理機制,鼓勵學生參與書院管理,提高教職員工參與書院建設與發展工作的積極性,全體師生共同營造學生社區和諧、文明、友愛、互助的氛圍,打造并傳承具有高職特點的書院文化,構建書院文化育人體系。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將專家,課程,項目引入書院,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果延伸到社區,依據高職院校自身獨特的條件,在把握書院共性要素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探索校本化書院運行模式[7]。高職院校開展書院制改革探索提倡以學生生活園區為物理平臺,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指向,在學校黨政的領導和支持下,由學校學工部門、教學部門、人事財務管理部門、宣傳組織部門、后勤服務部門等協同配合構建管理與服務體系,共同完成書院建設與發展工作。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大學的重要使命。書院制改革是新時代高職院校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舉措。實施書院制不只是學生管理方式的簡單調整,更是涉及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改革,符合新時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總要求,是解決職業教育工具化功利化傾向的有效途徑。在書院制改革發展過程中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準確把握大學書院性質、定位,加強頂層設計,堅持黨建引領,建立相關政策制度體系、運行模式與文化特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