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李勤
(北京理工大學a.黨委宣傳部;b.生命學院,北京100081)
高校實驗室安全作為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資源眾多,覆蓋學科門類廣泛,人員組成復雜,安全隱患較多,具有一定的管理難度。近年來,高校對實驗室安全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針對各類安全隱患,紛紛出臺各種管理規定和安全預案,裝備安全設施,但仍不能完全防患于未然,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給個人和學校帶來不良后果,主要原因在于實驗人員缺乏足夠的安全意識和必要的安全技能,因此,做好實驗室安全工作的首要仍然是開展安全教育。
建設高水平的實驗平臺是提升高校實力的關鍵環節,不僅需要有優秀的科研人員和先進的儀器設備,更重要的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實驗室安全保障機制。事故致因理論提出引發安全問題的四個最基本要素,即人的不安全行為、處于不安全狀態的物、帶有安全隱患的環境和管理體制的缺陷,其中人的不安全行為是首要因素。在高校實驗室中,處于求學成長階段的大學生群體是開展研究活動的主要力量。由于工作生活經驗不足、專業知識掌握不牢,高校實驗室中的大學生群體缺乏安全意識的情況尤為突出,包括對所處實驗環境的基本安全設施缺乏了解,對報警、安全逃生、消防等安全知識缺乏認識,在實驗過程中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等。這無疑給實驗室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因此,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有著必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各高校對實驗室安全教育日益重視,采取各種手段和方式開展相關安全教育,如編制教材、開展講座、落實責任、組織實踐、開設實驗室安全公共選修課、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等傳統教育模式,以知識競賽、座談交流等突出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教育模式等。這些安全教育在引導學生構建安全意識、掌握安全理論、儲備安全技能,進而全面提高自身安全素質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當前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學生通過微信、微博、抖音、B 站等新媒體平臺獲取知識、接受信息已經成為常態,新媒體在許多安全教育模式中發揮著重要功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應以提升學生安全素質為根本目的,綜合運用各種方式和手段,讓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樹立安全意識,自覺做好安全工作,并敏銳覺察實驗中及實驗環境中出現的安全隱患,能夠按照正確的安全知識,運用一定的安全技能消除隱患,維護實驗室安全;在發生事故時能有效規避傷害,及時開展自救,科學救助他人。安全素質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分成安全意識、安全理論和安全技能。
防范安全事故、消除安全隱患、規范操作、應對危機,最為關鍵的是人的安全意識。安全工作體系復雜,包羅萬象,而隱患與危機又往往潛伏于疏忽之處,時刻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再全面的安全教育與知識儲備,也不能與動態的安全形勢完全匹配,無法做到萬無一失。因此,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安全意識,提高對安全工作的認識水平,才能使學生從思想層面做到有備無患,主動學習安全知識,主動掌握安全技能,主動提升自身安全素質,主動察覺安全隱患,主動做好各方面的安全準備。因此,構建和加強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是目前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標和方向。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安全工作不再僅僅是工作經驗的積累,早已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成為一門體系完整的科學。高校實驗室作為進行科學實踐和匯集智慧的場所,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更要依托科學的安全理論來開展。做好安全管理,就是要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從誘發事故的原因出發,可將事故從理論上分為自然事故、隨機事故和人為事故,本質安全理論提出最小化原則、替代原則、緩和原則和簡化原則,力爭從根本上消除或減少危險[3]。從宏觀上講,通過學習安全理論,可以明確事故發生的類型和原因,掌握安全基本原則,能更好地促進實驗人員從主觀上建立安全意識,規避自然事故,減少隨機事故,杜絕人為事故。從微觀上講,通過學習安全理論,能為安全技能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正確分辨事故類型,采取正確措施規避風險,降低傷害[4]。
做好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最大挑戰源于實驗研究工作的高度實踐性。在實驗中,過程與結果均可能出現不可預知的情況,意外情況的發生,潛藏了許多安全隱患。即使在實驗過程中始終按照標準的操作規范加以正確執行,也難以完全避免各類突發情況的產生。為了處置各類突發安全情況,實驗人員必須掌握足夠的安全技能,如遇到自然災害(如地震)時的逃生、發生火災事故的逃生、危險化學品事故的處理、安全應急設施的使用方法、實驗室突發事件的處置、遭遇突發事件的報告報警方法以及基本的急救知識等。只有通過演習、演練,熟練掌握安全技能,才能在事故不可避免地發生時,將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新媒體是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為基礎,通過計算機網絡、移動互聯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相較于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傳統媒體,具有更大信息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新媒體在傳播中,可實現對文字、圖形、影視圖像、動畫和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的融合處理、存貯、傳遞,具有直觀生動、信息量大、利于交流等特點,是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的有效手段[5]。
直觀生動是新媒體最鮮明的特點,也是其在實驗室安全教育中最突出的優點。在實驗室安全教育中,最為有效的手段是實際演練,但限于條件,人們不可能將所有教育內容都進行演練,而且即使進行演練,也不可能做到演練內容與實際場景完全匹配(例如火災現場、地震發生的場景是不可復制的),不能保證所有人員都有機會實踐操作(例如滅火器的使用不可能讓每個培訓人員都進行實際操作)。新媒體可為學習者提供最為直觀的圖片、視頻等資料,為人的立體化學習提供支持。通過播放災害現場紀錄片或短視頻可以讓學習者受到強烈的視覺和心靈沖擊,對真實的災害有最直觀的認識,提高安全防災意識,學習到實際災害發生時的逃生、自救和救人知識;通過flash 技術制作諸如火場逃生小游戲、應急設施使用方法小游戲、突發事件報警小游戲等,讓學生通過手機和電腦學習到必備的安全技能;北京理工大學組織力量制作的flash 動畫“全生產劃重點”、短視頻MV“野狼disco 化學版”,通過微信推送等方式,有效在全校師生中傳播,運用動畫手段演示安全生產的規范要求,直觀展示隱患及危險,分步解析,對容易出現的問題與錯誤給予特寫與糾正,很好地避免了學生因對實驗規范理解差異和對細節忽視產生的安全隱患[6]。
實驗室安全教育知識體系龐大,信息量巨大。不同實驗從制度責任到規范操作,從安全知識到安全技能等都可能各不相同。利用新媒體的展示方式,可以對大量信息進行綜合處理,清晰展示,例如通過“一圖解析”的方式可將大量枯燥的文字變得直觀易懂。利用新媒體內容承載優勢,可以很好地圍繞實驗室安全教育的主線,跳躍式地“旁征博引”各類專業學科的背景知識,便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安全規范和知識,例如生化類實驗室的安全教育不能脫離化學和生物的基本研究背景,傳統的紙質實驗手冊無法滿足學習者對龐大背景知識的學習需要,缺乏的內容就可以通過新媒體作品加以補充。利用新媒體內容更新快的優勢,高校可以及時對安全教育內容進行更新,通過各種超鏈接將圖像、視頻、音頻等學習資料及互聯網資源加以整合,保證安全教育有足夠的信息量和時效性。
安全教育應長期開展,保證效果。傳統的安全教育往往采取諸如“安全生產月”等“運動式”方法或講座、現場參觀實踐等“局部式”方法,不僅有較強的時空限制性,還要進行充分的物質資源準備,不利于安全教育的持續開展,更不利于優質安全教育資源的交流分享。采用新媒體,不僅可以實現安全教育資源在學科間、學校間充分開展交流,互通有無,共同探討,發揮不同單位、不同學科的優勢,匯聚各方力量、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到安全教育新媒體作品的創作中,使所有人都有機會享受到優質的安全教育資源。安全教育資源還可以借助新媒體實現長期保存和展示,有效提升教育成效和輻射效果。目前,使用手機等移動互聯網設備瀏覽信息,已經成為高校師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日常習慣。因此,將安全教育的新媒體作品通過移動互聯網進行傳播共享,并積極開發在線測試、知識問答、虛擬操作等交互學習功能,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安全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安全理論和安全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驗室安全意識和技能水平[7]。
運用新媒體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具有諸多優勢,但在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過程中,高校也應該注意合理運用,避免不當使用影響教育效果。
首先,高校要明確,新媒體本質上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實驗室安全意識,切不可本末倒置,只注重新媒體的形式而忽略教育的內容,更不可因為新媒體而排斥甚至取代傳統的講座和現場參觀實踐等教育方式。二者應該相互配合,為實驗室安全教育服務。
其次,高校要注意嚴把新媒體作品的質量關,切不可粗制濫造,否則會適得其反,誤導學生。高校應該組織專業人士(包括實驗室安全專家和新媒體專業力量),保證新媒體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制作水平,實現科學性與傳播力相統一。
再次,高校要注意掌握運用新媒體進行安全教育時的節奏。新媒體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若掌握不好傳播節奏,容易造成安全教育“走馬觀花”,不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教育內容,學生“一知半解”,則不能達到理想效果。
最后,高校要注意新媒體的制作過程尊重傳播規律、遵守法律法規,例如新媒體產品的美學設計、版權問題以及意識形態等,切勿讓這些問題影響到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開展。
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是學校安全工作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以人為本”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新媒體,發揮其優勢與特點,可以極大地促進安全教育工作的深化開展,促進學生實驗室安全意識的提高,使其提升自身安全素質。在使用新媒體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時,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教育教學目標,倡導科學使用實驗室,綜合其他教學手段,真正推進實驗室安全教育入腦入心、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