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令是棉紡織設備上的重要專件,它的質量狀態直接關乎成紗品質的物理指標,如CV值、棉結、毛羽、單紗強力;也直接影響紡紗“斷頭率”,影響產量及擋車工的工作強度與工作質量;亦是紡紗生產中的易損件。因此延長鋼令的使用衰退期,保持其使用質量,減少單紗耗用,一直是紡紗行業中的重要課題。
紡紗工作中,鋼絲圈在鋼令內跑道中高速運轉(14000m/min~17000m/min)。鋼令至導紗鉤間形成的卷繞張力,導致在大、中、小成紗中紡紗氣圈呈不同形態。因鋼令發毛(內跑道有魚尾紋,磨痕)跑道不光滑、通暢,鋼絲圈與鋼令之間的摩擦系數不穩定,造成紡紗張力突變,氣圈形態隨之變化大(氣圈瞬間變大且不穩定)。管紗刮隔紗板造成毛羽、“斷頭”增加。因此,要保證鋼令的質量,對其表面的熱處理尤為關鍵。
鋼令表面硬化層的深度決定了使用周期的長短,硬化層滲透深度大于0.4mm,一般在0.6mm上下。使用14個月后,鋼令表面層磨損耗量為0.1mm上下。如使用周期為兩年,鋼令耗量為0.1mm~0.15mm。一般使用周期后的鋼令,滲碳層(硬度HRA81.5,即HRC60以上)厚度還有0.30mm~0.34mm的余量(鋼令工作部位厚度為0.314mm~0.321mm,非工作部位厚度為0.389mm~0.446mm)。只要采用科學的方法,經適當的加工,就能夠延長鋼令的使用壽命(連續使用3年以上)。
對鋼令表面做適當的熱處理,使其表面適宜鋼絲圈高速運行。
從削磨加工原理可知,磨料(尤其是磨料的粒度)對鋼令表面加工質量起著重要作用。鋼令在工作一段周期后,根據其內跑道幾何形態變化的特征,必須采用對應的磨料及加工工藝來解決。磨料要有很好的熱穩定性和很高的硬度,以使其在高溫下有切削能力(由許多不同形狀的度粒組成),還要有一些韌性和脆性,在拋物運動中能脫落和裂碎,在運動中產生新的切削刀,保持磨料的工作效率。
選料,配置:采用人造電熔剛玉(普通氧化鋁)及耐磨材料(細小的磨料,如不夠細微,用較粗磨粒經高頻振磨機粉碎)和適量的粘合劑,以粘成塊為準。再加上1:1的水在真空機內滾煉壓制,磨料成型干燥后再在1400℃~1450℃的高溫爐中燒制而成。磨料的形狀可分為三角形(邊長2×3~6),斜三角形(D20~25),四面體(45°),圓柱形[∮2~(3~6)],圓球ф2和錐形(a=30)。
磨液可減少摩擦,降低動力消耗與拋磨溫度,增強磨料的耐用,提升加工效果,改善鋼令表面質量。還需具有洗滌、潤滑、懸浮除銹及無毒、無污染、刺激性的特征。根據鋼令表面滲碳的處理特點,選用有表面活性劑的溶液做磨液。配制方法:非離子性表面活性劑,少量水,除銹劑,按8:1:1的配比均勻混合而成的磨體。濃度選擇:經過多次優選,磨料與水的配比為1:7,可獲得很好的拋磨效果及較高的拋磨表面光潔度。
拋光機采用行星差動齒輪傳動(有利于高速,比水磨、噴砂等加工方式優越)。裝有鋼令及磨料的料筒,既有公轉又有自轉。公轉與自轉的速比設計為1:7,且方向相反。選擇公轉為240r/min的速度。進行滾拋加工,而不致因高速使鋼令與磨料緊貼筒壁而降低拋磨效果。每只料筒裝入500g~600g磨料,再倒入預先配合好的混合液(磨料、磨液,鋼令總體積占料筒容積的80%~85%),精磨時間為1.5~2小時。料筒內使用橡皮內襯,料筒的軸線與回轉軸線平行,減少鋼令相互間碰撞,且徑向與橡皮內襯的碰撞,因橡皮的緩沖而減輕。使用滾拋磨料的加工形式,可保證鋼令工作面及幾何尺寸的完好。
拋光后用50倍的顯微鏡看,鋼令表面平整。在600倍的鏡下看,完全消除了有方向性的“魚尾紋”和潛在的脫屑,沒有明顯的高低不平。僅有微短0.08mm×0.017mm的劃痕。表面粗糙度Pa為0.1445,無潛在的裂紋,表面光潔平整。由于拋光中磨料是對鋼令的工作面進行處理加工,所以特別有利于鋼令工作部位的修整,針對性強,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