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魚池,苦群 竊啄食之①,乃束草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懾之②。群 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漸審視,下啄。久之,時飛止笠上,恬不為驚③。
人有見者,竊去芻人④,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 仍下啄,飛止如故。人隨手執其足。 不能脫,奮翼聲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摘自《權子》)
注釋:①(yì):鸕鶿別名,形如烏鴉,善于潛入水中捉魚。②懾:恐嚇。③恬:安靜地。④芻人:草人。
點悟
這是一個人與鳥斗智的寓言故事。一個徒具人形的草束只能震懾鳥于一時,當鳥經過仔細的觀察了解,就不再畏懼草人;然而當情況發生了變化——真人代替了草人,鳥放松了警惕,仍以舊眼光看問題,不辨真偽,就被人捉住了。這則寓言啟示我們,做事必須不斷觀察、了解、分析、研究,時刻關注情況的變化,隨之改變對策,才能不斷取得成效。
屈廣法
小學課堂上,老師鼓勵同學們談夢想,大家熱情洋溢,一個個偉大的夢想聽起來令人振奮。意外地,幾個家境很差、蓬頭垢面的孩子小聲地說:長大后要做公交車司機、種莊稼、當清潔工。眾人聽了哄堂大笑。
老師平息了教室里的笑聲,平靜而有力地說:“這些夢想也很好,只是太簡單了。為什么不給自己來點挑戰呢?比如去做一名零違章的公交車司機,種些能出口的莊稼,當一個手快、活兒好、人人夸的清潔工。”
點悟
比起動不動就 “要當科學家”“要當航天員”的夢想,想成為司機、清潔工一類的夢想太不高大上了!但如果真如老師所說的那樣,加上真正的挑戰,再來說“夢想本無高低貴賤”“行行出狀元”之類的話就有力得多。
一位動物學家捉了兩只蝴蝶,裝進瓶子里,準備做成標本。第二天早上,動物學家一看,一只已經死了,另一只則靜靜地伏在那兒,一動不動。他打開瓶蓋,“呼”的一聲,那只靜止的蝴蝶迅速飛了出去。
仔細分析,動物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只死了的蝴蝶之前被關進瓶子里,不停地亂沖亂撞,終于耗盡精力,一命嗚呼。而那只逃走的蝴蝶,之前靜靜地待在瓶子里,像是在養精蓄銳,一旦時機來臨,便迅疾逃走。
點悟
面對困境,不怨天尤人,不盲目亂動,而是積蓄力量,一旦時機來臨,迅速沖破牢籠,就能獲得生機。
喬凱凱
20 世紀20 年代,老舍在天津南開中學教國文。一開始,老舍住在學校旁邊的一個胡同里,胡同里住的人員比較雜亂,有做小買賣的、賣苦力的、拉車的等。后來,學校條件改善后,邀請老舍搬進學校的宿舍。學校宿舍在二樓,環境很好,干凈整潔又安靜,很適合進行文學創作。
沒想到,老舍卻拒絕了學校領導的好意,表示更喜歡住在胡同里,觀賞胡同里的風景。學校領導很不解:“胡同里能有什么風景?要說觀景,還是在樓上更好呀。站得高,看得遠,能觀賞到更多的好風景。”“站得高看得遠是沒錯。但是,站得低,更能看得清。”老舍擺擺手,認真地說,“站在高處,入眼的都是醒目的美景;站在低處,才能看見細微的、容易被人忽視的苦難與掙扎。”
老舍善于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將他們的喜怒哀樂展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對他們有更多的了解、關注和同情。老舍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而這些,得益于他的生活經歷,得益于他站在低處看“風景”。
點悟
身為作家,不脫離人民,用心感受人民的生活,反映民生疾苦,才能獲得人民的尊重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