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忠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廣東深圳 518055)
職業崗位的實踐操作性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特征。實踐操作性可以理解為動手能力,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其身體素質密切相關。高職教育職業崗位的實踐操作性這一基本特征,為高職特色體育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體育課程改革可以圍繞高職教育“崗位操作實踐性”對學生身體的要求展開。體育課程是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途經,體育教學的內容豐富多樣,完全具備發展學生職業崗位身體素質需求的條件。
研究人員對高職體育課程改革進行了大量研究。有學者研究認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應結合高職院校獨有的特點,依據不同專業對身體素質的需求設定體育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探討高職特色體育課程改革的模式和措施[1]。有研究以高職教育目標為切入點,提出體育教學模式應切合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自主探究式體育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運動素質[2]。
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內容沒有跳出傳統運動項目的禁錮和制約,沒有與職業崗位的身體素質需求相結合,應構建高職特色與崗位身體素質需求密切聯系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3]。有研究著重于分析在崗職員的職業相關身體素質需求,探討不同類型崗位的基本身體素質能力和身體形態適應性要求,提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和應表現的特征[4]。
有研究闡述了高職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整體設計的理論依據,探尋高職特色體育課程改革的內容模塊化設計方法和體育課程整體結構設計建議,依據不同職業崗位的身體素質需求改革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模塊,選擇運動項目。根據崗位應具備的身體素質特點,設計“技能+素質”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5-6]。構建針對不同職業崗位類型的指向性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突出職業實用性[7]。
有研究從高職教育特點出發,以將來職業崗位身體素質需求為導向,分析目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設計高職特色的體育課程內容體系[8]。探索職業崗位身體素質需求相關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比重、教學順序、教學形式,設計專門的符合職業崗位身體素質需求的體育課程內容體系[9]。
黃曉樂研究認為職業崗位身體素質需求相關的體育課程教育形式可以表現為自然環境和設計環境,設計環境包括針對鍛煉、拓展鍛煉和職業實用相關運動項目鍛煉[10]。朱富強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角度,探索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的改革,并試圖構建與職業崗位身體素質需求密切相關的評價體系[11]。
倪莉、胡搖華等人研究認為高職體育課程的改革要以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為基礎,以發展學生職業崗位身體技能為特色,高職體育課程的改革要做到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健身性、實用性、補償性[12-13]。
縱觀已有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文獻,許多研究都涉及到了職業崗位身體素質需求對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指引,并試圖區分職業崗位身體素質的類別,以此為基礎選擇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其中,有部分研究還涉及到職業病的預防保健。但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構想階段,缺乏實踐證明研究的支持。對于體育課程引入崗位身體素質鍛煉的理論依據研究不充分,對于體育課程全面發展身體訓練的本質屬性和兼顧發展職業崗位特殊身體技能訓練的屬性的關系缺乏有說服力的研究。
高職教育學生培養目標為實用型高技能人才,讓學生獲得職業崗位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14]。高等職業教育強調技能培訓和技術應用是區別于以文化學習和理論研究為代表的學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點。高職教育讓學生學習適量的基礎理論知識,突出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崗位技能表現為實踐操作性,動手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動手操作能力的高低。而動手能力卻取決于相關身體素質的狀況,身體素質的提高要經由相關的運動鍛煉獲得。體育課程是發展學生素質的重要途經,體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為發展學生的崗位實踐動手能力提供了條件,依據崗位特點,選取合適的體育教學內容,可以協助提升學生的崗位技能。
運動技能遷移是指個體在進行相似的身體動作運動時,這些相似的動作間會產生某種聯系和影響,個體在學習新的動作技能時,原有已獲得的動作技能會影響相似新動作技能的學習。如果對新的動作技能學習產生促進作用,稱為正遷移現象;如果對新的動作技能學生產生阻礙作用,稱為負遷移現象。
高職體育課程中應充分運用動作遷移的規律,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科學安排教學順序,讓學生能快速掌握某些動作技能,對崗位技能起到正遷移的作用。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是促進正遷移的首要關注點。由于體育技能的多樣性,其中某些技能可能對特定專業群學生的崗位操作技能的獲得存在阻礙。這要求高職體育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職業崗位特點,選取發展相似動作技能的運動項目進行教學。通過提高相似運動技能的熟練程度,提高崗位操作技能的抗干擾性。
運動技能遷移是普遍存在的規律。高職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應了解和遵循遷移的規律,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提高動作技能的熟練度,充分考慮遷移的影響因素,有效促進學生職業崗位相似動作技能的發展。
《全國高等職業(專科)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試行稿指出,高職體育課程要協助提高學生未來的職業崗位技能,要利用體育鍛煉和學習的手段,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發展職業崗位身體技能的知識及方法,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需求的身體技能。從高職體育課程實施的現狀來看,與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實施沒有表現出差異性,基本沿用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模式,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試評價等。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還沒有形成,忽視了學生職業崗位身體素質發展的需求。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生產一線兼具理論與實踐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實踐操作是高職教育的主要特征。發展職業能力是高職教育的內在要求。發展符合學生職業崗位的身體技能顯然是高職體育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高職體育課程具備提升學生職業崗位所需身體技能的條件,協助提升學生的職業崗位身體技能是高職體育課程的基本特色。
傳授體育知識、學習體育技能、全面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是體育課程的基本目標和任務,高職體育課程也必須遵循這一基本規律。《全國高等職業(專科)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試行稿第二條指出高職體育課程要“發展學生體能,提高健康狀況,提升運動技能,養成運動鍛煉習慣,培養參與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體育教學首先要發展學生的體能,提高健康水平,這是體育課程的根本任務。高職體育課程的改革必須充分體現體育課程這一基本要求。
1995年,教育主管部門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把培養生產第一線高層次人才作為培養目標。高職畢業生要掌握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范,并在工作中靈活運用”。1999年,我國進一步明確高職教育應“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材急需人才”,“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兼具一定的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實踐技能是高職教育的鮮明特色[15]。
獲得職業崗位實踐操作技能是高職教育的主要特征。職業崗位實踐操作技能外顯為動作技能,本質上是一系列協調連貫的身體運動技能。體育課程教學的主要形式表現為身體活動,教學過程即為身體運動技能的學習和發展過程。這一過程中的身體活動是學生運動技能學習和發展的最主要來源。體育課是高職課程體系的一部分,高職體育課程的改革必須體現高職教育職業崗位實踐操作這一基本特征。
科學分配高職體育課程的課時數,處理好普通體育課和職業相關體育課的關系。《全國高等職業(專科)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試行稿第六條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課時數做了具體要求,但對普通體育課教學和職業相關體育課教學的時數分配沒有具體限制。但提出各院校需依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合理安排教學時數。這使得各學院在進行普通體育課教學和職業相關體育課程教學的課時分配設置時有了較大自由度,同時也帶來了體育課程全面發展身體訓練的本質屬性和兼顧發展職業崗位特殊身體技能訓練教學課時分配的難題。從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看,大一進行普通體育課,大二按專業類群限定選擇職業相關體育課的課程設置方法為比較合理的解決辦法。
科學歸類職業技能相近專業,合理選擇職業相關體育課教學訓練內容。職業崗位身體技能訓練是指“以體育運動為手段和基本途經,合理選取教學內容,對職業崗位所必需的身體技能進行相似性鍛煉,提高個體職業勞動能力”[16]。由于崗位身體技能多種多樣,為便于體育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各學校首先要對所開設各專業的崗位身體技能進行歸類,把職業崗位需求的相似動作技能、相近工作環境或相同身體形態類專業進行歸集,指定必修選定的教學內容體育課程。職業實用身體訓練的手段主要有:第一,職業相似身體運動技能練習;第二,預防職業活動對身體形態和姿勢不良影響的職業實用性體操和運動項目練習;第三,職業相近環境的適應性練習。
相關研究認為,職業崗位身體技能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從普遍開展的運動項目中選取,根據職業崗位身體技能的專業分類,選取各自開展教學的運動項目內容。例如,可以把專業技能類群區分為電腦操作類、精細操作類、辦公服務類、戶外活動類、人際交往類,再依據各類型職業崗位身體技能的要求選擇各自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電腦操作類可以選擇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小球類項目教學;精細操作類可以選擇器械體操、乒乓球、保齡球等項目教學;辦公服務類可以選擇羽毛球、網球、拓展訓練、下肢力量訓練、集體項目練習等項目教學;戶外活動類可以選擇野外生存、野營、游泳、攀巖、軍事體能訓練、體操技巧運動等項目教學;人際交往類可以選擇形體訓練、藝術體操、體育舞蹈、健美操、瑜珈、時尚體育項等項目教學。
高職體育的課程改革應密切結合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協助發展學生的職業崗位身體技能為切入點。處理好學生身體素質全面發展與職業崗位身體技能發展的關系,合理分配體育課程的教學時數,科學地分類職業崗位身體技能并匹配相應的教學內容。高職體育課程的改革既要滿足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本質要求,又要兼顧到高職教育職業崗位身體技能需求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