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丹
(山東石油化工學院,山東 東營257061)
畢業教育作為高校思政工作的最終環節,不僅發揮著對畢業生的教育作用,例如堅定學生的信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更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例如明確畢業生的社會責任,幫助他們樹立服務人民、奉獻自我的意識。畢業教育的內容以及任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成為高校需要用心并精心做好的一項長久性工作。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理想教育為核心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1]。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畢業教育是他們在校受教育的最后步驟,也是接受思想洗禮的最后環節,因此畢業教育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畢業生進入社會后,會受到多種多樣的沖擊以及不同價值觀的侵襲,學校的教育工作尤其是畢業教育工作也面臨著極大的考驗,因此在學生離校前對其進行全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顯得尤為重要。
畢業教育是學校多年來教育結果的升華與總結,經過多年的培養,學生的文化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初步確立了人生觀與價值觀。由于大學生的年紀尚輕、經歷尚少,在面臨就業與擇業等人生重大轉折點時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動搖。因其是人生的新起點,關系到個人的重大利益,必然會引發個人、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關注,易引發一些矛盾的思想與沖突。學校應把握這一重大時機,進一步鞏固學生的人生觀,對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愛國主義與奉獻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畢業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將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服從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四有”人才,作為學校向社會傳輸人才的最后階段,就業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學生面臨著身體、心理以及思想等多重考驗,對理想動搖、對生活迷茫、對未來模糊等,都要求學校做好幫助學生盡快進行正確角色轉換的任務。有三個方面應該作為高校就業工作的重點。一是提升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要讓學生認識到,工作僅僅是起點而非終點,課堂的知識還遠遠達不到社會需要的程度,要根據實際生產需要不斷學習,向書本學習、向身邊人學習,不斷進取、開拓創新;二是責任意識,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后,一言一行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更代表著培養他的老師和學校,作為工作崗位的一份子,他發揮的作用所影響的也不僅僅是自己,更是就業單位的工作水平甚至是社會某個方面的發展狀況,畢業生一定要提高個人的責任意識和全局意識,努力在崗位上發揮出個人的全部力量;三是集體意識,要讓學生認識到,在工作崗位上要處理好和同事的關系,也要處理好和上級領導的關系,對人際關系的良好處理是順利開展工作的前提。畢業生在工作中,要學會傾聽、分享以及尊重,為其他人著想。
各種矛盾均相對集中于學生畢業離校期間,為保障學生順利畢業,做好最后的思政工作,畢業教育同時還承擔著多重任務,包括學習和生活困難等多個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學習困難。很多學生在畢業前尚未修滿足夠的學分或者畢業論文準備不夠充分、畢業設計答辯出現問題等,學校要做好這些同學的教育工作,鼓勵他們站好學校學習生涯的最后一班崗,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另一方面是解決學生的就業困難。一些學生出現了擇業困難,選擇時出現迷茫,還有一些學生出現了就業困難。對于這些學生要幫助他們進行職業分析和幫扶,幫助他們制定計劃,更好地實現就業。學校對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在其就業時要格外關注,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上的問題,保證他們順利畢業。
學校針對畢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教育,一方面是對前期教育教學的考驗,另一方面也是教學成果在社會中的一次實踐與檢驗。在畢業教育期間,學校一方面要結合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持續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也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觀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個人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更要教育他們犧牲小我,貢獻大我的精神。在工作中,畢業生應以國家利益為重、從國家需要出發,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考慮職業生涯規劃,正確地看待在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理好思緒,明確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之間的關系,腳踏實地地奮斗,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更要服從分配,到一線去、到西部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與提升。輔導員首先要在思想上積極教育和引導,這種引導不能在畢業前期才著手落實,而是要在學生入學伊始就加以引導,讓學生提早明確方向,掌握過硬本領。
我國的教育體系注重于知識的傳授,學校設置的教學科目大多沿襲了傳統科目設置,出現了部分與社會需求脫節的情況。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有所偏重,在專業基礎課程學好的基礎上,對一些新興科目或應用性強的學科上也推薦學生修讀[2]。輔導員也應通過學校關系網組織開展社會實踐,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了解社會動態,把握潮流方向,使學生對于專業的發展趨勢有一個預判。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四有”人才,作為學校向社會傳輸人才的最后階段,畢業生就業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3],對理想動搖、對生活迷茫、對未來模糊等,這一切都要求輔導員做好幫助學生盡快進行角色轉換的任務。高校輔導員應定期組織學習和座談,把就業信息發展趨勢作為規定工作,及時與學生、家長、學院和學校就業部門交流,傳遞多方面信息,達到拓寬就業信息渠道的目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離校教育活動,把握最后的契機增進畢業生對母校的感情,比如向畢業生贈送紀念光盤以及紀念幣等。這些行為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母校的留戀之情,也可以無形中進行感恩教育。學校也應該逐步建立健全校友聯動機制,拓展校友聯絡庫,以增強學生畢業后與母校的持久性聯系。
高校輔導員年齡多在30 歲左右,對于自己的學生,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樣,很少有年齡上的代溝。而且輔導員是連接學生與學校最直接、最有效的紐帶,很多時候輔導員直接教導學生的效果要比開辦講座或組織集體學習好得多。要做好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首先應該提高輔導員本身素質,提高其信息交流和管理能力。輔導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人格平等為核心的師生關系是“以學生為本”理念的關鍵所在,確立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人人平等的工作意識,建立多元化的管理體制以適應不同層次的需求[4]。在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不但可以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和前途,不應該僅為了糾正觀點而強加灌輸錯誤思想。應建立全方位的師生互動機制,強化服務育人的意識,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理念[5]。
畢業教育是學校在學生求學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學校要高度重視,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策劃—籌備—實施—反饋—反思—創新;打造一支強效的工作隊伍:一線輔導員—任課教師—就業中心相關人員—后勤人員。統籌好各方面的工作。
對畢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格外注意氛圍的營造,校園網站、bbs、各大宣傳欄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軟實力要充分發揮出來,積極打造和諧的校園環境,營造溫馨的畢業氛圍:制作畢業生文化衫、畢業生長廊、畢業寢室展示等,從而增強學生的歸屬感。
社會迅猛發展,新媒體時代要求高校不斷創新,把握好主題積極向上、學生易于接受、參與積極性高漲的整體原則。比如利用微信平臺發布學生發的原創視頻,鼓勵學生拍攝原創畢業曲目等。
我國各高等院校的大規模擴招,給畢業生帶來了極大的就業壓力,就業難逐步成為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輔導員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加強組織建設與思想引領,從實際問題出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