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龍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
從80年代起,我國開始進行多次全國范圍內的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數據標表明,近20年來,隨著中國家庭生活條件的不斷提升,學生的營養得到了有效保證,但相應的體育鍛煉人數減少,使得學生當中普遍存在有肥胖癥狀。甚至多見于中老年的冠心病,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在青年學生中的患病率也在逐年提升。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僅在體育鍛煉方面有所松懈,隨著以“就業指導”教學策略的提出,他們在職業技能的學習過程中,高頻的單一動作重復,也增加了身體的負擔。加之青年學生依仗自己身體狀況良好、不注重身體鍛煉、飲食結構不合理、生活習慣不健康、長期熬夜和學業負擔過重的生活方式也在壓榨他們的身體健康,基于此,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開始投入到高職院校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研究中來。
要了解體質健康促進的意義,首先要明確體質本身的內涵。體質的主要內涵是指個體的身體質量,是人體在先天遺傳性和后天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身體素質,形態結構,運動能力,生理機能,心理發展等方面相對穩定的綜合特征。其范疇涵蓋了體格與體能,生理機能,適應能力以及精神狀態等發展水平。體質健康促進,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有效的鍛煉和教學以及實踐使個體在運動的過程中獲得體質提升。它的意義首先是對于個體生命質量的提升,良好的體制不僅能夠提升生命個體的生活質量,并且能夠使生命在良好的生活體驗中尋找到自己的最佳狀態,進而以飽滿的精力進行生活和學習。另一方面,體質健康的促進能夠幫助生命個體彌補遺傳基因的不足。讓生命個體在后天鍛煉的培養中建立自信心,以愉悅的心情和正確的價值觀對待生活。
為了提高論文的真實有效性,筆者對于所在的高職院校進行了實際的抽樣調查。需要說明的是,在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進行中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關注者是體育教師。所以筆者對于教師的調查在全校體育教師群體中開展。在調查的過程中,有78%的體育教師反映,除了專業學習體育的學生之外,其他學生的體質健康都呈現出一種下降的態勢。而高職院校所設置的體育課程一般課時較短,技能教學任務又比較重。所以只是提升了學生對于某種運動技巧的掌握程度,并不能夠有效地促進他們的體質健康發展。另外有21%的體育教師反映現在的體育測評都是技能教學為依據進行的,學生在考核來臨之前,只需要進行短時間的加強練習就能夠通過考試。因而他們的身體素質也很難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另外,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設置并未按照高職院校的教學實際進行合理設計,而是機械的為學生安排體育教學活動使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進而出現了一些學生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局部肌肉有勞損過度的問題,在體育課上得不到有效的緩解。進而降低了他們對體育課程的興趣。
在對學生的訪問過程中筆者也注意到,有21%的受訪學生平時都有熬夜的習慣。他們認為自己的年齡較小,熬夜并不會給他們的身體帶來什么傷害,只要第二天補充足夠的睡眠即可。另外有37%的高職學生認為,體育鍛煉的減少并不會影響他們的體質健康。甚至有一些學生本身較為肥胖,對于體育鍛煉又采取排斥態度,反而這種身體亞健康的狀態就延續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學校應當根據他們的職業要求相應的開展自選模式的體育課程,讓學生在得到體育鍛煉的同時,減少職業學習的重復動作帶給機體的損傷。
隨著社會行業的龐大需求以及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就業為指導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學生和教師的內心,所以要促進學生的健康體質發展,不僅要從提高身體鍛煉的角度出發,并且要根據學生的專業導向制定針對性的體育教學。讓學生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減少或者避免將來職業所帶來的身體勞損。例如對于會計等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工作性質通常是久坐和長時間用眼,這就會增加他們的脊柱勞損程度和眼睛勞損程度。因此,在開設體育課程的過程中,針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開設體操、網球等相關課程共他們選擇以便于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脊柱周圍肌肉得到放松和舒展,同時眼睛疲勞也能夠得到緩解。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當前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因此學校要組織體育教師定期進行先進教學理念的學習,鼓勵他們積極展開嘗試,將學習到的先進教學理念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從而促進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以此來達到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的目的,最終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例如,為了避免學生感覺體育課枯燥乏味教師可以利用體育游戲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體育技能的學習甚至可以開展實踐活動,傾聽學生的真實訴求。例如,在球類技能的學習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經常性的組織教學班之間開展友誼比賽。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于爭強好勝的青年時期,具有一定競爭性的比賽不僅能夠激發他們對于運動的興趣,同時也能能夠提升。學生間的團結意識。
需要強調的是,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不能分離的。有些年輕的體育教師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但是教學經驗明顯不足,因此他們要向老教師學習,并且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積極的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探討,從而加快問題的解決。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體育評價模式主要是采用期末考核評價,甚至通過對學生運動技能的考核從而確定學生的成績。這樣的評價標準,從長遠看對于提高學生的健康體質并無好處。使得一些學生產生了投機取巧的覺性心理,加之學生的先天遺傳因素對于他們在體育技能學習過程中的影響很大,有些身體條件較好的學生不用通過扎實的練習就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而有些同學則需要投入非常大的精力,效果也不是非常明顯。因此,筆者建議學校應當開展過程化評判模式,利用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成長檔案。將他們在體育學習中每節課的表現都記錄下來,對于縱向比較比較有進步的學生,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比分。這不僅能夠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而且在提高體育教師對學生了解方面也有頗多益處。
隨著研究的不斷展開,學校也開始制定相關的體育教學策略來有效的促進學生健康體質的發展,當然在研究的過程中也存在有行政管理不到位,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升等問題。在接下來的研究過程中,筆者將致力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期望本研究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