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
(太原學院旅游系 山西太原 030032)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長久發展的靈魂所在,同時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所在,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內心深處,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結合現代社會發展趨勢,加強民間、民俗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是提升民族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途徑。民俗體育作為體育領域不可或缺的內容,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積極推動校園民俗體育發展,在校園中組織多元化的民俗體育活動,有助于更大范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拓寬學校體育對外交流途徑,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對推動中華文明創新發展意義深遠。
中華傳統文化中,無論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還是剛健有為,均在不同程度上彰顯中華文明獨特的價值觀和文化特色,植根在中華兒女心中,無形中規范中華兒女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1]。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立足于實際情況,積極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發揮學校教育引導作用,調動體育教師的積極性,積極組織多樣化的民俗體育活動,令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感,享受體育活動樂趣的同時,加強歸屬感和凝聚力,增強文化自信心。故此,大力推動校園民俗體育發展,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滿足學生的身心培育需要,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來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為構建文化強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國的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持續深化,教學內容多以西方體育項目為主,包括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羽毛球等。盡管我國擁有豐富的民俗體育文化,但是卻并未深層次挖掘和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2]。近些年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中,對民俗體育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斷增強,為豐富學校體育內容提供了堅實基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深入研究民俗體育項目,包括舞獅子、大毛猴、抖空竹等項目,或者深入挖掘更具區域特色的打瓦、騎竹馬、翻繩、揉花、打陀螺等[3]。在校園引進民俗體育項目,豐富校園體育內容的同時,充分整合不同區域的民俗文化特色,轉化為對應的特色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實現民俗體育和傳統文化、藝術有機融合,汲取更多營養,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校園體育體系的同時,豐富校園體育文化內涵[4]。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文化開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沖突碰撞,迸發出了更多新的火花思潮。西方體育思想中,呈現極限、征服和超越特點;我國的體育思想,則呈現身心兼修、樸素和諧的特點,在健身娛樂的同時,注重教養化。東西方體育思想的沖突碰撞,經歷了長時間的演進和發展,逐漸形成了更具包容性的多元思想觀,兼具東西方體育文化魅力[5]。
學校體育思想不斷更新和完善,但在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力影響下,民俗體育發展空間逐漸縮小,民眾對其認同感逐步下降。從外部環境來看,西方體育文化的入侵,民俗體育發展空間縮小,相較于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明顯滯后,創新力度不足,各方內容較為陳舊[6]。所以,在學校教育體系中,民俗體育開始邊緣化,受重視程度降低,西方體育項目開始成為校園體育主要項目,很多優秀民俗體育項目瀕臨消亡。
校園的民俗體育課程開設中,課程體系、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結合實踐情況來看,多數學校體育課程以西方體育項目為主,只有少數的學校會將民俗體育項目納入到校園體育課程體系。即便部分開設民俗體育項目的學校,卻存在配套理論、制度和教材滯后的情況,導致校園民俗體育陷入困境。因此,學校應該審時度勢,在課堂上引入民俗體育項目,極力促進校園民俗體育的建設和發展。
結合十八大報告要求,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進一步上升到戰略高度,為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從學校體育發展角度來看,如何保障教育有質量、公平發展,則需要體育教育人士擺正態度,明確校園民俗體育的地位所在。這就需要站在更高角度去把握校園民俗體育發展方向,協調校園民俗體育和傳承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中華民族文化有著獨特的氣度、智慧和神韻,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華兒女內心[7]。在新時期,應該從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角度去積極推動校園民俗體育建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積極主動投身其中,傳承與弘揚民族精神,對增強民族自信心具有積極作用。
我國的學校體育思想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改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碰撞沖突,發展歷程曲折、復雜。民俗體育思想凝聚了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在新時期為了謀求持續發展,應兼收并蓄,將不同流派思想融入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交流融合中逐步提升民俗體育文化影響力[8]。基于此,應深層次挖掘校園民俗體育文化的潛在價值,在社會生產生活中不斷推陳出新,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增強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歸屬感。比如,賽龍舟由于蘊含的堅貞不屈和高尚廉潔思想精神,是其流傳至今的關鍵所在,所以,校園民俗體育發展的其中一個切入點則是挖掘文化價值,探究項目背后的思想文化,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另外,將時代潮流體育思想融入到校園民俗體育中,推動校園民俗體育現代化發展。中華體育思想和西方體育思想發展是對立和統一的,在融合西方體育思想的同時,也要保留傳統體育思想的精華所在。推動校園民俗體育發展,堅持競爭與合作統一原則,在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素養品質。
豐富校園民俗體育內涵和形式,第一點是加深校園民俗體育認同感,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深層次挖掘和開發,汲取不同民族傳統文化,為校園民俗體育持續發展夯實根基。推動民俗體育文化升華,融入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加深校園民俗體育認同感,在強身健體和教養育人方面展露別樣的價值。第二點是因地制宜,豐富校園民俗體育內涵,形成完整的民俗體育項目體系。比如,長江流域可以大力挖掘和發展水上民俗體育項目;東北區域可以利用區域冰雪優勢,開發校園冰雪民俗體育項目,推動校園民俗體育形式和內涵豐富發展。第三點是結合學生個性化需求,充分發揮民俗體育優勢來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可以組織拔河、斗拐、跳房子和抖空竹等民俗體育項目,鍛煉機體力量、協調性。也可以通過民俗體育儀式來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在鍛煉身體素質的同時,教養育人,更大范圍地彰顯校園民俗體育價值。
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合作與交流,打破壁壘,在政府主管部門主導下推動配套制度和體系建設,編制合理的發展方案,為校園民俗體育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增加資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的軟硬件,滿足學生個性化體育需求。進一步將民俗體育范圍從校內延伸和拓展到校外,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有所得,豐富體育實踐經驗。同時,基于區域優勢來開設特色民俗體育課程,注重課程內容的篩選,多方融合,跨學科組織內容,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發展。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了推動校園民俗體育發展,應注重與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的交流溝通,提升文化效應。我國是一個文化傳承歷史悠久的國家,民族體育項目多樣,如舞獅,在世界各地,只要有色彩斑斕、活靈活現的舞獅活動,第一反應就是中華文化,是華人聚集區。也正是這種文化符號,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獨特標志,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廣泛認同和肯定。因此,可以嘗試著打造一批高品質的校園民俗體育精品,積極對外交流和溝通,進而提升民俗體育品牌影響力。依托于文化,優化校園民俗體育格局,豐富民俗體育文化內涵,并嘗試著運用新媒體平臺,發揮“互聯網+”優勢來加強溝通與合作,通過內外聯合構建多層次的對外宣傳格局,在國際范圍內傳播交流,對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意義深遠。
綜上所述,校園民俗體育發展,在鍛煉學生身體素質、教化育人及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這就需要學校體育教育人士加深對其認知和重視,深層次挖掘區域優秀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到校園民俗體育中,豐富其內涵、形式,喚醒中華兒女內心的熱愛,推動校園民俗體育向更高層次發展。